楊海波 沈大光
摘要: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孕穗拔節(jié)期”,他們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關鍵,更是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競爭力和話語權的關鍵。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與時俱進的戰(zhàn)略意義。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文化領導權;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歷史認同感;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信;時代;意義
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yè)的重點,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難點任務。文化自信是對自己國家或民族文化的自覺認同和自覺把握,是一個國家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未來發(fā)展所具有的執(zhí)著信念和頑強意志。高校是培養(yǎng)人和發(fā)展人的重要基地,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形成的“孕穗拔節(jié)期”,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俱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1.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鞏固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的文化領導權。
當前,“全球化導致的多元文化沖擊,社會巨變導致的認同危機,網絡新興媒體的廣泛介入,使傳統(tǒng)認同教育面臨嚴峻的危機感?!盵1]這些危機最終指向其實就是文化領導權的問題。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文化領導權掌握在誰的手里,誰就擁有決策權、指揮權和引導權。面對網絡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沖擊,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要想獲得長足的生存和發(fā)展,就離不開青年的培育和傳承。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就在于讓廣大大學生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熟知中國目前面臨的文化困境,復雜局勢和開放姿態(tài),學會理性辨析,在錯綜復雜的新時代格局中,感知中國文化目前所取得文化成就的來之不易,從而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凝聚思想意識,增強文化判斷能力,形成正確文化認知和文化觀點,從而確立中國共產黨文化領導權意識。如果沒有民族文化自信,那么國家和民族就失去了維系紐帶;國家就失去了認同基礎;執(zhí)政黨就缺乏了合法性來源。由于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與文化領導權的本質是一致的,因此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理所應當?shù)某袚鹁S護文化領導權、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時代責任。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實效性直接影響著執(zhí)政黨文化領導權的建設性,同時也體現(xiàn)著意識形態(tài)工作控制能力的大小。因此,作為一種直接有效的認同途徑,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是中國共產黨實現(xiàn)文化領導權的必然選擇。
2.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歷史認同感
歷史認同感是個人對自己國家或民族歷史文化的充分認知,并在認知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自我價值感,即感知自己是屬于一個民族。這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基礎。習近平也說過: “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xù)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yè)?!盵2]歷史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他因素相互交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就要置身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發(fā)展的文明史,就需要回到當時的世界歷史格局和特殊國情中去,就需要放到探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史畫卷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深入了解中華文化在不同歷史階段作出的不同選擇、不同嘗試的內在矛盾,才能深入地把握整個歷史的脈搏和中華文化發(fā)展的深層結構,歷史地、真實地、生動地還原歷史面貌,才能清晰勾勒出中華文化的縱向歷史發(fā)展,才能在廣度和深度上真正地感知歷史,體悟歷史所蘊藏的思想底蘊和文化精華,才能明晰“何為中華民族文化”,才能形成對自己民族文化的感知認同,才能建立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因此,通過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演繹,既能找出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內在骨骼,發(fā)掘出其中蘊含的文化根基,又能實現(xiàn)以史明智,以文化人,建立對中華文化的歷史認同感。
3.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僅要站在歷史的角度,建立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認同感,而且還要站在現(xiàn)代的角度,面向當代,面向社會主義改革,面向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面向現(xiàn)代全球化浪潮。隨著5G、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等新興技術的出現(xiàn),多方位全媒體的應用,網絡已經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一人一機,無時無刻不上網,已經成為當下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寫照。信息時代給我們帶來了多元價值,多元文化以及喧嘩嘈雜的快餐生活。大學生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建立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大學生總體上呈現(xiàn)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tài),但易受全球化浪潮和信息轟炸的影響,出現(xiàn)了功利化和個人主義等傾向。這些傾向既造成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歷史認知的波動,也不同程度地弱化了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只有通過對比分析,比較選擇才能讓大學生在感知中增強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就以新冠肺炎疫情為例,不同文化的國家處理新冠肺炎疫情的理念和措施是不同的,我們國家把每個人的生命和健康看作是最重要的,不惜一切代價地全力保護每一個中國人。我們都親眼所見和深深地感知了這種差異性,并通過對比都發(fā)出了“我身為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這樣類似的歷史自豪感。這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這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硬核,這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血脈。因此,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只有通過對比差異、理性比較才能真正感知中華民族文化,找準差距,發(fā)現(xiàn)內在本質和內在矛盾,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對中華民族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和民族榮譽感。
4.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
對于社會責任,馬克思曾說“作為確定的人,現(xiàn)實的人,你就有規(guī)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于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與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而產生的?!盵3]這說明責任的社會必然性,責任是每一個人應盡的義務。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的棟梁,其責任擔當意識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標。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正是在歷史畫卷的感知中,在時代事件的對比分析中,刺激文化神經,貫通文化血脈,將中華民族對國家、集體和個人的不懈追求、將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核、中國力量、中國方案等深入大學生內心,激發(fā)大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感,對人民群眾的奉獻精神,對事業(yè)的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在疫情中,我們看到鐘南山、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科學家們孜孜不倦,攻克難關,看到冒著生命危險,不求回報的一線的醫(yī)護人員,還有很多最美的逆行者,他們用自己微薄的個人力量筑起抗疫長城。實際上這些人都在詮釋著個人對國家的奉獻,個人對祖國的熱愛,這都是社會責任的體現(xiàn)和擔當。對于大學生來說,文化自信教育就是要學會勇于擔當,知行合一,積極傳播正能量,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5.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我們前進的動力和來源,大學生理想信念更是關系著國家的建設和民族的發(fā)展?,F(xiàn)在部分大學生由于文化缺失而導致理想信念不堅定,有些青年說:“票子、房子、車子就是信仰的‘三位一體。走終南徑、攀青云梯,名利纏身、一路狂奔。得意時,一日看盡長安花;失意時,秋天漠漠向黃昏。信仰,變得現(xiàn)實”[4]。這就導致部分大學生不僅學業(yè)功利化,而且社交、消費以及對待事物的看法缺乏理性,缺乏是非觀。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就是守正道德觀念,穩(wěn)固文化根基和建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個動態(tài)堅持長期發(fā)展的結果。利用現(xiàn)實和理論的結合,以榜樣帶動群體,以案例帶動教學,深入淺出地在感知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在對比判斷現(xiàn)象本質中,深化精神信仰,孕育現(xiàn)實認知,在大學生精神世界中逐步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通過道德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感知精神力量的價值,認同模范人物的行為方式,從而產生行為趨同的效果,并在實踐中超越小我,知行合一,實現(xiàn)無我的家國情懷。
[參考文獻]
[1]宋進.關于提高青年學生歷史認同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論教育,2014(3) .
[2]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EB /OL].[ 2014 - 09 - 24]. http: / /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4 -09 /24 / c_1112607609.htm.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329頁.
[4]楊暄.信仰如果缺失,人生就會迷失[N].人民日報,2014-05-27(19).
該文系山東省社科項目《習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內涵研究》(18CXSXJ04)的階段性成果;系山東省人文社科項目《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徑研究》(J17ZZ51)的階段性成果;系山東省人文社科項目《地方高校社會資本集聚研究》(J10WH72)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