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中琪 黃才斌 曾嵐珍 鐘良權
(贛南醫(yī)學院 研究生院 江西 贛州 341000)
食管癌作為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道惡性腫瘤,受近年來飲食環(huán)境轉變影響,使得食管癌患者人數呈逐年升高趨勢。食管癌的發(fā)病與患者吸煙、肥胖及胃食管反流等存在一定關聯(lián)性,長期飲酒、吸煙均會誘發(fā)食管癌?,F(xiàn)代醫(yī)學研究指出,及早對食道癌患者進行確診,采取及時治療,可極大水平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1]。本次研究選擇我院收治的50 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分別接受白光內鏡診斷與消化內鏡診斷,觀察其診斷結果,現(xiàn)作如下報告。
選擇我院2018 年5 月—2019 年5 月時間段收治的50 例疑似早期食管癌患者,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25 例。研究組中,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齡范圍26~74 歲,平均年齡(51.7±11.3)歲。對照組中,男性14 例,女性11 例;年齡范圍25 ~76 歲,平均年齡(51.5±11.5)歲。兩組研究對象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均不存在顯著差異(P >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對照組接受白光內鏡檢查技術聯(lián)合剖腹外科手術,通過白光內鏡檢查出可疑病變后,借助剖腹手術將病灶組織切除送檢進行確診。研究組接受消化內鏡手術聯(lián)合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行靜脈麻醉,然后采取內窺鏡檢查消化道黏膜表面微細腺管的病變狀況及微血管形態(tài),借助染色處理技術,對腫瘤在黏膜下浸潤程度進行評定,采取圈套電凝法切除隆起病灶組織,送病理檢查。
將手術病理檢查診斷結果作為金標準,觀察比較兩組診斷準確率、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選取SPSS13.0 對本次研究各項觀察指標開展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運用t 檢驗,計數資料運用χ2檢驗,統(tǒng)計得出P <0.05,則意味著研究所得結果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診斷準確率96.0%,對照組診斷準確率76.0%,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 <0.05),見表。
表 兩組診斷準確率對比(例)
研究組出現(xiàn)惡性嘔吐1 例,術中出血1 例,食管狹窄1 例;對照組出現(xiàn)惡性嘔吐3 例,術中出血1 例,術中穿孔1 例,食管狹窄2 例,反流2 例;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6.0%,兩組數據比較差異顯著(P <0.05)。
內鏡作為一種新型診療手段,隨著不斷的發(fā)展完善,其在臨床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推廣,現(xiàn)如今臨床上所采用的消化內鏡所具備的操作性、分辨能力等均得到顯著提升。早期食管癌屬于消化道早癌范疇,屬于病灶浸潤深度相對淺的惡性腫瘤。為了改善患者預后,使患者獲取良好的生存質量,必須要對食管癌進行早期診斷,并對患者開展有效及時治療。過去臨床上對早期食管癌采取白光內鏡檢查,其主要通過普通光對機體食管黏膜顏色、形態(tài)等進行觀測,因為普通光下視野清晰度有限,所以常常會出現(xiàn)漏診或誤診情況[2]。消化內鏡作為一種較為常見的內窺鏡,隨著醫(yī)療器械的發(fā)展,其診斷準確率得以不斷提升,并且在疾病診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將消化內鏡應用于診斷早期食管癌,可分為電子染色法和化學染色法,前者是借助特殊光學成像技術提升正常黏膜及病變黏膜的對比度,進一步實現(xiàn)對疾病的診斷;后者則是借助色素內鏡技術在可疑病變黏膜上使用染色劑,進而實現(xiàn)對正常黏膜與病變黏膜的有效區(qū)分,該兩種染色法均操作便捷、可行度高,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另外,本次研究所采用的內窺鏡下黏膜切除術在消化道早期腫瘤治療中可發(fā)揮可靠的應用價值,相關研究表明,在早期食管癌患者病灶浸潤深度在m1、m2 層時,采用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治療后,患者5 年生存率可達到約97%[3]。本次研究結果得出,研究組診斷準確率96.0%,對照組診斷準確率76.0%,兩組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 <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36.0%,兩組數據比較明顯不同(P <0.05)。本次研究所得結果與李伊敏等[4]班志芬[5]報道結果具有一致性。
總而言之,對早期食管癌采取消化內鏡診斷,有著較高的診斷準確率,并且安全可靠,無明顯不良反應,可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