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輝
(甘肅省涇川縣種子管理站,甘肅涇川744300)
隨著產業(yè)結構的調整,作為甘肅省六大產業(yè)之一的馬鈴薯,因其營養(yǎng)豐富、適種區(qū)域廣、增產潛力大、產業(yè)鏈條長而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種植面積逐年擴大,但由于受自然條件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限制,種植品種和效益逐步下降。為優(yōu)化品種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探索引進適合涇川縣種植的早中熟馬鈴薯品種,2019年從甘肅定西愛蘭公司引進冀張薯8號、正豐6號、希森3號、愛蘭1號、愛蘭2號、東農301-2等6個馬鈴薯品種,以克星1號為對照在涇川縣玉都鎮(zhèn)李胡村進行了適應性、豐產性、抗病性、熟性及薯塊商品性等性狀比較試驗?,F(xiàn)將試驗結果總結如下。
為了探索引進適合涇川當?shù)胤N植的早、中熟馬鈴薯品種,進一步了解適應性、豐產性、抗病性、熟性及薯塊商品性等性狀,篩選出適宜涇川推廣栽培的早中熟品種。
冀張薯8號、正豐6號、希森3號、愛蘭1號、愛蘭2號、東農301-2、克星1號(CK)。
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排列,2次重復(見圖1),地膜覆蓋,小區(qū)長6 m、寬3.6 m(三幅雙壟溝),面積21.6 m2,重復間間隔0.8 m。寬窄行種植,平均行距60 cm,播種穴距25 cm,播種密度66 660株/hm2。
3.2.1 基本情況 試驗地位于涇川縣玉都鎮(zhèn)李胡村,塬地,海拔1 200 m,前茬作物為大豆,黃壤土,肥力中等。
3.2.2 栽培管理 播種前將腐熟的有機肥與50 kg二胺、20 kg硫酸鉀充分混勻后深翻在土壤內,并打耱平整。2019年4月3日覆膜播種。播種后及時中耕、除草、追肥、覆土、防治病蟲害,并及時跟蹤記載馬鈴薯各生育時期(見表1)。2019年8月25日收獲考種,按品種實測產量并觀察記載其形態(tài)性狀(見表2)和經濟性狀(見表 3)。
表1 參試馬鈴薯生育期記載
表2 參試馬鈴薯形態(tài)性狀記載
表3 參試馬鈴薯品種經濟性狀記載
表4 參試馬鈴薯產量記載
由表4可知,產量最高的是冀張薯8號,為66 944.4 kg/hm2,比對照增產58.2%;其次是東農301-2,為 56 435.1 kg/hm2,比對照增產 33.3%;再次是希森3號,為50 370 kg/hm2,比對照增產19%;其他品種均比對照減產。
由于2019年降雨偏多,氣溫適宜,馬鈴薯普遍生長良好,平均產量都在30 000 kg/hm2以上,建議對驥張薯8號和東農301-2及希森3號進行進一步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