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武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有成千上萬只白鷺飛來棲息……
于是,人們就把廈門島稱為鷺島,把廈門島與鼓浪嶼之間的廈鼓海峽,稱作鷺江。
我們乘坐游船從鷺江出海環(huán)游鼓浪嶼。對岸的鼓浪嶼漸行漸近,日光巖、八卦樓、鋼琴碼頭,連同碼頭左側(cè)岸邊那一母二幼、活蹦亂跳的白海豚雕塑,全都歷歷在目。接著,船頭往左一偏,按順時針方向,開始了360度的環(huán)島之行。
正值早春時節(jié),風從海上來,多少有點寒意。年輕的游客們不怕冷,全都上了頂艙。我則安然端坐在底艙溫暖的沙發(fā)上,隔著艙門和舷窗,靜靜地聽濤,觀海,賞讀眼前徐徐展開的鼓浪嶼長軸畫卷。幾十年來,我不知多少次來到鼓浪嶼,或晨登日光巖觀日,或夜游皓月園賞月,或漫步于菽莊花園的四十四橋之上,遠觀海潮如千萬匹白馬從天際席卷而來……可惜每次都來去匆匆,我所能觀賞到的,其實都只是海上花園的某一個小角落,盡管玲瓏剔透,美不勝收,但對全島的山海大觀,卻總是“只緣身在此山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好在到了晚年,總算有這一次遲到的海上環(huán)鼓之旅。
俯瞰鼓浪嶼
由于人在船上,船行海中,呈現(xiàn)在我眼前的鼓浪嶼,全都是在不斷移動與變幻中的遠景,加上又是陰天,能見度有限,一切全都朦朦朧朧,影影綽綽。但這樣也好,因為它省略掉許多局部和細節(jié),分不清團團簇簇的綠云中,哪是榕樹、木棉、鳳凰木、檸檬桉或旅人蕉,辨不出層層疊疊的樓廈里,哪是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或帶有閩南紅磚大厝建筑元素的東西合璧式……但與此同時,全島的海岸線及天際輪廓線,反倒明晰起來,多方位、多側(cè)面、多角度的遠景圖,便漸漸延伸、擴展成鼓浪嶼立體式的全景圖。
于是,我從中第一次發(fā)現(xiàn),小小的鼓浪嶼,其實小中見大,內(nèi)里大有乾坤。就拿山來說吧,全島叫得出名字的山,就有龍頭山、雞母山、筆架山、燕尾山、英雄山等等,盡管它們海拔高度都不足百米,但層巒疊嶂,高低起伏,卻也把全島的天際輪廓線,勾畫得錯落有致,顯得頗有氣勢。其中,位于天際輪廓線的最高端,自然就是龍頭山了,它與廈門島上的虎頭山隔海相望,兩山山勢,猶如生龍活虎,民間因而有“一龍一虎守廈門港”之說。龍頭山的主峰,就是大名鼎鼎的日光巖,它原名晃巖,據(jù)說1647年鄭成功來此,覺得此間風景遠勝于他幼時在日本所見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改稱為日光巖。
日光巖
從船上遠眺日光巖,可明顯看出它由一豎一橫兩大巨巖組成。其中,豎者為峰,顯得挺拔、雄偉,大氣磅礴;橫者為基,又顯得渾厚、壯實、穩(wěn)重,底氣十足。環(huán)島一周,日光巖時近時遠,時胖時瘦,時而拔海而起,高懸頭頂,時而退往遠處,在群峰背后露出一頭,但它始終冠蓋全島,是全島的核心和靈魂。如果說,鼓浪嶼是一個淹沒在海中的石頭巨人,那么,它就是巨人探出水面,高高昂起的頭顱!正是它,每天迎來朝旭的第一抹曙光,每晚抖落夕照的最后一片晚霞,給小巧玲瓏的鼓浪嶼增添了萬千氣象!
鼓浪嶼的天際輪廓線以波瀾起伏、氣勢不凡令人肅然起敬,鼓浪嶼的海岸線,則以凹凸有致、玲瓏剔透而動人心弦。鼓浪嶼海岸線全長6.1公里,內(nèi)含7處峭壁帶、8個小海灣、9個小半島、10處礁石群,大大小小40個景點……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奇妙!小小的鼓浪嶼,居然像千手觀音般向四面八方揮動玉臂,讓海岸線像輕柔的飄帶一樣,一會兒遠遠地拋了出去,一會兒又輕輕地旋了回來,同時,它又像瓔珞一般串起了許許多多的紅瑪瑙、綠翡翠、藍寶石!
如此曲折優(yōu)美、豐富多彩的地形地貌及海岸景觀,若要用移步換形的手法一一寫來,顯然,遠非我的筆力與本文的篇幅所能承受。那么,退而求其次,就讓我試說一下我印象最深的幾處吧!
首先是峭壁帶。過去,鼓浪嶼的海岸線在我印象中多為半月形的海灣、金黃色的沙灘,那是得天獨厚的海濱浴場,光潔而又平坦,柔美而又浪漫。今天環(huán)鼓一游,方知鼓浪嶼還有多處險峻的懸崖峭壁,如刀劈斧削一般,從山巔直插海底,直挺挺,赤條條,光禿禿,硬邦邦,其落腳處,可謂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好一派水石相搏、山海交響的壯麗景觀!尤其是英雄山一帶,連新建的環(huán)島路到此,也只能穿越長達百米的山洞隧道而過,讓載滿游客的一溜電瓶車,暫時在我們的視線中消失。聽說,此山原名旗尾山。1949年10月15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兵團31軍和29軍,開始對廈門發(fā)動跨海之戰(zhàn)。當日18時,31軍271團與277團各兩個營的船隊,在支前船工的協(xié)助下,頂著海上的險風惡浪,冒著國民黨守軍明碉暗堡的密集炮火,在此搶灘登陸。激戰(zhàn)中,271團團長王興芳等指戰(zhàn)員及張錦娘一家支前船工共560人壯烈犧牲,以身殉國。為了緬懷先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廈門人民把旗尾山改名為英雄山,并在山上建起浩氣長存的英雄園。同時,作為歷史的見證,山上的明碉暗堡,也一律予以保存。由此可見,人們并沒有忘記:和平寧靜的鼓浪嶼,也曾有過戰(zhàn)火與硝煙、流血與犧牲。
半月形的海灣
英雄山陡峭石壁下的環(huán)島路
鼓浪嶼的石頭,不僅高聳為峰,筆立為崖,還以各種造型、各種色彩,在緊貼岸邊的海中,組成大大小小的礁石群。它們之中,以石相稱的,有鼓浪石、印斗石、劍石;以礁命名的,則有燈塔礁、鹿耳礁、江心礁、章魚礁、將軍礁……它們或孤峰獨聳、砥柱中流,或鉤心斗角、聚合成群,或光潔如鏡、燦若云霞,或遍體鱗傷、色黑如墨;更有無數(shù)裂隙與溝槽、洞穴與孔竅,迎送天風,吐納海浪,彈奏起驚天動地的交響樂。大自然以其千萬年的日曬雨淋、風吹浪打,把它們精雕細刻成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造型,船行一側(cè),如同進入水上的石雕藝術長廊,令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
鼓浪石
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西南角的鼓浪石,因為“先有鼓浪石,后有鼓浪嶼”,整個鼓浪嶼就是因它而得名的。據(jù)專家考證,唐宋時的鼓浪嶼,還只是個荒涼的小沙洲,洲上巨石滿坡、綠草豐茂,但卻渺無人煙,人稱圓沙洲、圓洲仔。宋代末年,才有對岸嵩嶼的漁民,因出海捕魚遇風,到此暫避風浪。到了明代,圓沙洲上的居民越來越多,而且修了廟宇。人們發(fā)現(xiàn)海灘上屹立一塊巨巖,中間裂開一個大洞,潮漲潮落時,風吹浪打,咚咚作響,儼如擊鼓,于是,便稱它為“鼓浪石”,久而久之,整個圓沙洲也就名為“鼓浪嶼”了。如今,沙灘向外延伸,這塊鼓浪石已端坐在海岸之上,雖然再也不能鼓浪揚聲,但卻成為一處受人喜歡的海蝕景觀。遠遠望去,巨石中部那一人多高的巖洞,有游人正在鉆進鉆出,巖頂斜斜長出的一棵小松樹,在海風中飄動成一面綠色的旗幟,更有一群白色的海鷗在其上下翔舞,讓這一景點充滿激情與浪漫,難怪有好幾對新郎新娘正在這里拍婚紗照呢!至于鼓浪嶼東南角覆鼎巖附近的礁石群,其內(nèi)涵就更豐富了。
覆鼎巖,顧名思義,其形狀有如一只倒扣在海中的大鐵鍋,閩南人崇古,把鍋稱為鼎。它海拔29.5米,三面臨海,一頭靠岸,地勢險峻,氣勢不凡,并與海中的劍石、印斗石鼎足而立。傳說鄭成功揮師東征之前,命士兵“拆除軍灶,掀鍋鼎于海中”,接著,又把自己隨身佩帶的一柄寶劍和攜帶的一顆玉印相繼拋入海中,以示不逐荷夷誓不回師之壯志。于是,人們就把這三塊天然巨石稱為覆鼎巖、劍石與印斗石。1985年8月27日,正值鄭成功誕辰361周年,廈門人在覆鼎巖上建成了巨大的鄭成功人物雕像。像高15.7米,由625塊“泉州白”花崗巖精雕組合而成,其設計者為中央美術學院女教授時宜。此番,我從船上隔海瞻仰,但見英姿勃發(fā)的鄭大將軍,身著盔甲,手按佩劍,身后的大披風,隨風飄揚,如大鵬鼓翼,凌空欲飛。我雖看不清他的臉部表情,但其目光所注視的方向,不正是金門及其背后的臺灣寶島嗎!揮師東渡的雄圖大略、驅(qū)荷復臺的必勝信念,在這海闊天空的大背景中,得到了最完美的藝術體現(xiàn)。
這時,風浪大了起來,千萬朵雪浪花在礁石群中盛開怒放,一群群鷗鷺逐浪狂舞,又有一架客機,從頭頂上轟鳴而過……忽然間,我覺得眼前的鼓浪嶼,變成古代的一艘艨艟巨艦,頭頂上的日光巖,是艦上帥旗飄飄的桅桿,覆鼎巖則如同艦首的甲板,老船長鄭成功正迎風佇立,率領船隊向臺灣寶島方向乘風破浪……我以為,這是鼓浪嶼環(huán)島行中,我所看到的最令人心馳神往、蕩氣回腸的一幅畫面。
鼓浪嶼,鼓浪嶼!
覆鼎巖上矗立著鄭成功雕像
海上環(huán)游一圈,我看到了鼓浪嶼的另一面,也可能是最本質(zhì)的另一面:秀麗中的壯麗,陰柔中的陽剛,婉約中的豪放!我終于明白:
你,既是海上的一座花園,更是一艘不沉的戰(zhàn)艦;
你,既是月光下的睡美人,更是風浪中一往無前的堂堂大丈夫;
作為全國鋼琴密度最大的琴島、音樂島,你用千百架鋼琴與千萬年海濤所共同彈奏出的樂曲,不光有溫柔的搖籃曲、浪漫的小夜曲、歡快的圓舞曲,更有氣壯山河的正氣歌、驚天動地的英雄交響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