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青
(山西旅游職業(yè)學院 旅游文化與藝術系,山西 太原 030031)
享譽世界的舞劇《流浪者之歌》,是臺灣舞蹈家林懷民1994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首演至今26年經(jīng)緯歲月,走遍世界多個國家和城市,好評如潮,經(jīng)久不衰。該劇如此的生命力,根植于作者對佛教、哲學、冥想之后的徹悟,得益于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依據(jù)佛傳故事改寫的同名小說內在人性的啟示,孕育于兒時父輩面朝黃土背朝天耕作文化的浸潤,以及一段刻骨銘心稻谷游戲的童年記憶,經(jīng)歲月滄桑的洗禮,對稻谷與人生、稻谷與人性、稻谷與生命之間的關系的不盡思考,凝練聚合形成的知性美,以獨具匠心的手法打造、慢化、組合,改變了傳統(tǒng)現(xiàn)代舞熱烈、奔放、灑脫、無拘無束的風格,凸顯出自由、沉思、超然的舞美品格,籍以“喬治亞民歌”那種悠遠而深沉貫穿古今生命時空的情調,詮釋著內心深處揮之不去的稻谷情結,使稻谷的靈魂馳騁于生命時空,不僅與蕓蕓眾生結緣,也縈繞于佛陀的生死觀念。仿佛在稻谷面前照映出人之追求,人之靈魂,人之百態(tài),也仿佛只有遁入不食人間煙火的佛門,才會超然于稻米設定的人生命運,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但現(xiàn)實的生命存在,誰又能擺脫稻米的這種設定,如此,為著稻米而勞,為著稻米而活的哲學命題,就永遠橫亙在世人面前,一代一代的人們用著有限與無限相統(tǒng)一的生命,無休止而又重復地回答著、注解著、吟唱著,稻米永恒,生命永恒之歌。
整個“作品”的舞蹈動作張弛有力,穩(wěn)健拙樸,給人們強烈的符號沖擊。比如那一尊定格于舞劇始終的佛陀。佛陀面對“稻谷”世界的無憂、無慮、無求的“靜”與流浪者面對“稻谷”憂、思、慮構成的“動”,構成鮮明對比畫面,無不引人以趣、以思、以覺、以悟、以窮觀。
劇中從天而降的稻谷像金色的小溪流水,以醍醐灌頂之式,不停沖擊著、澆灌著,也仿佛在時刻提醒以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佛教世界眾佛肩負的神圣職責。一粒粒稻谷也好像人間飽含善良的使者,代表著天下無數(shù)蒼生,傾訴著他們的疾苦,呼喚著無窮的渴望。但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代表人間期愿的稻谷盡管川流不息,盡管堆積如山,但佛陀無動于衷,始終如一,不動聲色的“靜思”形象,展示了一切兼有因果的佛術定力,感染著觀者不得不從喧囂的塵世撤退至寧靜思想的港灣,重新斟酌人生的思緒。
《流浪者之歌》被稱為最安靜的舞蹈,傳達出一種靜謐的情感,利用音響、音樂、文字、動作和道具等表現(xiàn)出舞劇所要呈現(xiàn)出來的話語。
劇中由稻谷構成的連綿群山,或說是彎彎曲曲的圣河,自始至終吸引著流浪者為之付出,為之辛勞的壯舉。由于各自有各自的盤算,各自有各自的動機,導致所有舞者的動作,精彩紛呈。但都是以善者的姿態(tài)來勞作而改變困境的,在他們負重前行的腳步里,揮汗如雨的身軀中,所有筋骨和毛孔無限擴張、收縮和放松、倒地和爬起,都在默默的忍受著,因為他們的期望在于來世,美好在于來生。
中國舞蹈意境講究行云流水,虛實相生。在舞者表演中,以身體動作為舞蹈語言。林懷民在編排時,重點訓練舞者氣的概念,認為舞者身體里要有從丹田中發(fā)出的氣,這樣從表演開始,氣就會在舞者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中流動,使舞者的動作更連貫,有虛實相生的氣息。氣的運用在舞劇表演中非常重要,因為舞者呼吸的是氣,由呼吸指引自身的動作,也就是將周圍流動的氣慢慢導入身體中[1]。這種導入速度根據(jù)舞者的需要,隨意調動,可快可慢,造成舞者動作速度變化的差異性,從而由內到外傳遞著身體的信息。
生命是一切的本源,生命開始與結果都伴隨著痛苦,從嗷嗷待哺到步履蹣跚,如同舞者表現(xiàn)出的步伐,一步一步留下自己生命的痕跡。舞劇中,信仰的符號貫穿整個舞劇,最開始,流浪者將稻谷揚在空中,讓自己沐浴在谷雨中,象征著橫河邊沐浴洗禮的蕓蕓眾生[2]。五位舞者將谷堆推開,代表著環(huán)湖叩拜。全身匍匐的朝圣者,將手緩緩舉過頭頂,表現(xiàn)出自己的內心對上蒼的懇求。蜷縮的身體代表著對未知的恐懼,爬行中鋪開的谷粒如同生命印記,每一次跌倒與爬起、行走與背負都體現(xiàn)出了生命循環(huán)往復的意義。利用蜷縮、爬行、行走動作表達對生命的感悟。從舞劇的開始到結束,體現(xiàn)著人生命中的掙扎、糾結、茫然、痛苦和堅持,雖然生命隨著時間再次流動,但是永恒不變的是生命的流逝。
當?shù)谝徊糠纸Y束之時,所有舞者都來謝幕,包括那位不論悲喜都不動如山的僧人。但始終有一位舞者拿著耙子耕作,獨自一人在臺上畫著同心圓,持續(xù)約30分鐘(圖2)。
跟世界許多文化一樣,臺灣原住民圍成圓圈起舞,因為他們的祖先相信,只有這樣匯聚群體的力量才能將邪魔驅逐于圓圈之外。他們挽手而舞,分享彼此的體溫,在集體的韻律中舞動。舞蹈使人類聚集起來。
這是《流浪者之歌》中最為特別的一個舞蹈片段,沒有任何故事情節(jié),節(jié)奏被無限放緩,唯一的舞美就是臺上三噸多金黃色的稻米。無論是跺腳還是甩手扭曲的身體,都代表著對于生命與希望的追求,體現(xiàn)出了深刻的身體視覺形象和意蘊。
索緒爾認為,符號是可被感知的物質形式,它是意義的承載[3]。語言符號包括“所指”和“能指”。兩者體現(xiàn)了概念與形象的關系。能指是形象,所指是內容意義。
表1 《流浪者之歌》的舞蹈動作符號系統(tǒng)分析
《流浪者之歌》中有一個男子獨舞片段,名為重生舞,這一片段很好地解讀林懷民的身體語言符號。該舞者在舞蹈過程中裸露身體,僅將隱私部位遮住,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圖3)。
圖3 《流浪者之歌》重生舞片段
在重生舞開始,該舞者從黃金稻谷中慢慢起身,屈膝跋涉,表現(xiàn)出歷經(jīng)鞭撻修行后的重生。在一度空間內舞者的動作語言數(shù)量最多,例如俯、跪等,象征著向神靈表達內心的渴望。舞者在二度空間中的動作主要是身體直立,頭部稍低,表現(xiàn)出惆悵、失落等情緒,更多的是對未來的迷惘、無助的糾結心理。
在重生舞中,靜態(tài)表現(xiàn)形式偏多,因為舞蹈是動態(tài)與靜態(tài)的完美融合,這種方式能夠突出舞者,讓人印象深刻,引起觀眾的關注。舞蹈中使用的靜態(tài)造型技法,從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出了人類身體的潛在能力,從多個角度展現(xiàn)人體的力度、柔美。這種表現(xiàn)形式,給人們帶來煥然一新的視覺感受,通過舞者的身體動作,塑造了一個更加鮮活的藝術形象。舞者的每一次流動、靜止、滾地等都是對舞劇情感的一種表達,該舞蹈與其他舞蹈不同,沒有過多花哨的技巧,卻形神兼具地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向觀眾傳遞出堅韌、虔誠和執(zhí)著的情感。在正常生活中,人通常是充滿希望的,隨著人的心理變化不斷發(fā)生改變。在舞段最開始的部分,舞者首先向天空伸出右手,身體向前微微探出,表達出舞者對于光明的渴望與未來的期待。動,是人們自出生就擁有的本能動作,通過身體的動作能夠表達人的情感,舞者全神貫注,在舞臺上行云流水地演繹著舞蹈。舞者隨之跪坐在金色谷粒堆成的河流邊,是對汲取的欲望。在該舞劇中,舞者充分運用了“探、捧、抓、擰、撫、滾”等不同的身體動作元素,體現(xiàn)了內心情感與欲望的矛盾。
舞段中動作能指與符號所指的關系呈現(xiàn)出一對多的模式。舞蹈身體語言符號不同于語言符號。舞蹈的運動是視覺對象的運動,而視覺形象具有不確定性和意義的模糊性。因此,舞蹈的身體符號中“能指”可以有多種“所指”。二者關系是任意性的特征。于是,在《流浪者之歌》中,我們看見的稻谷、火祭、樹祭可以分別象征流浪者在求道路上的誘惑、欲望和坎坷,也可以代表他們想要掙脫手中的枷鎖,逃脫世俗,追尋自由的理念。同時,在僧人身上運用深黃色追光代表了僧人神圣的精神,構圖上代表了僧人的堅定,象征求道路上的曲折和堅韌。這些非身體語言都較好地塑造了舞劇,起到了襯托舞者的作用。
舞劇表演中,舞蹈空間的運用以東方傳統(tǒng)的寫意舞臺構成。舞蹈的實際發(fā)生多以節(jié)奏、韻律的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段,通過人體動作能夠表達出形象的情感與意趣等。同時,借助道具、音樂、燈光等舞美設計,營造出虛實變化,精神流動的意蘊空間,從而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舞臺呈現(xiàn)效果。
舞蹈身體語言符號主要借助身體動作進行語義傳達。但是,舞蹈又是時間性、空間性、綜合性的動態(tài)造型藝術。舞者的動作,離不開舞臺道具的運用,核心道具的空間層次變化都具有不同的意義,如下表所示:
表2 稻谷空間層次變化及含義
舞蹈空間分別由一維、二維、三維空間共同構成。一維空間和二維空間都是平面,多體現(xiàn)為線性流動,既包括橫向運動又含有縱向流動。而三維空間作為立體空間的呈現(xiàn),傳遞出對高度的占領,體現(xiàn)權勢與財富。第三維空間的制高點,讓谷物從高空拋下,顯示“所有權勢語”,代表富足。借助舞蹈道具與空間結合下的非語言媒介,完美詮釋了作品的主旨意蘊。
關于舞蹈的情感表現(xiàn),最早見于《毛詩序》,“情動于衷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蔽璧赶噍^于音樂、詩歌,重在抒情,拙于敘事。同時,舞蹈的訊息通過一些舞臺道具,傳達表露人的心境,甚至族群的性格和特質。舞臺道具作為舞蹈重要的表現(xiàn)手段之一,進一步增強了舞蹈情感,升華和延長了舞蹈語義的情感表達。它的巧妙運用為情感的表現(xiàn)搭建了寬廣的橋梁。
布滿舞臺的三噸半金黃稻米,將舞臺打造出極具誘惑力的劇場人生氛圍。不僅一張張流動的舞姿畫面與稻谷構筑的若峰、若谷、若河、若水的意象,發(fā)人深省,引人深思,而且貫穿整個舞蹈奇特的構圖、造型、舞臺調度,都在彌漫稻谷沉思的張力,營造著流浪者探尋家園的夢想,給人啟迪,給人以力量,給人以無限的沉思與遐想。
林懷民作為中國現(xiàn)代舞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創(chuàng)立的“云門舞集”被譽為“當代臺灣最重要的文化財富之一”。他扎根于中華文明智慧的肥田沃土,也不忘吮吸西方哲學的精神內核,在融合東西舞蹈技巧和劇場觀念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建立起中國現(xiàn)代舞的新格局。林懷民曾說,如果只能留下一部作品,我希望是《流浪者之歌》,它會給大家?guī)戆察o的時光[4]?!拔覀兌际侨耸篱g的流浪者,帶著迷惘與求索一路追尋,我們流浪在這世間,只為尋找生命中最珍貴的光?!盵5]
林懷民是舞蹈界的哲人,舞劇《流浪者之歌》是一部關于當下、關于生命、關于追尋的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