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亮,劉 彬,尚希福,張 雨,楊家趙,曾建學,陳偉健,李多玉
2015年12月~2019年2月,我們采用改良小切口雙津下縫合法治療27例急性跟腱斷裂患者,療效良好,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排除標準:① 開放跟腱斷裂或撕脫性骨折;② 合并術區(qū)或全身性皮膚疾??;③ 有患側跟腱損傷或跟腱炎疾病史;④ 近3個月曾使用類固醇激素類藥物;⑤ 伴有踝關節(jié)、腳掌骨等其余部位骨折;⑥ 合并自發(fā)性骨質(zhì)疾病或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病變;⑦ 有麻醉禁忌證或精神疾病;⑧ 隨訪失聯(lián)。本組27例,男25例,女2例,年齡18~48(33.6±8.2)歲。主要臨床癥狀:跟腱部腫脹、疼痛,不能跖屈或跖屈力量減弱,可觸及跟腱連續(xù)性中斷及凹陷,提踵試驗及Thopmson征均呈陽性。近止點斷裂7例,體部斷裂20例。超聲檢查提示閉合跟腱斷裂者斷端距離跟骨結節(jié)止點4~7 cm,跟腱兩斷端分離2~4 cm。傷后至就診時間0.5~24 h。傷后至手術時間1~6 d。
圖1 具體手術方法和步驟 A.跟腱大致范圍及切口示意圖;B.跟腱斷端縱行切口并暴露跟腱斷端,在斷端上下端各做2個切口;C.暴露腓腸神經(jīng)并保護;D.PDS-Ⅱ線穿過斷端遠端臨時固定斷端跟腱;E、F.正反方向兩次經(jīng)過遠端切口并穿過跟腱;G.遠端PDS-Ⅱ線經(jīng)斷端穿出;H.同理用PDS-Ⅱ線穿過近端兩切口后經(jīng)斷端穿出,并分別與遠端PDS-Ⅱ線打結固定; a~h分別為A~H的詳細操作示意
1.2 手術方法硬膜外麻醉?;颊吒┡P位。以小腿跟腱斷端凹陷為中心做正中線偏內(nèi)側縱行切口,長約2 cm,保護皮緣血運,避免過度牽拉。分離跟腱表面腱周組織,保護以備縫合。清除跟腱斷端的血腫及肉芽組織,修整粗糙斷端。分別在跟腱斷端的近端3 cm、遠端2 cm處各取2個0.5 cm切口,其中近端靠外側的切口暴露腓腸神經(jīng)予以保護,采用2根0-0可吸收普迪思圈套線(PDS-Ⅱ線)于兩切口處分別完成津下縫合法的圈套縫合,并于跟腱內(nèi)平行引至跟腱斷端切口,穿出斷端10 cm長度備用。將膝關節(jié)屈曲30°、踝關節(jié)跖屈30°縫線兩兩打結,將跟腱兩斷端對合,在此切口內(nèi)分別完成津下法的打結。用2-0薇喬線在跟腱斷端行2~3個“8”字縫合,并使斷端平整。用2-0薇喬線縫合腱周組織及皮下,3-0薇喬線垂直半褥式關閉切口。見圖1。
1.3 術后處理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48 h預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鈉皮下注射72 h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短腿石膏外固定于踝跖屈30°,2周拆線后改高分子管型石膏固定,石膏固定期間囑患者行小腿肌肉舒縮功能鍛煉。術后6周拆除石膏,逐步開始踝關節(jié)屈伸鍛煉及小腿肌力練習,并在保護下部分負重行走。8~10周后可完全負重,3~4個月后逐漸恢復運動,6個月內(nèi)不做劇烈體育鍛煉。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① 術后切口愈合情況,包括切口感染、皮緣壞死、切口粘連以及關節(jié)活動受限、腓腸神經(jīng)損傷和跟腱二次斷裂等。② 術后3、6個月采用Arner-Lindholm評分標準評價療效。③ 術前1 d和術后3、6個月采用AOFAS踝-后足評分評價踝關節(jié)功能。
患者在術后3、6個月均獲得隨訪。手術時間30~70(52.1±8.9)min,術中出血量10 ~ 15 (11.3±2.6) ml,住院天數(shù)3~10(5.5±2.1)d。切口均一期愈合,無切口感染、皮緣壞死、切口粘連、跟腱二次斷裂和腓腸神經(jīng)損傷發(fā)生。Arner-Lindholm跟腱功能評分優(yōu)良率:術后3個月為74.1%(20/27),術后6個月為92.6%(25/27)。AOFAS踝-后足評分:術前1 d為28~46(32.2±12.5)分,術后3個月為75~94(84.2±8.4)分,術后6個月為92~100(95.2±5.1)分。
典型病例見圖2。
圖2 患者,男,35歲,跟腱斷裂,采用改良小切口雙津下縫合術治療 A.術后3個月患足正、側面觀,跟腱斷裂處切口較小,未見明顯瘢痕增生;B.術后3個月患足可完全負重,并完成提踵動作;C.術后3個月患側踝關節(jié)在背伸和跖屈活動度方面與健側相似
跟腱斷裂大多發(fā)生在運動過程中,也可由突然過度負荷、累積性退行性變或全身性疾病引起[1]。跟腱斷裂的發(fā)生及恢復受性別、藥物、跟腱內(nèi)在結構變化、年齡相關的生物力學變化的影響[2-3]。
跟腱斷裂的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由于存在再斷裂風險以及行走步態(tài)恢復不理想的問題,適用于無明確手術適應證和對運動功能要求較低的患者[4]。手術治療包括微創(chuàng)手術及傳統(tǒng)開放手術。① 微創(chuàng)手術因創(chuàng)傷較小,更利于患者功能恢復,預防跟腱再斷裂[5-8]。② 傳統(tǒng)開放手術可在評估跟腱損傷的同時直接修復斷裂位置,效果也更為明確。開放 Kessler 手術作為傳統(tǒng)跟腱斷裂手術治療代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經(jīng)過多年應用研究已被證實,但其存在創(chuàng)傷范圍大、容易損傷周圍的軟組織與血運供應、可導致切口感染甚至皮膚壞死[9-11]等缺點。
小切口雙津下套圈縫合法是手術治療跟腱斷裂的另一有效方法。我們采用改良小切口雙津下縫合法治療急性跟腱斷裂,選取小切口避開血管分布密集的部位,既節(jié)約了手術時間,又能明顯縮小傷口范圍,減少出血量及切口相關并發(fā)癥,更利于傷口愈合。應用的縫線為可降解縫線,同時縫合方式能夠有效保護跟腱血運、腱鞘,減少粘連,更加利于跟腱恢復。本組患者術后無切口感染、愈合不良及神經(jīng)損傷等情況發(fā)生,隨訪期間亦無跟腱再斷裂現(xiàn)象。
我們體會,改良小切口雙津下縫合法治療急性跟腱斷裂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縫合力學強度高、感染及腓腸神經(jīng)損傷風險低及術后功能康復效果好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