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蒙
摘? ?要:PM2.5污染既會影響人體健康,又會減少農作物產量,故而從氣象與排放變化方面對其進行定量分析,可達到降低污染的效果。在此之上,本文簡要分析了PM2.5污染的來源,并通過PM2.5污染的分布特征、氣象條件與排放量變化的影響、定量分析結果、優(yōu)化措施等要點,以此為凈化空氣目標的制定提供依據。
關鍵詞:氣象和排放變化? PM2.5污染? 定量影響
中圖分類號:P49?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20)03(c)-0108-02
PM2.5污染的危害較為廣泛,它會導致大氣能見度降低。如北京霧霾天氣,甚至還會造成人體患病。所以,相關人員需從氣象變化與排放量變化兩個方向對其展開研究,這樣才能避免我國氣候環(huán)境持續(xù)處于污染狀態(tài)。另外,利用改善氣象與降低排放量方法有利于控制大氣污染濃度,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1? PM2.5污染的來源
PM2.5污染主要針對的是空氣中懸浮的粒徑<2.5μm的顆粒物污染,這種顆粒狀污染物又稱為可吸入肺顆粒物,故而對人體健康具有較大的威脅。通常情況下,PM2.5污染來源具體以下三種類型:
(1)固態(tài)排放物,它在大氣中主要是以固態(tài)形態(tài)存在的“一次粒子”,會由污染物直接排放的固態(tài)物質。
(2)在高溫狀態(tài)下,會以氣態(tài)形式排出,并在冷卻條件下進行凝結,從而形成污染物,又稱之為“一次可凝結粒子”[1]。
(3)由大氣中的氣態(tài)污染物經過化學反應后形成粒狀污染物,又稱“二次粒子”。
現實生活中,“一次粒子”一般是由建筑灰塵、燃料廢物、機動車排放等來源形成。而“一次可凝結粒子”更多時候是在化學反應中產生的粒狀污染物,如有機物、二次硫酸鹽等,它們是導致霧霾現象日益嚴重的罪魁禍首。
2? 氣象和排放變化對PM2.5污染定量影響要點
2.1 PM2.5污染的分布特征
PM2.5污染濃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大氣直接排放物未能得到相應的控制。尤其是工業(yè)生產水平較高的山東、河北等地帶,這些地區(qū)在冬季會遭受較強的冷空氣侵襲,為了保證室內溫度滿足人體生長需求,需大量燃煤才能達到保溫效果。另外,受風向影響,冬季PM2.5污染將比其它季節(jié)更嚴重一些。
就目前PM2.5污染的發(fā)展趨勢來看,2019年北京地區(qū)的PM2.5濃度相比2018年下降17.6%且平均濃度達到42μg/m3,而北京市官方設置的目標是將其控制在35μg/m3,進而貼合新時代發(fā)展理念。而從全國范圍內分析PM2.5污染情況,其中最為嚴重的是京津冀地區(qū),同時它也是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效果最為明顯的地區(qū)。在2017年,PM2.5污染的平均濃度已降到了68μg/m3,雖然與國家要求的大氣標準濃度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但整體上具有明顯的下降趨勢,這也是一個可觀的發(fā)展前景。
2.2 氣象條件的影響
根據近些年氣象條件的發(fā)展形勢,我國自2016年開始,相比往年氣象條件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從而促使PM2.5年平均濃度下降幅度達到了4%。而對于PM2.5污染較為嚴重的東北地區(qū)、京津冀地區(qū)、湖北湖南等地區(qū),它們的氣象條件也具有好轉跡象,這將對PM2.5污染的有效治理提供重大助力。但實際上,氣象條件的變化并不固定,比如在2017年,部分地區(qū)氣象條件再次出現嚴重污染狀況,這表示,在治理污染時應當充分重視氣象條件的變化,使PM2.5污染影響分布呈現出一定規(guī)律,進而有利于相關部門及時采取有效措施治理污染問題[2]。
目前,我國從氣象變化方面對2030年大氣PM2.5污染進行了預估。具體內容如下:針對上述污染較為嚴重的地區(qū)PM2.5濃度將處于下降趨勢且整體降低2μg/m3。而西藏等地區(qū)濃度因該區(qū)域內邊界層高度有所增加而導致其減少4μg/m3。但在我國南部范圍內的PM2.5濃度將比以往增加3μg/m3左右。南方地區(qū)的溫度在增加過程中,它們的大氣污染濃度也會呈現遞增趨勢,這是因為溫度升高、降水量減少,會造成污染物濕沉降方式無法發(fā)揮出真正效用,進而破壞了大氣污染濃度治理效果。為了讓各個地區(qū)對PM2.5污染產生一個清晰的認識。在2016年我國就頒布了新的空氣質量標準規(guī)范。將超過150μg/m3PM2.5日濃度的天氣稱為重度污染天氣。
2.3 排放量變化的影響
排放量變化情況下PM2.5污染也會體現出季節(jié)性特征。其中在春秋季濃度增加值較為接近。尤其在京津冀、中部地區(qū),增長的幅度處于8到12μg/m3范圍內,其他地區(qū)相比之下變化不大,這實際上是源于該地區(qū)排放物中氨氣、碳等含量增加較多。而在內蒙古等地帶,它們的濃度減少了3μg/m3,它之所以會出現下降趨勢,是因為它們的排放量有所減少。到了冬季,PM2.5污染又會有所好轉,比如在四川地區(qū)。
在此基礎上,可總結出:氣象與排放變化在夏冬季節(jié)對PM2.5污染的影響更加明顯且夏季普遍增加15μg/m3、冬季普遍下降15μg/m3左右。但不排除有個別地區(qū)不遵循此類規(guī)律,比如南部沿海地區(qū),它們的濃度可能反倒有所增加。因此,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排放與氣象條件的共同變化下與排放所帶來的PM2.5污染程度基本一致,這表示,相比之下,排放對于PM2.5污染的影響更大一些。
2.4 定量分析結果
我國最近幾年PM2.5污染已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尤其是長三角等地區(qū),濃度下降達到了10%。而氣象條件相比往年也不斷好轉,這就導致我國PM2.5污染將逐漸趨于可控方向發(fā)展。事實上,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是決定PM2.5污染治理水平的主要因素,故而應當格外注重排放變化情況,保證PM2.5污染現象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得到削弱,由此保證我國在良好的大氣環(huán)境下健康生活。
2.5 優(yōu)化措施
2.5.1 改善氣象條件
PM2.5污染對于人體健康與農作物生長都會帶來較大負面影響。故而需高度重視治理工作。根據氣象與排放變化對PM2.5污染的影響程度,可從改善氣象條件與降低排放量等兩方面進行防控。其中在改善氣象條件方面,根據模擬實驗結果,其一,可以適當增加降雨量,如人工降雨等,又或者設置多處凈化空氣設施,進而保證各地區(qū)角落內的空氣質量都能得到相應的改善;其二,需依據觀象臺對不同時段的大氣邊界層高度進行統計,進而掌握未來時間內大氣質量發(fā)展情況,以便提前制定應急措施,確保PM2.5污染不會帶來較為嚴重的后果。
2.5.2 減排
排放量是導致PM2.5濃度越來越大的主要因素。故而,在治理PM2.5污染時需盡量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比如,提倡低碳環(huán)保出行、在采暖期注意燃煤的供應量等。同時,還可根據天氣的變化調整工業(yè)領域的生產計劃等,從而保證我國空氣質量能處于一個均衡且適宜人類生活的標準范圍內,最終促使我國各地區(qū)空氣質量符合國家發(fā)展要求。
3? 結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我國PM2.5污染已得到了有效控制,相比于2015年,當前我國空氣質量已有所改善,這表明,氣象條件與排放量的確是影響大氣PM2.5污染濃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治理PM2.5污染時需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并適當改善氣象條件,進而讓空氣質量符合人們的生理需求。
參考文獻
[1] 尹曉梅,李梓銘,熊亞軍.2014—2017北京市氣象條件和人為排放變化對空氣質量改善的貢獻評估[J].環(huán)境科學,2019,40(3):1011-1023.
[2] 陳嘉曄,李紅霞,游泳.深圳市2016年上半年氣象與源排放變化對空氣質量的影響[J].環(huán)境科學導刊,2017,36(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