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兆云 郭煒倫 陳巧娟 鄭菁菁 蘇玲玲
反流性食管炎指的是胃或十二指腸或兩者的內容物流入食管中,致使食管黏膜有炎癥反應、糜爛、潰瘍,甚至是纖維化等病變[1]。反酸、燒心是該疾病的典型食管內癥狀,咽痛、咳嗽等是典型食管外表現(xiàn)。目前,臨床上治療該疾病多是選擇以藥物治療為主,但部分患者臨床效果甚微,且癥狀易反復,患者備受折磨[2]。中醫(yī)學以整體觀為指導原則,且近年來,中醫(yī)對該疾病的發(fā)病機制和臨床治療有其獨特優(yōu)勢。但目前臨床未確定反流性食管炎的中醫(yī)分型,無法對癥下藥。故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我院的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旨在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鏡下表現(xiàn)與中醫(yī)證型及舌象的相關性?,F(xiàn)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流行病學信息。其中男46例,女40例;年齡18~75歲,平均年齡(63.74±8.34)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4年,平均病程(3.08±1.68)年。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經胃鏡檢查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②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全身感染性疾病;②凝血功能障礙;③合并心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④精神嚴重障礙者。
1.3 辨證分型標準參照《中醫(yī)消化病診療指南》[3]對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進行證型分類。①脾胃虛弱證。主癥:胸骨后痛,燒心,甚或吞咽困難,舌質淡、邊有齒痕,脈細弱;次癥:食少,身體困重,倦怠乏力,口淡,嘔吐清水。②胃陰虧虛證。主癥:胸骨后或胃脘部隱痛,燒心,舌赤少津,脈細數(shù);次癥:口干,消瘦乏力,大便干結。③肝胃不和證。主癥:反酸,胃脘脹悶,胸悶,舌淡,苔薄白,脈弦;次癥:胸骨后或胃脘部燒灼疼痛,大便不順。④肝胃郁熱證。主癥:反酸、燒心,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或數(shù);次癥:胃脘部燒灼疼痛,易怒,大便干結。⑤脾胃濕熱證。主癥:反酸,胃脘部燒灼疼痛,口干苦,惡心嘔吐,舌赤,苔黃膩;次癥:口臭且黏膩,胸悶,小便黃,大便不暢,脈滑數(shù)。⑥痰氣郁結證。主癥:反酸、燒心,吞咽不利,舌淡,苔白膩,脈弦或滑;次癥:胃脘部不適,咽癢咳嗽、痰鳴氣喘,大便不利。其中脾胃虛弱、胃陰虧虛為虛癥,肝胃不和、肝胃郁熱、脾胃濕熱、痰氣郁結為實證。
1.4 胃鏡分級標準根據國內洛杉磯分類法進行分級,分為A、B、C、D等級。正常:胃管黏膜無破損;A級:食管黏膜有破損,如點狀、條狀,有發(fā)紅、糜爛現(xiàn)象,無融合癥狀,病灶長徑<0.5 cm;B級:食管黏膜有破損,如點狀、條狀,有發(fā)紅、糜爛現(xiàn)象,無融合癥狀,病灶長徑>0.5 cm;C級:食管黏膜有破損,病變范圍較廣,有發(fā)紅和糜爛現(xiàn)象,且融合呈全周性,出現(xiàn)潰瘍,范圍<食管周經75%;D級:食管黏膜有破損,病變范圍較廣,有發(fā)紅和糜爛現(xiàn)象,且融合呈全周性,出現(xiàn)潰瘍,范圍>食管周經75%。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中醫(yī)證型與胃鏡下分級及表現(xiàn)的關系A級57例患者(66.28%),多為肝胃不和、肝胃郁熱以及脾胃濕熱;B級25例患者(29.07%)多為脾胃濕熱和脾胃虛弱;C級和D級6例患者(6.98%)多為脾胃虛弱和胃陰虧虛,不同證型的胃鏡分級存在明顯差異(P<0.05)。黏膜充血和水腫多為肝胃郁熱,糜爛多為脾胃濕熱證,滲出物增多及粗糙不平多為痰氣郁結和脾胃濕熱證,不同證型的黏膜表現(xiàn)未見明顯差異(P>0.05)。見表1、表2。
2.2 舌象和與食管黏膜表現(xiàn)的關系不同舌色、舌苔的食管黏膜表現(xiàn)無明顯差異(P>0.05),但食管黏膜粗糙不平多見于淡紅舌,其他損傷類型多見于紅舌;食管黏膜充血、水腫、滲出物增多、糜爛多見于薄黃苔,黏膜粗糙不平多見于白膩苔。見表3、表4。
表1 患者中醫(yī)證型與胃鏡下分級的關系對比 (例)
注:經卡方檢驗,χ2=348.150,P=0.000
表2 患者中醫(yī)證型與食管黏膜表現(xiàn)的關系對比 (例)
注;經卡方檢驗,χ2=27.456,P=0.333
表3 患者舌色與食管黏膜表現(xiàn)的關系對比 (例)
注:經卡方檢驗,χ2=3.574,P=0.059
表4 患者舌苔與食管黏膜表現(xiàn)的關系對比 (例)
注:經卡方檢驗,χ2=31.229,P=0.052
中醫(yī)治療反流性食管炎均是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選藥治療,主要目的是祛除病因,減輕患者臨床癥狀,緩解其疾病痛苦,提高其生活質量。
目前,該疾病主要治療原則多是根據其胃鏡檢查結果,判定其嚴重程度,后選擇較為合適藥物治療[4]。該疾病臨床上治療多使用西藥,方便價格實惠,但其治標不治本,效果僅限于控制炎癥反應。中醫(yī)治療疾病則遵循標本兼治原則。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是中醫(yī)診斷疾病的一種方法,其中望則包括觀察患者面色、舌象、五官變化等判斷患者疾病種類、原因,從而選擇相對應的治療方法[5,6]。但目前對中西醫(yī)2種診斷方法爭議較大,故本研究選取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對其進行胃鏡檢查和中醫(yī)診斷,分析其胃鏡下表現(xiàn)與中醫(yī)證型及舌象的相關性。本研究結果顯示,8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中醫(yī)證型分布多以實證為主,A級和B級以實證為主,C級和D級則以虛癥為主。本研究結果與疾病的一般轉化規(guī)律相符合,疾病初期多是實證和熱證,且正氣尚存,病久則致體內正氣不足,無力抗邪,因此虛證患者的黏膜損傷較實證患者更為嚴重。本研究結果顯示,中醫(yī)證型和該疾病患者的食管黏膜損傷無相關性,究其原因,可能與本次研究樣本量選擇較少有一定關系,需進一步擴大研究樣本量進行研究。該疾病患者的舌色多見于紅色,舌苔則以薄黃苔為主,表明該疾病多為熱象,本研究結果和《臨癥驗舌法》中“內外雜癥,無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相符合,因此該疾病的食管表現(xiàn)和舌象有一定關系[7]。紅舌、薄黃苔患者多見食管黏膜充血、滲出物較多,究其原因由上火致炎所引起;淡紅舌、白膩苔患者多見黏膜粗糙不平,究其原因則是痰氣瘀阻所引起;紅舌、薄黃苔患者多見黏膜糜爛,多由熱毒瘀結所引起[8]。
綜上所述,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醫(yī)證型和胃鏡下食管黏膜分級有關,舌象可反映食管黏膜情況,臨床檢查將現(xiàn)代醫(yī)學診斷和中醫(yī)辨證論結合,可更加準確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疾病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