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志鋒,白家赫,張志汀,陳亮
1.新昌縣東茗鄉(xiāng)兩美建設辦公室,312530;2.新昌縣農業(yè)農村局茶葉站,312500;3.新昌縣東茗鄉(xiāng)東茗村,312533;4.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310008
東茗1 號是新昌縣東茗鄉(xiāng)東茗村一位茶農從鳩坑群體茶樹資源中發(fā)現,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采用單株選拔-無性繁育法育成。東茗1號發(fā)芽較早、芽頭肥壯,2007—2013年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品系選育圃內開展了以福鼎大白茶、龍井43為對照的品系比較試驗。由于對照試驗中龍井43 只設有1 個小區(qū),無法做統(tǒng)計分析,僅在分析物候期時作為參考。2019年,于病蟲害發(fā)生盛期在新昌縣進行病蟲害田間抗性鑒定。
供試材料東茗1 號,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CK1)和龍井43(CK2)。
試驗在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品系選育圃內進行。試驗地每小區(qū)面積為12 m2,單行雙株條栽種植,行距1.5 m,叢距0.33 m,每小區(qū)共植24叢(48株),隨機區(qū)組排列,重復3次。外設保護行。2007、2008、2009年共進行3 次定剪,試驗茶園肥培管理按照豐產茶園標準進行,并根據病蟲害發(fā)生情況及時防治。
根據《茶樹種質資源描述規(guī)范和數據標準》[1]《農作物種質資源鑒定技術規(guī)程茶樹》[2]和《全國茶樹品種區(qū)域試驗暫行技術規(guī)程》的方法和要求,進行各項目的觀察記載。
(1)茶樹形態(tài)特征
對品種特征特性進行觀察和描述。
(2)成活率調查
定植1年后,調查叢成活率。叢成活率/%=成活叢數/定植叢數×100
(3)生長勢測定
2008、2009年茶樹進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定型修剪,對修剪物進行稱重,進行第三次修剪前測量茶樹樹高和樹幅。
(4)物候期觀測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進行物候期觀察,每個小區(qū)選擇10 叢茶樹,每叢茶樹選擇1 個剪口以下的第一個帶葉健壯芽梢進行定點掛牌觀察。隔天觀察魚葉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各個生育期以30%觀察芽梢達到該物候期為標準,分別記錄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和一芽三葉期。
(5)一芽三葉長、百芽質量和發(fā)芽密度測定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進行一芽三葉長、百芽質量測定。2011、2012年連續(xù)2年在芽葉達到一芽二葉期時,每個小區(qū)隨機取3個點,觀察每個點(33.3 cm×33.3 cm)10 cm葉層內芽梢數,測定發(fā)芽密度。
(6)產量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全年采摘并記錄參試品系鮮葉產量。采摘標準為春茶留魚葉采一芽二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夏、秋茶采一芽二三葉和同等嫩度對夾葉。
(7)制茶品質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用春茶第一輪新梢一芽二葉制烘青綠茶,送農業(yè)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感官審評。
(8)生化成分測定
2020年的春茶制一芽二葉生化樣送農業(yè)農村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氨基酸采用《茶游離氨基酸總量測定》(GB/T 8314—2013)測定;咖啡堿采用《茶咖啡堿測定》(GB/T 8312—2013)測定;茶多酚采用《茶葉中茶多酚和兒茶素類含量的檢測方法》(GB/T 8313—2018)測定;水浸出物采用《茶水浸出物測定》(GB/T 8305—2013)測定。
(9)耐寒性鑒定
采用田間自然鑒定法。越冬后,每小區(qū)調查10 叢(株)茶樹的凍害程度,根椐受害程度進行分級,計算寒害指數,比較參試品系耐寒性。
(10)抗病蟲性鑒定
2019年,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茶樹病蟲害團隊在茶炭疽病和茶小綠葉蟬的發(fā)生盛期,對地處浙江省新昌縣東茗鄉(xiāng)茶園東茗1 號及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和龍井43 的病蟲害進行了實地調查,計算病情指數和百葉蟲數,判定抗性等級。
東茗1 號為灌木型,樹姿直立,葉片稍上斜狀著生,葉形為長橢圓形,葉色綠,葉面微隆起,葉身內折,葉緣平。春茶一芽二葉呈黃綠或淡綠色,茸毛較少,節(jié)間短。
定植后1年(2008年),分別調查參試品種的叢成活率。結果顯示,東茗1 號、福鼎大白茶和龍井43的成活率均為100%。
第三次定型修剪前(2009年)測定參試品種的樹高、樹幅(表1),東茗1號的平均樹高和樹幅為89.3 cm 和52.1 cm,均低于福鼎大白茶的樹高(119.7 cm)和樹幅(75.8 cm),且達到顯著水平。
對第二次定型修剪(2008年)和第三次定型修剪(2009年)時的修剪物稱重(表2),發(fā)現東茗1號2次定型修剪的修剪物生物量都低于福鼎大白茶,且第三次與福鼎大白茶有顯著差異。綜合來看,東茗1號的生長勢弱于福鼎大白茶。
表1 樹高、樹幅測定結果 cm
表2 修剪物生物量測定結果 kg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觀察參試品系東茗1號的春茶魚葉期、一芽一葉期、一芽二葉期、一芽三葉期,結果見表3。東茗1 號的一芽一葉、二葉和三葉初展期分別比福鼎大白茶(CK1)早1 d、5 d、5 d,比龍井43晚3 d、3 d和1 d。
東茗1 號達到一芽一葉期后伸育速度快,較短時間內就可達到一芽三葉期。綜合比較,東茗1號屬早生種,春梢營養(yǎng)芽物候期比福鼎大白茶早,比龍井43稍晚。
表3 東茗1號春梢營養(yǎng)芽物候期 d
(1)一芽三葉長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測定參試品系的一芽三葉長,東茗1 號的一芽三葉長平均為5.5 cm,顯著小于福鼎大白茶的7.0 cm。
(2)百芽質量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測定參試品系的一芽三葉百芽質量,東茗1 號的一芽三葉百芽質量平均為(32.3±5.0)g,顯著低于福鼎大白茶的(41.2±4.9)g。
(3)發(fā)芽密度
2011、2012年連續(xù)2年觀察參試品系的發(fā)芽密度,東茗1 號的發(fā)芽密度平均為847個/m2,低于福鼎大白茶874 個/m2,但兩者無顯著差異。
2010、2011、2012年連續(xù)3年全年采摘并記錄參試品系鮮葉產量,結果表明,東茗1 號每小區(qū)平均產量1.83 kg,顯著低于福鼎大白茶的2.63 kg。但其3年春茶的每小區(qū)平均產量1.17 kg,較福鼎大白茶(1.09 kg)高7.4%。
2010—2012年連續(xù)3年將春茶第一輪新梢一芽二葉制成的烘青茶樣送農業(yè)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進行感官審評,審評結果見表4。東茗1 號的感官審評總分平均為90.2 分,略低于福鼎大白茶的90.8 分,兩者未達到顯著差異;綜合3年的審評結果,東茗1 號的審評分數維持在90 分左右,適制烘青綠形,但變異系數大于福鼎大白茶,品質不太穩(wěn)定,如在加工工藝上稍作改進,東茗1 號制作名優(yōu)烘青綠茶和扁形綠茶的品質可以進一步提高。近年,經農業(yè)農村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審評,東茗1 號制成的扁形茶(龍井茶),感官審評品質達到龍井43 的水平。
表4 烘青綠茶感官審評總分
2020年的春茶制一芽二葉生化樣,送農業(yè)農村部茶葉質量監(jiān)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結果見表5。
表5 各品系春茶一芽二葉生化樣測定結果 %
2010 和2011年冬對參試品系進行耐寒性調查,結果表明,東茗1 號2010年和2011年的受害指數分別為30.8 和56.7(表6),明顯大于福鼎大白茶,耐寒性較弱。
表6 參試品系的抗寒性
根據2019年病蟲發(fā)生盛期田間調查結果,東茗1號對茶炭疽病抗性表現為高抗(HR),對茶小綠葉蟬抗性表現為抗(R),較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和龍井43具有更強的抗性(表7、表8)。
表7 茶炭疽病抗性調查結果
表8 茶小綠葉蟬抗性調查結果
東茗1 號芽頭粗壯飽滿,節(jié)間短、芽形好,春茶產量高,制成扁形茶外形好、品質優(yōu)良,備受青睞,茶青價格高達220 元/kg,比一般品種高10%~20%,干茶價格高20%~30%。在茶葉生產中,春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春茶產量約占全年產量的40%~50%,經濟效益大[3],產值通常超過全年的60%~70%。以新昌縣為例,春茶產量約占全年茶葉產量的47%,產值約占全年茶葉產值的70%以上。事實上名優(yōu)綠茶產區(qū)多數茶農的生產模式主要就是春茶一季生產名優(yōu)綠茶,然后臺刈或重修剪后留養(yǎng)樹冠到第二年采摘春茶。至今東茗1 號在新昌縣內及周邊地區(qū)試種面積近600 hm2,為新昌茶農增收、茶業(yè)增效發(fā)揮了作用,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東茗1 號是灌木型、直立、早生種,春季物候期比福鼎大白茶早,比龍井43稍晚。春茶一芽二葉呈黃綠或淡綠色,茸毛較少,節(jié)間短,春茶一芽二葉茶樣平均約含氨基酸4.8%,茶多酚19.4%,咖啡堿3.1%、水浸出物49.1%,所制烘青綠茶外形好,品質與福鼎大白茶相當;制扁形綠茶(龍井茶),品質達到龍井43 水平。根據田間調查結果,東茗1 號表現為抗茶小綠葉蟬,高抗茶炭疽病,較對照品種福鼎大白茶和龍井43具有更強的抗性,適宜在浙江杭州、浙東地區(qū)及相似生態(tài)條件和生產茶類的地區(qū)種植。東茗1 號目前正在申報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中。
致謝:抗病蟲鑒定由中國農業(yè)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唐美君、郭華偉、姚惠明老師完成,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