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遵麗
(漢濱區(qū)第三人民醫(yī)院 陜西 安康 725018)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一種常見的眼科疾病,致盲率較高,若未進行及時治療,會使得患者在數(shù)天內(nèi)失明,因此需給予積極治療[1],而治療的同時也需給予患者合適的護理措施,以減輕患者壓力,滿足其心理需求,我院對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采用共情護理措施,療效顯著,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我院2016 年1 月—2018 年12 月收治的60 例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其中男40 例,女20 例,年齡范圍為16 ~65 歲,平均年齡為37.8±5.1 歲,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30 例,觀察組中男21 例,女9 例,年齡范圍為17 ~65 歲,平均年齡為37.9±5.2 歲;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1 例,年齡范圍為16 ~64 歲,平均年齡為37.6±5.0 歲。兩組一般資料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所有患者知情同意,且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包括指導患者保持良好心態(tài)、了解患者基本病情、給予患者生活護理及基礎護理。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共情護理技術,包括心理護理、強化溝通技巧、心理社會因素、術中護理四部分。首先給予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全面評估,加強與患者間溝通,通過交談促進護患關系,同時也可消除患者的不良反應,提高患者的治療信心。同時也可給患者介紹成功病例,指導患者進行病友間溝通,使其相互鼓勵、相互幫助,從而緩解患者的負性情緒;溝通時需強化護理人員的溝通技巧,溝通中要充分的理解、尊重、關心患者,傾聽患者,做到換位思考,同時選擇恰當方式與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給患者介紹疾病發(fā)病機制、治療方法、手術醫(yī)師、麻醉醫(yī)師等,消除患者顧慮,以平穩(wěn)的心態(tài)進行手術;再次給予患者心理社會因素護理,指導患者通過聊天、聽音樂等方式轉移注意力,使其放松心情,緩解心理壓力,從而減輕心理疼痛感。了解患者需求后并盡量滿足,并設身處地的為患者著想,幫助患者解決問題;最后術中給予患者護理,術中時用微笑、眼神、握手緩解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使患者增加對醫(yī)師的信任感,術中及時了解患者不適感,術中肯定患者表現(xiàn),以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1)采用SAS 及SDS 量表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評分進行判斷,分值越高,患者的不良情緒越嚴重;(2)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眼壓水平、視力水平及前房深度變化情況。
利用SPSS 20.0 軟件,計數(shù)資料(n/%)和計量資料(±s)分別行χ2和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對比無差異,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s,分)
表1 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焦慮、抑郁情緒(±s,分)
組別 n SAS SDS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30 56.1±4.1 41.8±5.6 55.7±6.1 43.1±5.8對照組 30 55.9±4.5 46.7±6.0 55.9±5.9 47.2±6.0 P - >0.05 <0.05 >0.05 <0.05
護理后,觀察組的眼壓水平、視力水平及前房深度變化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對比兩組護理后的眼壓水平、視力水平及前房深度變化情況(±s)
表2 對比兩組護理后的眼壓水平、視力水平及前房深度變化情況(±s)
組別 n 眼壓水平(mm) 視力水平 前房深度變化(mm)觀察組 30 18.2±3.5 0.8±0.2 2.0±0.5對照組 30 21.2±2.9 0.6±0.1 3.3±0.9 P- <0.05 <0.05 <0.05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治療難度較大,導致預后無法確定,患者存在明顯的負性心理,不利于康復[2],因此在治療需給予合適的護理措施,本文分析了共情技術在急性閉角型青光眼中的護理效果。
本文結果表明,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對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明顯降低,且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護理后,觀察組的眼壓水平、視力水平及前房深度變化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主要是由于共情技術以患者為中心,治療過程中站在患者立場,為患者考慮,從而緩解了患者的不良情緒[3-4],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共情技術可改善急性閉角型青光眼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