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科 文仲瑾 左治萍 章開沅 況光賢
摘要:民族史為歷史學的一部分,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是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內容。孟知祥是后蜀開國皇帝。孟氏生逢亂世,墓址在史料中記載不詳,成都東北郊的孟知祥墓不背靠山脈,只是近年來出現(xiàn)的衣冠冢。筆者運用田野考古學的知識,調查發(fā)現(xiàn)孟氏和陵位于貴州貴定縣的苗嶺。
關鍵詞:孟知祥和陵;少數(shù)民族社會史;考古
中圖分類號:K248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0)21-0001-02
0引言
我們探究歷史,固然不得不依靠文字記載的史書,同時也要重視口耳相傳的歷史。邊疆民族地區(qū)雖然是化外蠻邦,為教化政令所不及,其歷史、社會研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存在差異,漢族、少數(shù)民族的文明互動融合,化內與化外的關系是研究重點之一。古蜀和貴州的文化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隨著華夏正統(tǒng)文化向外擴張,封建王朝開疆定邊,各民族的經濟文化通過這條大動脈得以交流。在郡縣制時期,蜀國并未設郡。后蜀同古蜀國并無歷史淵源。
三苗部落誕生于晚更新世北極期,原本生活在江漢平原和西南山區(qū),后來向北遷徙,在甘肅留下文化印跡。遠古時氣候炎熱潮濕,三苗部族繁衍生息,只能擇地勢高處居住,苗人的城邑文明初現(xiàn)。貴州三苗氏的文明起源晚,比中原、關中、巴蜀都落后。苗疆同中央王朝的關系一直不密切,夷夏的區(qū)別很明顯,而且不存在朝貢、納稅、屈服。近代以后,三苗氏演化成西南地區(qū)的各少數(shù)民族。
唐憲宗討伐江淮藩鎮(zhèn),使國家一度出現(xiàn)中興局面。唐宣宗收復被吐蕃占領的大片河湟失地,使國勢稍有好轉。他實施革新,改革科舉取士制度,極力拉攏士族,整頓吏治,限制宗室,欲圖拯救唐末的弊政,但是他資質平庸,治國無能,無力處理官場亂局?;鹿俦殖实鄞髾嗯月?、如同傀儡,朋黨爭權奪利。國家江河日下,完全打破了皇權、相權、宦官三者之間相互制約的政治格局??辆桦s稅繁重,農業(yè)生產衰落,貧富差異懸殊,各種社會矛盾空前激化,階級矛盾突出,導致漢族區(qū)域藩鎮(zhèn)割據(jù),而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更是屬國林立。這些藩鎮(zhèn)擁兵自重、驕揚跋扈,總攬地方軍政大權,不奉朝廷號令,是唐玄宗朝政亂局的延續(xù)和發(fā)展。他們與宦官相互勾結,同中央討價還價,使改革中途夭折。藩鎮(zhèn)、宦官勢力盤根錯節(jié),難以動搖[1]。廣明元年(881)十二月黃巢農民起義軍攻破潼關、逼近長安,唐僖宗逃往四川避難。唐僖宗入蜀揭開了移民的序幕,入蜀大移民促進了蜀地的經濟、文化發(fā)展。在唐代后期,一些實力雄厚的藩鎮(zhèn)被封為王,其封國實際上已是朝廷型的藩鎮(zhèn)。后蜀版圖狹小,偏安于西川,滇黔就成為其戰(zhàn)略大后方。
1孟知祥在貴州的歷史
唐朝滅亡后,各地藩鎮(zhèn)紛紛自立。五代時,中原政權更替不已,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其他割據(jù)一方的藩鎮(zhèn),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而稱王稱藩,孟知祥就是其中之一。孟氏為后蜀開國皇帝,于925年入蜀,934年稱帝,其生平少見于正史和野史記載,給后人的研究造成很大困難。孟知祥出身卑微,卻是唐末的臣工,打著后唐的旗號招兵買馬,在與前蜀的抗爭中占據(jù)上風。他身為亂世梟雄,雄才大略,縱橫捭闔,不尚空談,為富國強兵作出了重大貢獻。他謀略過人,一生南征北伐、戎馬倥傯,立下赫赫軍功。孟知祥繼位后,秉承李唐皇室的對內對外政策,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從諫如流。他穿著得體,儀態(tài)端莊,喜愛讀書,遠離聲色犬馬。后蜀與周邊各民族的矛盾是主要社會矛盾,在長達30多年的執(zhí)政生涯中,孟知祥大部分時間在基層度過,保境息民是其內政外交政策的主旨。他抱著積極入世的生活態(tài)度,努力為群眾解決困難,體恤百姓疾苦,依靠仁義治國。他注意穩(wěn)定兩川社會秩序,積蓄經濟力量,受到民眾的廣泛擁戴和支持。蜀地富庶,在孟知祥統(tǒng)治時期,境內很少發(fā)生戰(zhàn)爭,社會經濟有所發(fā)展。后蜀相對遠離中原的政治斗爭,一度成為全國最為繁榮的地區(qū)。孟知祥登基不久便病死。孟知祥臨終時,選擇了顧命大臣輔佐幼君。孟知祥之墓曰和陵,夫婦合葬。一種觀點認為它在成都東北郊的青龍鄉(xiāng),現(xiàn)在封閉未開放,但不靠近磨盤山,不符合背靠山脈的選址原則,實際上建造于21世紀,只是一座衣冠冢。唐代流行厚葬之風,帝王必耗費可觀的人力、財力、物力來營造墓冢、墓室,其中陪葬的冥器頗豐富,北宋皇帝主持孟知祥的安葬事宜。
初唐社會崇佛,會昌法難為唐代佛教前后兩個階段的分界點。唐帝在705年發(fā)動會昌法難,強迫僧人還俗,拆毀寺院,沒收財產,毀佛滅佛,抑制發(fā)展,使佛教遭受沉重打擊,從隆盛轉衰微。如李唐王室一樣,孟知祥排斥佛教,企圖用名教控制和麻痹勞動人民的思想,然而民眾對名教敬而遠之、不甚理解?;庵叵蚧瘍戎氐霓D變,經歷了曲折過程。以蠻制蠻是歷代統(tǒng)治者解決民族問題的慣用策略,用“綏撫”手段對蠻酋進行懷柔、籠絡,讓各少數(shù)民族互相制衡。苗族為人口較多的兄弟民族,各苗區(qū)的土司制度又各具特點。由于地方政府的治苗措施不當,引起民族隔閡與壓迫,社會并不安寧。苗民同封建統(tǒng)治進行斗爭,政府鞭長莫及,苗民起義充分暴露了土司制度和中央集權之間的矛盾。為防止后院起火,孟知祥前往貴州彈壓起義,同時震懾滇中政權。為了改變各自為政的局面,他采取加強集權、整頓吏治、減少苛稅的政策,對民眾輕徭薄賦、與民生息。孟知祥免除拖欠的租稅,限制僧道的占田數(shù)量,以此緩和社會矛盾。孟知祥經過長途跋涉,并沒有大兵壓境、窮兵黷武,一方面團結各少數(shù)民族,一方面對土司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經濟、社會、政治制度遭遇重大變革,以夷制夷的體制初具格局,當?shù)孛褡宓哪哿Φ玫皆鰪姟?/p>
改土歸流并非明清才出現(xiàn),早在后唐時就已提出[2]。土司制度腐朽沒落,弊端日益顯露,成為民族團結、國家發(fā)展的障礙,革除它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三苗是世襲的苗族土司,土地和人民歸其所有,對抗朝廷,擁有特權,形成各自的勢力范圍。土司不思進取,只想偏安一隅。幾十年來經常監(jiān)督民工、欺壓百姓、魚肉鄉(xiāng)民,生產力水平低下,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孟到任后,時常輕車簡從,乘坐驢駕的車輦,四處巡游。他推行改土歸流,企圖移風易俗,打擊、瓦解、限制土司的勢力,但遭到土司的抵制。土司們沆瀣一氣、明爭暗斗、陽奉陰違,勢力根深蒂固。孟不知所措、一籌莫展,深感回天無力,即所謂“黔驢技窮”。為了維護邊陲的穩(wěn)定,避免多線作戰(zhàn),孟知祥不得不有所遷就和退讓,貴州土官一直延續(xù)到清代,才置于流官的管轄之下。
2貴州塋區(qū)的環(huán)境
滇黔地處祖國大西南腹地,民族成分復雜,有人做過一些考古調研,但很少涉及唐宋的貴州。貴州為全國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民族風情獨特。以苗嶺為界,北部為黔中古陸,形成于石炭紀、二疊紀。它是云貴高原的主體成分,為西南戎蠻聚居地,被稱作“夜郎”。夜郎是西南戎蠻少數(shù)民族先民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民族構成不屬于百越的范疇。此地是西南古國之一,先為彈丸小國,到唐代才趨于強大。它建立在松散部落聯(lián)盟的基礎上,基本沒有君臣或上下級的層級關系,社會性質為酋邦階級社會,黔南州首府都勻可能是其國都。夜郎古國在貴州高原繁榮數(shù)百年后,卻如流星一樣消失了。東晉以前古時屬于寧州牂牁郡,唐時歸屬黔中道南平州。牂牁郡以境內牂牁江(南北盤江)而命名。
苗嶺橫亙東西,長約180千米,寬約50千米,重巒疊嶂,山高谷深,氣勢磅礴雄渾。東段為變質巖斷塊山,西段為以石灰?guī)r為主的喀斯特山體。它是獨水河、清水江、烏江—曹渡河、紅水河流域的分水嶺。關索嶺為其支脈,關索并無其人,因山上掛關懸索而得名,主峰太子廓海拔1200余米,自古以來即為連接黔桂間的交通要沖,亦是兵家必爭之地。關索嶺上有保存較好的古驛道。曬甲山為關索嶺的南延部分,傳說為關羽南征徒步翻山,屯兵休整、晾曬鎧甲之處,故名。這兩座山脈位于中國龍脈的南干龍大相嶺—大涼山—五蓮峰—烏蒙山至九萬大山雪峰山—越城嶺之間,營陵的涵義特殊。貴定縣北的陽寶山為風景秀麗的佛教圣地,早在唐時就僧侶云集,堪稱福地靈山。前曰蓮花山,后曰飛鳳山,遙相呼應,人稱飛鳳踩蓮。主峰蓮花峰形如花蕊,四周諸峰狀如花瓣。陽寶山有國內罕見的和尚墳石刻塔林[3]。孟氏墓最先葬于平地,后來隆起成為苗嶺,符合“王壘峻岑”的描述,塋區(qū)的原始風貌保留較好。
參考文獻
[1]樊樹志.國史概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188-197.
[2]范同壽.基于社會學視野下的明清西南改土歸流[J].貴州民族研究,2015,36(3):177-184+2.
[3]常亞恒.貴定陽寶山塔林調查簡論[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0(4):160-161.
(責編:王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