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欣洋
孩子這棵小樹苗,有時最需要的不是居高臨下的灌溉,而是你蹲下身來,與他一起面對蟲咬的難過,一起細嗅泥土的芬芳。
籬笆那邊,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我可以爬過。
草莓,真甜!可是,臟了圍裙,上帝一定要罵我。
哦,親愛的,我猜,如果他也是個孩子。
他也會爬過去,如果他能爬過!
迪金森的這首小詩,讓人童心大發(fā)、忍俊不禁。原來,只要用童真的眼光看世界,神也是可以淘氣的,也可以犯錯誤。既然神都會有過錯,那淘氣的兒童犯錯也是自然而然的。有位教育家曾說,兒童的過錯,責任幾乎都在大人。因為兒童是沒有辨別力的,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都需要大人的正確引導。在教育孩子時,太嚴格、太苛刻是大忌,父母要學會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問題。那么以下幾條經(jīng)驗,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認真探尋孩子的情感需求。當孩子說起或詢問一件事情時,最好的反應通常是要針對它所暗示的東西。
6歲的勞拉抱怨說:“為什么我最近收到的禮物要比哥哥少呢?”媽媽知道,勞拉是個情感需求高的孩子,她真正關(guān)心的是和父母關(guān)系的深度,而不是禮物的大小。所以媽媽說:“但我和爸爸愛你是跟哥哥一樣多的呀?!彼o緊擁抱了勞拉,勞拉驚喜地笑了。這段談話就這樣和平結(jié)束了,而它原本可能會成為一段無休止的爭論。許多孩子問問題的真正意圖,其實源于他們對安全感的渴望,最好的回答就是向孩子保證我們對他們的愛永久不變。
回應感受,不回應事件。7歲的莉婭回家時心情很不好,她告訴父親,她的朋友多麗被推到積滿雨水的溝里了,而自己卻無計可施。父親沒有追問細節(jié),也沒有說要懲罰那些搗蛋鬼,而是說:“你當時一定很不舒服,恨死那幫臭小子了吧?”
聽到這些,莉婭深有感觸地回答說:“是!”父親問:“你是不是還害怕他們也會這么對你?”莉婭斬釘截鐵地回答道:“他們敢?!誰敢推我,我就把誰一起拖下水,在水溝里濺起超大水花!”“必須的,小丫頭,不過最好別撞破自己的頭!”莉婭的老爸笑著補充道???,還好莉婭的老爸沒有進行一場毫無用處的、冗長的說教。
先幫孩子出口氣。10歲的哈羅德回到家就開始發(fā)脾氣、抱怨?!叭松纯嗔?!老師說我是騙子,因為我忘寫作業(yè),她嚷著說要給你寫信懲罰我!”哈羅德的媽媽柔聲說:“孩子,你今天真倒霉。在全班同學面前被叫作騙子一定特別尷尬,我猜你肯定偷偷罵她了!”“媽媽,你怎么知道?”“當別人傷害了我們時,我們通常都會這么做?!薄笆菃??那我感覺輕松多了。謝謝老媽!”
當孩子發(fā)現(xiàn)自己的感受是正常人經(jīng)歷的一部分時,他們會感到深深的安慰。傳達這種安慰的最好辦法就是理解他們,跟他們一起吐槽,幫他們出口惡氣。
負面評價要溫柔制止。如果孩子說自己很笨、很丑或者很壞時,我們無法讓他立刻改變對自己的看法。我們能給予的最大幫助是告訴他,我們不僅理解他的感受,還理解他的特別暗示。比如:
伊凡:“我很笨?!备赣H:“真的?你不覺得你很聰明嗎?”“不覺得?!薄澳悄阈睦镆欢ê茈y過對不對?”“嗯,不開心?!备赣H說:“你是個很在乎別人想法的孩子,在學校里,有時你寧愿什么也不說,也不想讓大家笑話你。(這時孩子可能會告訴你一些他的經(jīng)歷)看,兒子!在我眼里你是優(yōu)秀的,老師同學可能暫時不理解你,但我特別懂你的感覺!”
這樣的對話可能并不會使孩子立刻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但是可能會在他心里埋下懷疑的種子,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笨。這段溫柔的談話會促使孩子不再那么否定自己。最終,他會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的許多優(yōu)點。
孩子這棵小樹苗,有時最需要的不是居高臨下的灌溉,而是你蹲下身來,與他一起面對蟲咬的難過,一起細嗅泥土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