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璐
在廣安門內大街路北,有一座掩映在綠樹中的古寺——報國寺?,F在的報國寺是一座尋常寺院,雖然近旁就是地鐵7號線的廣安門站,但是南來北往的行人匆匆路過,卻鮮有人停留。
報國寺始建于遼代,明初坍塌毀壞。明成化二年(1466)得皇帝降旨重修,重修后賜名為慈仁寺。清乾隆十九年(1754)寺院又重修,乾隆皇帝賜額為“大報國慈仁寺”,但附近居民還是愿意稱其為報國寺。報國寺不僅是南城巨剎,在歷史上還與多位名人和歷史事件有關,更增添了它的歷史滄桑。
報國寺始建于遼代,會同元年(938)遼在北京地區(qū)建立陪都,名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1012)改稱析津府。北京當時還不是遼的首都,而是遼五京(上京、中京、東京、南京、西京)之一的南京。報國寺所在的位置,是遼南京較為重要的地方。到了金代,此地更是與金的皇家苑囿近在咫尺。隨著元代大都城的核心往東北方向遷移,報國寺所處的地方逐漸衰落,又經歷了多年的戰(zhàn)火后,寺院在明朝初年已經坍塌毀壞,破舊不堪。但是在明成化二年,卻忽然得到明憲宗重視,明憲宗還親自降旨重修,這其中有何緣由?
明憲宗之父為英宗朱祁鎮(zhèn),其母為周氏。一日周氏夜晚忽然做了一個夢,夢到自小離家多年的弟弟周吉祥在南城報國寺內當了和尚,形容十分憔悴。第二天,周氏就與英宗講了昨夜的奇夢,可巧的是英宗恰好也做了相同的夢,夫妻二人連連稱奇。周氏認為這一定是上天的安排,讓她能夠見見失散的弟弟。周氏一想到夢中弟弟形容憔悴就十分掛念,想接弟弟入宮共享榮華富貴,就派人到報國寺內去尋找。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周氏的弟弟就在報國寺里尋到了。但是,無論如何勸說,周吉祥就是不肯還俗。周氏想既然弟弟不愿入宮,不如將其所在寺院修飭一新,讓弟弟能夠在自己的寺院享受榮華??墒菦]承想,周氏還沒來得及向自己的丈夫英宗皇帝請求給弟弟修建寺廟,英宗就駕崩了。憲宗繼承了皇位,周氏因是皇帝生母被尊為皇太后。周太后便將自己的愿望告訴了兒子。據史料記載,憲宗對母親極孝,母親所有要求他都一一滿足。成化二年(1466),憲宗以為母后祝壽的名義,從國庫中撥出銀兩,在報國寺舊基上敕建新廟,并賜名“慈仁寺”。史料記載,周太后的徽號為“圣慈仁壽皇太后”,而新修建的報國寺賜名“慈仁寺”亦可見報國寺與周太后和她弟弟的關系。新修的慈仁寺由周太后的弟弟周吉祥任住持。慈仁寺本為太后之弟修建,所有規(guī)制無不顯示出皇家寺廟的氣派,整座寺院金碧輝煌,內有七層大殿,縱軸式布局,主殿采用黃琉璃瓦。
如此宏大的寺院,隨著明朝的覆滅也逐漸衰落下去。而顧炎武的到來卻賦予了報國寺新的內涵。報國寺的西院被辟為“顧亭林先生祠”,因明末清初顧炎武曾經在這里居住過,為了紀念他而保留至今。顧炎武號亭林,后人尊稱其為亭林先生,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我們耳熟能詳的,激勵了千千萬萬中華兒女的話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最早就出自顧炎武。
顧炎武生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昆山人。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明清兩代更替之時,戰(zhàn)亂不斷。顧氏家族為江東望族,中國歷史上著名學者徐乾學、徐秉義、徐元文三人是顧炎武的外甥。顧炎武青年時目睹了故國被清軍強占蹂躪,憤恨不已的他參加了江浙一帶的抗清斗爭。清軍的鐵騎到達顧炎武的老家昆山,數日后昆山失守,死難者多達4萬,顧炎武的朋友在抗清戰(zhàn)斗中戰(zhàn)死,兩個弟弟被殺。顧炎武則因城破之前外出而僥幸逃過一劫。9天后,常熟陷落,顧炎武嗣母王氏聞變,絕食殉國。嗣母臨終時囑咐顧炎武:“我雖婦人,身受國恩,與國俱亡,義也。汝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無忘先祖遺訓,則吾可以瞑于地下?!彼媚钢Z,顧炎武牢記在心,一直致力于抗清的事業(yè)中。他以填海的精衛(wèi)自比,在他的《詩集一(精衛(wèi))》中寫道:“萬事有不平,爾何空自苦,長將一寸身,銜木到終古。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嗚呼!君不見,西山銜木眾鳥多,鵲來燕去自成窠。”此語道破顧炎武為國孜孜不倦的奮斗之心。然而歷史的車輪終歸是無情地碾壓,明王朝覆滅了。
明朝滅亡后,清廷多次邀請顧炎武為官,都被他嚴詞拒絕。清順治十五年(1658),顧炎武來到北京。康熙七年(1668),顧炎武移居報國寺。顧炎武在北京期間,帶著對故國的滿腔熱愛,曾六次探訪明朝皇帝陵墓所在地——昌平。顧炎武的足跡遍及昌平各處,并寫下了《昌平山水記》一書,對昌平的建置沿革、風景名勝、文物古跡、自然地理、民間習俗等諸方面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為后人留下了考據準確、梳理清楚的珍貴史料。這本書在史學界至今還具有十分顯著的地位。
顧炎武是當世大家,一生著述頗豐,而他的大部分著作皆是在報國寺中完成的。其著作內容甚廣,經史百家、天文地理、國家典制、郡邑掌故等無不涉及,并頗有所得。顧炎武用大半生的時間和精力所著讀書札記《日知錄》,更是被稱為“負經世之志,著資治之書”,問世三百多年來,始終被學術界尊為精品,受到有清一代文史大家如閻若璩、錢大昕、唐甄、朱彝尊、方苞、全祖望、戴震、趙翼、姚鼐、洪亮吉、劉逢祿、魏源等推崇。此外,他還提倡“率性而行”“經世致用”,主張富國利民,強調理論為現實服務,這些思想奠定了他在清初學術界的重要地位。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思想最早也是在《日知錄》中提出?!度罩洝ふ肌穼懙溃骸氨L煜抡?,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此后梁啟超將其定為八字語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去世后,他的經世致用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一直受到后人尊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京學人何紹基、張穆等提出修建顧亭林先生祠的倡議,立即得到了儒臣學士們的響應,大家紛紛捐款。在顧炎武寓居時間最長、著述取得重要成就的報國寺內,修建了顧亭林先生祠。顧亭林先生祠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春落成,有南中北三個院落。當年五月二十八日即顧炎武生辰之日,儒臣學士們在此舉行了隆重的祭祀活動。此后,從道光二十三年到同治十二年間(1843—1873),每年的春秋佳日祭和生辰祭,還有許多不定期的特祭,幾乎沒有間斷過。顧亭林先生祠成為當時儒臣學子們聚會、社交及討論學術的地方。
同治二年(1863)十月,重修顧亭林先生祠工程竣工后,大家公推御史朱琦撰寫《顧亭林先生祠記》,并將此文刻碑,嵌于顧亭林先生祠游廊東墻。光緒二十六年(1900),因義和團在報國寺和顧亭林先生祠內設立神壇,祠寺又遭八國聯軍炮轟,毀損嚴重。民國時,顧亭林先生祠已破敗不堪,王式通等人倡議籌資重修顧亭林先生祠。民國十年(1921),顧亭林先生祠修葺完成,曾為民國總統的徐世昌親自撰文《重修亭林先生祠記》,此文亦刻碑,嵌于顧亭林先生祠游廊東墻??谷諔?zhàn)爭時期,北平淪陷,報國寺和顧亭林先生祠被日軍占為軍需庫。日本投降后,又被國民黨的河北省田賦糧食管理處用作糧庫。顧亭林先生祠雖被嚴重破壞,所幸還留有碑刻,現在祠堂被修繕一新,成為報國寺文物的一部分。
明末清初,作為寺院的報國寺逐漸衰落,但是寺里的廟會卻熱鬧了起來。明朝最熱鬧的廟會當推西單牌樓迤西的都城隍廟廟會,而到了清初,報國寺的廟會就成為了京城最熱鬧的廟會之一,每月逢五,商販就會在這里出售圖書、古玩等物。
清朝初年,朝廷推行滿漢一體的政策,開科舉攬人才,每到會考之年,全國各地的考生趕往京城參加會考。南來的考生大都從廣安門進京,因此為滿足各省考生住宿而建的會館云集南城。報國寺位于廣安門內,離南城各個會館不遠,寺內既有絕佳景致,又有廟會奇書古玩可尋,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流連其中,當時的文人如朱彝尊、翁方鋼等人常到此間搜購古籍善本。而光顧報國寺次數最多的當數大詩人王士禎。
王士禎,號阮亭,又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王士禎的詩文成就堪稱清代文人之冠,他繼錢謙益之后成為詩壇盟主,與朱彝尊并稱“南朱北王”,不僅如此,王士禎還官居高位,曾任刑部尚書。王士禎的詩文受到康熙皇帝的推崇,康熙皇帝稱他“詩文兼優(yōu)”,并允其入仕南書房。
王士禎名揚天下,又是公認的詩壇盟主,一時間,很多詩壇新人到京城求名師,都要首先拜會王士禎??墒峭跏康澒倬痈呶?,一般人不得見,但是他有個嗜好即喜好古籍,因而常到報國寺書攤淘購古籍善本。據說當時許多想求見的人,每次到其府上拜訪總不得見,急得這些人一籌莫展。有人告訴他們個竅門,找王士禎別到家中去,上報國寺準能找到他。后來這些人果然在報國寺見到了王士禎。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與王士禎是好友,他曾寫詩記錄此事:“彈鋏歸來抱膝吟,侯門今似海門深;御車掃徑皆多事,只向慈仁寺里尋?!笨咨腥芜€特意注明:“漁洋龍門高峻,人不易見,每于慈仁廟市購書,乃得一瞻顏色。”而報國寺因為有了王士禎這樣的“文壇領袖”,更是名聲遠播了。
清朝定鼎中原后,為了鞏固統治地位,于雍正二年(1724)在北京建立昭忠祠。朝廷每年春秋仲月派遣官員到昭忠祠致祭,祭祀清朝王公、大臣之全忠盡節(jié)者。昭忠祠最初建在臺基廠頭條東口路北的安郡王府。安郡王府是安郡王岳樂的府第,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饒余親王阿巴泰第四子。雍正初年(1723),安郡王子孫因禍獲罪,全家被趕出王府。雍正二年(1724)安郡王府就改作表彰忠烈的昭忠祠。
昭忠祠一直安守在臺基廠二百多年,直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又因當時義和團運動進入高潮,由于義和團打出的旗號是“扶清滅洋”,清政府就想假借義和團之手趕走洋人??墒菦]承想,英、法、德、意、日、奧、俄、美等國組成的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嚇得慈禧太后攜光緒皇帝倉皇西逃。光緒二十七年(1901)無能的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缎脸髼l約》第七款規(guī)定:“大清國國家允定,各使館境界,以為專與住用之處,并獨由使館管理,中國民人,概不準在界內居住,亦可自行防守……中國國家應允,諸國分應自主,常留兵隊,分保使館。”根據《辛丑條約》的規(guī)定,今東起崇文門內大街,西至天安門廣場東側路(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外),南抵城墻,北至東長安街路南的大片土地,無論民居、衙署、祠宇均被劃為外國使館界。東交民巷一帶成為使館區(qū),界內所有商民等統統搬出。臺基廠頭條的昭忠祠雖是祭祀清朝功臣的祠堂也不能幸免于難,昭忠祠被拆除,原址建起了奧國兵營。
慈禧太后回北京后,榮祿、鹿傳霖等人上奏請求重建昭忠祠,建議以被洋人炮火轟毀的廣安門內的報國寺舊址作為昭忠祠址,他們的請求得到朝廷批準,由軍機大臣鹿傳霖負責督建。
光緒三十二年(1906),昭忠祠開始重修,但是當時國庫空虛,財力匱乏,于是良揆、鹿傳霖、張之洞等人募集十六萬余兩白銀,又向戶部貸款二萬兩作為工程款。昭忠祠在光緒三十四年(1908)完工,鹿傳霖親自撰寫重修昭忠祠碑文。新落成的昭忠祠,規(guī)模較原來大為縮小,只有正室九楹,東西配室各五楹。
一座寺院,幾度春秋。史海鉤沉中,報國寺記錄著一段段歷史,在弘揚愛國精神與文化中默默守候。
作者單位:北京市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