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婷,裴建國
(1 延邊大學附屬醫(yī)院放射科 吉林 延吉 133000)
(2 延邊大學 吉林 延吉 133000)
成人先天性膽脂瘤比較少見,早期可無任何表現(xiàn),Tagaki 等[1]在研究中的分析表明,早期先天性膽脂瘤患者中有2/3 以上是通過偶然的臨床檢查而被診斷的。聽力損失是晚期的主要癥狀,嚴重者可出現(xiàn)面癱和神經(jīng)性聾,甚至出現(xiàn)顱內并發(fā)癥。本病病變隱匿,病程比較長,早期診斷比較困難。我院2019 年收治1 例顳骨乳突-橋小腦角池區(qū)先天性膽脂瘤患者,報道如下。
患者,男,79 歲,主訴:無明顯誘因頭痛21 天,加重2 天,伴頭暈、惡心、嘔吐、咽痛。耳內鏡:左側外耳道內可見滲出液,左側鼓膜輕度充血,未見穿孔。純音測定:右耳呈感音神經(jīng)性聾,平均聽閾為36dB。左耳呈混合性聾,氣導平均聽閾為73dB,骨導平均聽閾50bB。聲導抗:右耳呈AS 型曲線,左耳呈B 型曲線。顳骨強化CT:左側顳骨乳突區(qū)可見輕度膨脹性低密度骨質破壞區(qū),邊緣光整,3.4cm 大小,未見強化(圖1),并突入后顱窩,左側小腦略受壓,中耳腔內未見異常密度灶,聽小骨完整。顱腦MR 平掃+強化:左側中耳乳突、橋小腦角區(qū)3.4cm 的團塊狀病灶,邊緣光整、界清,T2-FLAIR序列呈混雜稍高信號(圖2),DWI 呈混雜略高信號(圖3),T1WI 呈等略低信號(圖4),增強后未見強化(圖5),相鄰乙狀竇受壓、變形。CT 及MRI 診斷:左側顳骨乳突及橋小腦角區(qū)少血供占位。全麻下行顯微鏡下開放式左耳乳突切開-膽脂瘤切除術:開放左側乳突腔后發(fā)現(xiàn)乳突腔內巨大膽脂瘤樣物,大小約3.0×4.0cm,界限清楚,向前累及外耳道后壁、并形成瘺孔,向后乙狀竇骨質全部吸收,向下累及頸靜脈孔。探查鼓室未見異常,聽小骨鏈及鼓膜完整。病理診斷:左側乳突腔膽脂瘤-見大量角化物(圖6)。
先天性膽脂瘤又稱原發(fā)性膽脂瘤、真性膽脂瘤等,為胚胎期的外胚層組織遺留于顱骨中發(fā)展而成。由于這種外胚層組織是無菌性的,可在顱骨內長期發(fā)展而不被察覺,故易延誤診治或漏診。目前廣泛采用Levenson 診斷標準[2],具體為:①鼓膜內側白色軟組織,但鼓膜完整;②可有中耳炎病史,但無鼓膜穿孔,無耳部流膿及耳部手術史。本例患者鼓膜完整,未見鼓膜穿孔,且無中耳炎病史,故應屬于先天性膽脂瘤。
先天性膽脂瘤按照病變位置及侵犯范圍分為兩種類型:I 型病變多位于中上鼓室,膽脂瘤呈局限性囊袋狀,未累及聽骨鏈;II 型病變侵犯廣泛,膽脂瘤可向鼓室、鼓竇、乳突氣房侵犯,聽骨鏈破壞嚴重,尤其是砧鐙關節(jié)周圍[3]。
先天性膽脂瘤的診斷,除病史和臨床表現(xiàn)外,還需依靠影像學檢查。顳骨高分辨率CT 應為確診及病灶定位的首選。影像上,左側顳骨乳突區(qū)可見軟組織團塊影、膨脹性骨質破壞區(qū),并突入橋小腦角池區(qū),聽小骨無破壞,TIWI 上相對腦組織顯示低或等信號,信號均勻或不均勻,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T2WI 上顯示高信號,尤其磁共振成像彌散加權(DWI)呈高信號[4],與顱內表皮樣囊腫有類似表現(xiàn),檢測膽脂瘤的敏感性和特異性較高,對該病診斷較大幫助作用[5]。
本病需與后天性膽脂瘤、膽固醇肉芽腫、頸靜脈球瘤、鼓室球瘤、內淋巴囊瘤等疾病進行鑒別診斷。
總之,先天性膽脂瘤具有一定侵襲性和廣泛性,可破壞中耳及內耳結構,亦可引起顱內外并發(fā)癥,嚴重者甚至死亡,及時借助CT、MRI 等影像學檢查,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