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從受精卵談起”一節(jié)中應用5E教學模式,以此來落實學生的科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實現概念轉變并構建科學概念,達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
關鍵詞:5E教學模式;核心素養(yǎng);受精卵;胚胎發(fā)育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BSCS)開發(fā)出的一種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共包括5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Engage)、探究(Explore)、解釋(Explain)、遷移(Elaborate)、評價(uate)。作者嘗試在“從受精卵談起”一節(jié)中應用5E教學模式,達到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1]
一、教材分析與設計思路
“從受精卵談起”一節(jié)是浙科版教材(選修3)現代生物技術專題第3章第1節(jié)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受精作用和胚胎發(fā)育的過程,對于學生領悟生命的產生和發(fā)育有重要意義,也為接下來胚胎工程的學習奠定了基礎。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創(chuàng)設大熊貓嬌嬌人工繁殖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闡述胚胎發(fā)育過程,從而使學生理解和感悟生命觀念,最終達成教學目標并培育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教學過程
1.引入(Engage)
教師播放新聞:大熊貓自然繁殖成功率很低,經過科學家的努力,5歲的大熊貓嬌嬌通過人工繁殖有了自己的寶寶??茖W家是怎樣幫助嬌嬌懷孕,嬌嬌的寶寶又是怎樣發(fā)育的呢?
設計意圖:從學生感興趣的國寶大熊貓入手,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根據教師提供的情境進行思考,聯系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討論中,在此過程中,可能會暴露出錯誤概念,但這會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興趣,也是學習科學概念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2.探究(Explore)、解釋(Explain)
探究活動一:根據學生必修2“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學習基礎,教師設問,引導學生繼續(xù)深入思考,在大熊貓嬌嬌的故事中:①生命發(fā)育的起點是哪里?②受精作用發(fā)生在哪里?③受精卵的遺傳物質來自誰?④為什么只有同種生物的精子、卵細胞才能相互結合?教師播放受精作用動畫,觀看動畫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展示階段,每組解答一個問題,其他組可進行補充。教師對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點評整理,以加深學生對受精作用的理解。
探究活動二:學生自主學習課本上胚胎發(fā)育的過程,對胚胎發(fā)育有個大致的認識,然后分三組分別扮演卵裂球、囊胚、原腸胚時期,先進行組內討論本組時期的特點,最后選派一名代表進行展示。其他組的同學可以根據展示進行提問、補充等。教師根據每組展示的內容進行適當的拓展提問,例如,卵裂球時期細胞體積、DNA含量是怎么變化的?蛋白質種類是怎樣變化的?哪些時期的細胞可以表現出全能性?展示拓展結束后,教師在一體機上展示大熊貓嬌嬌胚胎發(fā)育過程的圖片,讓學生快速判斷該圖片代表的胚胎發(fā)育時期;通過強化,使學生再次加深對胚胎發(fā)育時期及特點的理解。
此次探究活動三個層次逐級遞進,從學生自主學習到小組合作學習,最后結合大熊貓嬌嬌的情境進一步鞏固提升,遵循情境主線,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理解概念。探究過程中使用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與合作交流能力的培養(yǎng)[2]。
3.遷移(Elaborate)
教師設置情境:如果現在是一位女士因為輸卵管堵塞不育,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幫助該女士設計治療方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用設問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引導,如受精發(fā)生的場所在哪里?體外人工授精的受精卵能不能直接移植?該女士子宮需做怎樣的準備?做試管嬰兒這一技術會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采用做試管嬰兒得到的寶寶會不會受到歧視?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并為下一節(jié)的學習拉開序幕。同時,學生關于試管嬰兒的相關討論及觀點,也可以升華學生的社會責任,使其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4.評價(Uate)
教師與學生共同構建思維導圖,對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進行鞏固梳理。
三、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運用了5E教學模式,效果較好,以大熊貓嬌嬌的故事引入,激發(fā)了學生課堂學習興趣。在探究以及解釋環(huán)節(jié),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層層遞進,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在遷移環(huán)節(jié),利用人類自己作為例子,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身邊的問題,并升華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提升了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最后通過思維導圖進行了鞏固梳理。
參考文獻:
[1]李珊珊.運用5E教學模式開展“血糖調節(jié)”一節(jié)的教學[J].生物學教學,2019,44(10):34-35.
[2]周初霞.聚焦生物學重要概念的單元整體教學設計實踐研究[J].生物學教學,2019,44(4):7-10.
作者簡介:陳瑜(1989—),女,漢族,浙江紹興人,理學碩士,初級職稱,研究方向:新課程改革。
編輯 張俐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