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加英,邵 燕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十二指腸和胃的內(nèi)容物反復倒流所引起食管黏膜損傷的炎癥疾病。其臨床表現(xiàn)多樣,可見胸痛、胃灼熱、胸骨后存在燒灼感、反酸、口苦咽干、腹脹等典型癥狀,且具有病程長和易反復的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1,2]。臨床上治療RE主要以抗反流手術或質(zhì)子泵抑制劑(PPI)藥物干預,兩種方法短期效果確切,但遠期療效不明。筆者結合對食管下括約肌內(nèi)細胞因子的最新認識,采用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PPI雙管齊下的方式對RE患者進行干預,并以血清IL-4、IL-6作為評估指標,分析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PPI治療RE患者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9年2月筆者所在醫(yī)院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1)經(jīng)內(nèi)鏡檢查相關標準確診為RE者,且符合中醫(yī)辨證分型中的具體體征;(2)年齡≥18歲;(3)入組前3個月內(nèi)未使用過胃酸及胃黏膜保護劑者;(4)患者及家屬均對本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1)妊娠或哺乳期婦女;(2)除RE外,合并有嚴重的心、肝、腎、腦等系統(tǒng)疾病者;(3)合并精神病者;(4)伴有消化道惡性腫瘤或其他疾病者;(5)對該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6)凝血功能異常者;(7)存在嚴重溝通障礙。剔除標準:(1)在用藥期間發(fā)生其他嚴重疾病,無法繼續(xù)治療者;(2)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不良反應者。符合上述標準的患者共有96例,通過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8例。其中觀察組男25例,女23例;年齡 20~67 歲,平均(42.32±14.51)歲。 對照組男24 例,女 24 例;年齡 19~66 歲,平均(41.89±13.87)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治療方法 要求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改變生活方式,如戒煙戒酒、避免食用可能增加或誘發(fā)反流癥狀的食物、避免疲勞等。在上述干預的基礎上,對照組接受雷貝拉唑鈉腸溶片(生產(chǎn)廠家:海南中化聯(lián)合制藥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0160)治療,10 mg/次,1次/d,連續(xù)治療8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清膽抑酸湯治療,清膽抑酸湯藥物(一劑)組成:柴胡 10 g、黃芩 12 g、木香 15 g、竹茹20 g、枳殼 12 g、人參 15 g、甘草 6 g、大棗 12 g、郁金12 g、海螵蛸20 g、茯苓12 g。上述藥物以水煎服,一劑煎取藥液300 ml(采用透明且?guī)в锌潭鹊谋乇b),服用150 ml/次,以早飯和晚飯后0.5 h口服,連續(xù)治療8周。
1.3 觀察指標
1.3.1 血清學指標 分別于早晨(7:00~9:00)時間段內(nèi),在無菌條件下,抽取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空腹外周血4 ml,置于EDTA抗凝管內(nèi),并在20 min內(nèi),以3000 r/min離心15 min,提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及配套試劑盒檢測血清中細胞因子IL-4及IL-6水平。試劑盒購自解放軍總醫(yī)院科技開發(fā)中心放免研究所,檢測人員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操作。
1.3.2 療效指標 (1)治療效果。兩組患者治療8周后進行內(nèi)鏡復查,并根據(jù)《臨床疾病診斷依據(jù)治愈好轉(zhuǎn)標準》進行評估。其中痊愈:臨床癥狀及內(nèi)鏡顯示炎癥完全消失;顯效:炎癥及臨床癥狀明顯改善;有效:臨床癥狀及炎癥=有所緩解;無效:臨床癥狀及炎癥均未得到改善,或較治療前更嚴重。(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總有效率。 (2)不良反應。統(tǒng)計兩組患者在用藥過程中的不良反應情況,如:頭痛、腹瀉等。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應用SPSS 24.0對該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成組設計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通過ROC曲線下面積 (area under the cure,AUC)評價血清IL-4、IL-6指標在預測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PPI治療RE患者的效能。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的IL-4、IL-6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的IL-4、IL-6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IL-4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IL-6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2.2 兩組的療效對比 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為93.7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9.1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360,P<0.05)。 見表 2。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發(fā)生嚴重不良反應,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33%,其中2例腹瀉、2例頭痛;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25%,其中2例腹瀉、1例頭痛。兩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2.4 血清IL-4、IL-6表達水平在預測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PPI治療RE效果的ROC曲線分析 血清IL-4、IL-6指標在預測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PPI治療RE 效果的 AUC 面積分別為:IL-4 (0.846)、IL-6(0.789),詳見圖 1 及表 3。
圖1 血清IL-4、IL-6表達水平在預測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PPI治療RE效果的ROC曲線分析
RE屬于一種免疫性疾病,RE食管壁黏膜受損的原因主要是食管對胃腸內(nèi)容物的免疫防御減弱,導致胃腸內(nèi)容物對食管壁攻擊力增加,致使食管壁上的黏膜受損[3-5]。眾所周知,炎癥是免疫反應與機體炎性反應的失衡表現(xiàn)。當RE患者食管黏膜受損后,會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癥細胞的快速浸潤,從而進一步促使炎癥作用放大[6]。由此可見,RE的發(fā)生及其慢性化和后期的復發(fā)可能與炎性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失衡有關。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IL-4、IL-6水平對比()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IL-4、IL-6水平對比()
IL-6(pg/m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8 182.31±27.98 218.54±33.76 18.53±3.11 15.38±2.87觀察組 48 183.65±28.26 246.74±35.68 18.67±3.23 11.76±2.43 t值 - 0.167 14.785 0.121 11.893 P值 - 1.563 0.000 1.735 0.000組別 n IL-4(pg/mL)
表2 兩組的療效對比[例(%)]
表3 血清IL-4、IL-6指標的ROC曲線分析結果
IL-6作為Th2型細胞因子,可誘導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促使其產(chǎn)生IgG和IgE抗體,抑制Th1型自身反應性的T淋巴細胞活化,從而介導的免疫反應。使Th1/Th2細胞因子的平衡向Th2型細胞因子偏移,因此,IL-6參與機體的多種免疫病理過程。在食管炎癥中,IL-6能夠提升食管內(nèi)的細胞黏附分子表達水平,誘發(fā)炎性細胞浸潤,進而加重食管炎癥反應,促使疾病快速發(fā)展[7]。 Li等[8]動物實驗研究了不同類型反流性食管炎大鼠食管黏膜IL-6和蛋白表達水平與反流性食管炎黏膜損傷的關系,他們發(fā)現(xiàn)IL-6是反流性食管炎黏膜損傷中的炎癥因子。IL-4通常由嗜堿性粒細胞、Th2細胞、肥大細胞、單核細胞所產(chǎn)生,IL-4在對T淋巴細胞和B淋巴細胞的分化及活化的調(diào)節(jié)過程中,可促進Th2細胞為特征的免疫應答,并由Th2細胞因子網(wǎng)絡向Th1偏移引起的炎癥疾病產(chǎn)生抑制作用。因此,IL-4是典型的抗炎與抑制性因子,在食管壁黏膜的內(nèi)環(huán)境中發(fā)揮積極抑制效應[9]。但隨著IL-4表達水平降低,其抑制炎癥效應明顯減弱,從而使機體的自身免疫穩(wěn)態(tài)被破壞,促使疾病進一步發(fā)展。
隨著中醫(yī)中藥的大力發(fā)展,越來越多炎癥疾病采用中藥治療,且均取得不錯效果[10,11]。 有研究報道,清膽抑酸湯具有清膽泄熱、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獨特功效,在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療中,可顯著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其炎癥狀況[12]。而RE在臨床上可見反酸胃灼熱、噯氣反流、胸骨后不適、口苦咽干等癥狀,屬于“噎隔”“反胃”“吐酸”“胃脘痛”等范疇[13]。清膽抑酸湯為治療RE引起的綜合征的有效組方,組方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其主要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肝胃郁熱證:反酸,胃灼熱,胃脘灼痛,胸痛連及脅肋,胃脘嘈雜,大便不爽,口干,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數(shù)。即柴胡疏肝解郁,能清透少陽之邪;黃芩善清肝膽之熱,亦能燥濕;柴胡與黃芩配合,可達到一散一清的效應,清疏少陽內(nèi)郁之熱[14];木香可健脾消食,竹茹可除煩止嘔,枳殼可寬中除脹[15,16];人參、大棗、甘草、郁金、海螵蛸及茯苓作為佐藥,具有刺激消化道的蠕動、提升免疫功能、增強胃腸平滑肌張力及促進消化的作用[17-19]。雷貝拉唑鈉是較新的質(zhì)子泵抑制劑,其抗胃酸分泌活性優(yōu)于原始質(zhì)子泵抑制劑,具有較強的抑酸作用[20]。該研究發(fā)現(xiàn),清膽抑酸湯不僅可使RE患者機體內(nèi)的促炎因子IL-6水平下降,還能迅速提高抑制因子IL-4水平,從而確保IL-4/IL-7及Th1/Th2細胞因子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這也為RE的發(fā)病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理念。通過繪制ROC曲線發(fā)現(xiàn),血清IL-4、IL-6表達水平在預測大劑量甲強龍沖擊治療AON患兒效果的AUC面積分別為IL-4(0.846)、IL-6(0.712),以最大約登指數(shù)計算出血清IL-4、IL-6表達水平最大AUC面積的截斷值分別為:IL-4截斷值為13.522 pg/ml。提示了血清IL-4、IL-6表達水平在預測大劑量甲強龍沖擊治療AON患兒療效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可作為AON患兒行大劑量甲強龍沖擊治療效果研判指標。
綜上所述,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質(zhì)子泵抑制劑可顯著改善RE患者的炎癥狀況,提升IL-4的抑制作用,降低IL-6的炎性反應,且血清IL-4、IL-6表達水平還可預測清膽抑酸湯聯(lián)合質(zhì)子泵抑制劑治療RE患者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