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進軍,肖樂強,盧穎潔,文輝才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整形美容外科,南昌 330006)
先天性小耳畸形是由于胚胎時期第一、二鰓弓及其第一鰓溝的發(fā)育異常引起的外、中耳畸形,并伴有同側程度不同的聽力障礙[1]。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全國發(fā)病率為3.06/萬[2],2006—2015年近十年江西省發(fā)病率為1.97/萬[3],有一定數(shù)量的患者需行耳再造術。先天性小耳畸形影響患者容貌美觀和自信,患者迫切要求通過耳再造術重建正常耳廓。外耳是由耳輪、對耳輪、耳屏、耳舟、耳甲艇、耳甲腔等組成的三維立體結構,且全耳再造術囊括了肋軟骨游離移植、軟骨雕刻、皮瓣形成、筋膜瓣切取、皮片移植等操作要求高的整形外科技術。因此,耳再造術是面部整形外科最困難和最富挑戰(zhàn)性的手術之一。1993年NAGATA[4]報道的耳再造術式,通過對肋軟骨的重組和精細的雕刻,完整地再現(xiàn)了外耳輪廓的14個結構,且二期手術時植入新月形軟骨支撐再造了顱耳角。目前Nagata法二期耳廓再造術是全耳再造的主要方法,應用自體肋軟骨作為耳支架則是國際公認的最可靠和可取的方法。筆者在Nagata耳再造術的基礎上,對肋軟骨的切取、雕刻、支架組裝等技術細節(jié)上進行了部分改良,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整形美容外科接受耳再造術的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一期手術時患者年齡(6~28)歲,平均(14.8±6.2)歲;20例先天性小耳畸形均為單側,其中左側10例,右側10例。所有患者耳后乳突區(qū)皮膚正常,無外傷或其他手術瘢痕。
1.2.1 一期手術
1)按健側耳廓位置設計擬再造耳的位置,在耳垂設計耳垂轉位切口,向后與乳突區(qū)切口延續(xù),術區(qū)腫脹麻醉后沿切口線切開,于皮下層用精細解剖剪銳性分離,形成乳突區(qū)皮瓣,皮瓣下極中央部保留直徑約5~6 mm的皮下組織蒂,保證皮瓣血運。
2)切取包括第6、第7肋軟骨聯(lián)合部的肋軟骨塊,第8肋軟骨單獨切取,取出的肋軟骨生理鹽水紗布包裹備用。
3)按健側耳模型雕刻耳軟骨支架,支架由3部分組成:主體、耳輪、對耳輪。用第6、7肋軟骨聯(lián)合部雕刻成支架主體,形成耳甲、耳輪、對耳輪的基座,在第8肋軟骨上取一長條形肋軟骨,彎曲形成耳輪,固定在主體支架的外緣,剩余的肋軟骨雕刻、拼接成“Y”形,形成對耳輪,基座、耳輪、對耳輪用5-0醫(yī)用鋼絲縫合固定,見圖1。剩余的第7肋軟骨雕刻成長方體,在胸部手術結束時、切口縫合完畢前埋置于皮下,二期時取出制作成顱耳角支架。
4)將組裝好的軟骨支架埋置于乳突區(qū)皮瓣下,支架上下各置負壓引流一根,耳垂向后轉位后于乳突區(qū)切口縫合。
1.2.2 二期手術
沿再造耳外耳輪外緣切開,在乳突區(qū)淺筋膜表面鈍性分離,將再造耳掀起,制備耳后乳突區(qū)筋膜瓣,以包裹再造耳后半部軟骨支架;在胸部原切口處按耳后創(chuàng)面設計所需皮片,切開皮膚,在皮下層完整取出一期手術時埋置的顱耳角支架軟骨,按顱耳溝高度雕刻后置入再造耳耳后,縫合固定,耳后乳突區(qū)筋膜瓣覆蓋軟骨支架后,筋膜表面全厚皮片移植,植皮區(qū)打包固定。視再造耳效果及患者意愿部分患者可行三期手術,為:局部瘢痕修復、耳甲腔加深或再造耳局部的外形修復等。
所有患者術后隨訪3個月~1年,再造耳均重現(xiàn)三維立體結構,輪廓清晰,形態(tài)自然,耳輪、對耳輪等解剖亞單位均呈現(xiàn)如案例1和案例2,見圖2。1例患者一期術后發(fā)生術區(qū)血腫,及時清除血腫,順利完成分期手術。3例患者一期術后皮片部分壞死,顱耳溝軟骨支架小面積外露(直徑<1 cm),經(jīng)換藥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由于耳后瘢痕攣縮,顱耳角角度較健側減小,兩側不對稱,但對再造耳外形仍滿意。所有患者未發(fā)生術后感染、皮瓣壞死、軟骨支架外露等嚴重并發(fā)癥,再造耳術區(qū)無明顯瘢痕增生及明顯脫發(fā)。
1)手術年齡的選擇:NAGATA[5]建議患者年齡達10歲后接受一期耳再造術,國內(nèi)有學者[6]認為9歲是最佳年齡,也有學者[7]認為6歲就可行耳再造術。本研究患者的年齡分布在6~28歲,故筆者認為:患者能接受耳再造術的最小年齡為6歲,可使患者在學齡前獲得再造耳,最大程度減少畸形對其心理的影響;但經(jīng)劍突平面的胸圍需達到60 cm[5],部分患兒因營養(yǎng)狀況或運動較少,發(fā)育遲于同齡兒童,胸圍不足60 cm,肋軟骨不能滿足雕刻軟骨支架的要求;最佳手術年齡在10~16歲,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大,肋軟骨鈣化[8]的概率加大,增加了手術難度,對手術效果也有影響。
2)切取肋軟骨的微創(chuàng)操作:術前行胸部CT平掃+肋軟骨三維重建[9],了解肋軟骨形態(tài)及有無鈣化,精確定位,取肋軟骨切口選取在患耳對側胸部第7肋水平,平行于肋弓,長約6 cm,切開皮膚后,用電刀逐層切開直至軟骨膜,并對軟骨膜血管逐點止血,全過程注意夾持組織輕、止血徹底,最大程度減少對肌層的損傷和軟骨膜的碳化,用該法操作后取肋軟骨的術野清晰,能提高手術效率。軟骨膜用15號刀片“工”形切開后,肋軟骨剝離子軟骨膜下鈍性分離,達到所需長度后用肋軟骨刀切斷肋軟骨,減少了用手術刀損傷胸膜的可能。
3)乳突區(qū)皮瓣形成技術的改良:乳突區(qū)皮瓣在掀起的過程中,基底的血運基本都中斷,術后要承受軟骨支架的張力和術區(qū)負壓的吸引力,為保障全耳再造術后皮瓣的血運,筆者在所有臘腸形小耳畸形的皮瓣形成時,均保留皮瓣遠心端切口中部皮下蒂[10],直徑約1 cm;在耳甲腔形小耳畸形的耳再造中,皮瓣約為再造耳的1/2~2/3大小,有來自顳部、頭皮、耳后發(fā)際三個方向蒂部血運,則無需保留皮下血管蒂,這樣也方便軟骨支架的置入。
4)軟骨支架雕刻技術的改良:與6、7肋軟骨分開切取[7,11]相比,本研究患者均用6、7肋軟骨聯(lián)合部雕刻耳軟骨支架的基座,第8肋軟骨雕刻成耳輪,基座和耳輪用5-0醫(yī)用鋼絲固定。耳舟、三角窩均在基座上用11號刀片雕刻、加深,第7肋軟骨剩余的部分分為兩塊:一塊雕刻成對耳輪,要求纖細、邊緣圓滑[12];另一塊雕刻成2 cm長左右的長方體,一期時埋置于胸部切口皮下,作為再造耳掀起后的軟骨支撐材料,二期手術時直接取用。二期手術再造耳掀起后的支撐材料,NAGATA[5]在二期時取第5肋軟骨并制作成新月形,這增加了二期手術時間且?guī)Ыo胸部二次創(chuàng)傷。筆者一期手術時將剩余的肋軟骨埋置于胸部切口皮下,二期取出后可根據(jù)健側顱耳角尺寸再次雕刻塑形,達到個性化要求。與前述的新月形顱耳溝支撐軟骨相比,筆者在二期手術時將長方體軟骨塊雕刻成梯形體,軟骨橫截面成梯形,嵌入顱耳溝并用5-0鋼絲固定,在本組病例中同樣獲得了理想的、穩(wěn)固的顱耳角。耳輪有用第7或第8肋軟骨雕刻的[11-13],因本組有6歲患者,需用整根第8肋軟骨才能重建耳輪厚度,組裝三維支架時,肋軟骨尖端用在與耳垂接合部,因該處較細軟,減少了術后軟骨外露,而耳輪腳需要一定的高度,第8肋軟骨另一端較粗恰可做成耳輪腳。有學者將軟骨支架制作達耳垂底端[10],筆者認為軟骨支架基座與耳垂的接合部一般超過接合部切口1 cm左右,利于耳垂外形的流暢和保持其柔軟度。
5)二期耳后植皮供皮區(qū)的選?。憾谑中g再造耳掀起后,耳后筋膜包裹支撐軟骨,筋膜表面植皮。為了減少患者身體其他部位的瘢痕,筆者仍在胸部原切口處取皮,可同時行胸部瘢痕整形術,術后及時予疤痕貼等預防瘢痕治療。二期手術時,可適當在耳后切口頭皮下潛行分離,并將頭皮向耳側推進,能減少耳后植皮面積,減少供皮區(qū)瘢痕。
總之,改良Nagata法耳再造術經(jīng)技術改良后軟骨的利用更經(jīng)濟、合理,術后效果更好,并發(fā)癥可控,是治療先天性小耳畸形有效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