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城
課標提倡學生的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要求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樂于探究,勤于動手;注重培養(yǎng)學生課外對信息的搜集和處理能力,并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特別是一些需要動手的問題,更需要學生的團結合作。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能讓原本比較枯燥無味的學習課堂變得生動活潑起來;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經(jīng)驗,能培養(yǎng)學生動手和自理能力。從國家層面,規(guī)定了學生的動手實踐是素質教育的要求??v觀歷史上偉大科學家們的成功案例,莫不如此。詹姆斯·瓦特是英國偉大的發(fā)明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成功是他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喜歡動手操作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fā)明大王”。
事實告訴我們:動手能力其實比考試成績更重要。
一、實踐活動能增強孩子動手操作能力
我們知道,孩子小時候喜歡拆卸玩具,喜歡拆卸家里的用具,喜歡使用父母做事的工具,而這些行為都是背著家長悄悄干的“壞事”,因為家長會制止和批評,搞壞東西甚至會挨打。事實上,這表明孩子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孩子的創(chuàng)造動力發(fā)揮作用。家長切莫打擊孩子,反而應該鼓勵,同時給予正確指導和幫助。
偉大的發(fā)明家愛迪生從小喜歡動手實踐,看到生活中的新事物總喜歡親自模仿。在他幼兒時,看到母雞孵小雞跟著學母雞,看到野蜂窩也要捅開探個究竟;他六歲跟著父親下地干活,在干活過程中對大自然有了初步認識,對辛苦勞動有了切身體會;八九歲時就能獨自管理瞭望塔的生意。正是這些辛苦的勞動實踐,增長了他的知識,也使其認識到了勞動的艱辛,促使他不斷探索研究改進生產(chǎn)技術,思考解決勞動中碰到的困難,為他后來成為偉大的發(fā)明家和企業(yè)家奠定了基礎。在他的一生中,對留聲機、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方面的發(fā)明進步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礦業(yè)、建筑業(yè)、化工業(yè)等領域有不少著名的創(chuàng)造和真知灼見。愛迪生一生有近兩千項創(chuàng)造發(fā)明,為人類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僅是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fā)明就有1328種。試想,他如果從小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被人伺候著,遠離生產(chǎn)勞動,哪里有機會改進那么多技術?
二、實踐活動能培養(yǎng)孩子勤勞的習慣
習慣動手做事的人要他閑下來他是不樂意的;而長期依賴別人伺候的人要他做事他是不情愿的,勤勞和懶惰都是習慣養(yǎng)成的。
適當?shù)叵碌貏趧雍蛯W會做家務活,可以增加孩子對自然界的認識和對勞動的理解同情,使其養(yǎng)成愛勞動的品德。學會做日常家務事,可以學到很多生活常識,對理解功課里的知識也很有幫助。如果教師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課程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完成某項家務,寫出操作過程和方法并提出改進意見,這不僅能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提高寫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幫助,同時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認真的做事態(tài)度。對于小學教育,如果教師注重將功課知識與生活實踐結合,將使學生學得更快,更容易理解知識。
科學思想要從小灌輸。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動手實踐;當孩子有想法的時候,家長也要鼓勵孩子到實踐中求證,在實踐中總結和改進。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和勤于動手的習慣。
三、實踐活動能開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潛能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求知欲強,模仿能力強,想象力豐富,對世界上的新事物充滿極大的好奇心。從無知到有知最初的認知都來源于生活實踐,如果從小加以培養(yǎng)引導,將會發(fā)現(xiàn)孩子某方面的潛能,從而根據(jù)特長因材施教。如果從小限制孩子的實踐活動,那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壓抑了孩子的天賦,將造成無可挽回的損失,對人才的培養(yǎng)極其不利。各位結合自身成長經(jīng)歷,小時候最感興趣做的事情是不是都成了自己的強項?
自然科學離不開實驗,實驗是有目的實踐,是自然科學研究的基礎。我國的科技要進步,就要造就更多的科技人才。這必須從實踐活動抓起,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實踐動手能力。
英國科學家瓦特從開水沸騰的現(xiàn)象得到啟發(fā),他的好奇心驅使他繼續(xù)觀察研究 ,不斷實踐,終于在1776年制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后來,蒸汽機在工業(yè)上得到廣泛應用,開辟了人類利用能源新時代,標志著工業(yè)革命的開始,使英國成為世界上最早科技最發(fā)達的國家。如果他關起房門做作業(yè),看不到水燒開的情況,就沒有機會啟迪他的好奇心和智慧。
是的,我們的孩子功課如果能結合生活實踐,學起來也會輕松容易,遠遠勝過抽象的死記硬背。希望教師和家長注重結合實踐教學,希望我們的課程也要注重孩子實踐作業(yè)的安排,希望我們的教育不是一味地看成績,唯分數(shù),更重要的是綜合素質,為祖國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