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芳,劉小娟
(天水市第三人民醫(yī)院,甘肅 天水 741000)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程遷延、進展緩慢、具有衰退趨向的精神疾病,約占住院精神障礙患者的50%[1],其復發(fā)率、衰退率較高,因此如何改善患者精神癥狀、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改善患者社會功能是精神科醫(yī)務人員高度關注的問題[2]。有研究表明,戶外活動能有效促進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身心健康[3]。但國內尚無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影響的研究,我院于2018年10月組織康復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為促進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奠定基礎,現(xiàn)報告如下。
隨機選擇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醫(yī)院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100例,分為對照組(50人)和研究組(50人)。入組標準:(1)符合《精神與行為障礙分類》(ICD-10)[4]的精神分裂癥診斷標準;(2)住院治療4周以上,病情相對穩(wěn)定,自知力大部分恢復;(3)病程≥3年;(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5)年齡 25~65 歲;(6)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參與,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排除標準:(1)合并腦器質性疾病及嚴重軀體疾病者;(2)酒精及藥物依賴;(3)其他精神障礙。脫落標準:(1)入組后由于各種原因要求退組者;(2)入組期間出院無法參加活動者。
1.2.1 對照組干預方法 在普通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康復訓練、工娛治療。
1.2.2 研究組干預方法(1)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常規(guī)健康教育、康復訓練、工娛治療。(2)每月組織1~2次社會公益活動,由護士和患者共同策劃,提前做好協(xié)調安排,其服務內容多種多樣,形式也因接受服務患者個體情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服務時間可長可短,服務地點靈活,在室內或室外均可,服務內容通常包括幫助在院患者、服務社區(qū)及弱勢群體、打掃衛(wèi)生、同伴支持服務、協(xié)助醫(yī)院食堂擇菜、發(fā)放傳單等。(3)活動結束后組織大家討論總結,分享活動心得體會。
1.2.3 研究工具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5]、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6]評定活動效果。評定前由經(jīng)統(tǒng)一培訓的護士給予統(tǒng)一指導。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或者方差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研究過程中,研究組脫落2人,脫落率為4%,對照組脫落3人,脫落率為6%,總脫落率為5%。成功完成評定患者95例,研究組48例,對照組47例。兩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程等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兩組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前以及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后第一個月、第二個月,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后第三個月、第六個月,研究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ADL評分干預前對照組研究組tP 23.83±5.858 23.54±5.239-0.253 0.801第一個月22.49±5.381 22.00±4.663-0.474 0.637第二個月21.49±5.094 19.96±4.297-1.585 0.116第三個月20.04±5.090 18.17±3.651-2.067 0.041第六個月18.62±4.959 16.35±3.159-2.658 0.009
兩組干預前后SDSS評分比較: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前以及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后第一個月、第二個月,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得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后第三個月、第六個月,研究組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得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S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SD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SDSS干預前對照組研究組tP 10.47±3.175 10.75±3.021 0.443 0.658第一個月9.72±3.027 9.81±3.146 0.141 0.888第二個月7.74±2.878 8.65±2.847 1.534 0.128第三個月7.34±2.807 6.17±1.971-2.362 0.020第六個月6.49±2.595 5.21±2.021-2.688 0.009
精神分裂癥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出現(xiàn)負性情感多、自卑感強、精神緊張度高、生活自理能力差、生活滿意度低、自我效能感差,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7]。有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增強及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效能感、自知力及服藥依從性[8]。雷志潔等[9]報道搭乘訓練對增強康復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有幫助。葉郁蔥等[10]報道工娛治療可以增強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中,與社會接觸增多,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的過程中感受自身價值,增強了患者的價值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也提高了適應社會的能力,為患者回歸社會奠定了基礎。
精神分裂癥由于疾病的自身特點及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患者的社會功能及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同時由于患者家屬及所居住社區(qū)居民對該疾病知識缺乏,存在嚴重的社會歧視和偏見,患者得不到應有的關心、理解和接納,也影響到患者的康復和回歸社會[11]。研究結果顯示,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可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社會功能,顯著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從表2、表3可以看出,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后第一個月、第二個月,研究組患者ADL和SDSS評分同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能與兩組住院期間接受相同的工娛治療、健康教育有關。但在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后第三個月、第六個月,研究組ADL、SD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與兩組接受不同的康復訓練有關,研究組定期參加各項社會公益活動,在患者幫助他人的過程中,鍛煉了患者的溝通能力和勞動能力,說明參加社會公益活動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