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敏,蔚振江
(漢中職業(yè)技術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yè)開設的一門必修的專業(yè)課程,是學習護理專業(yè)的實踐啟蒙課程,也是密切聯系臨床實踐和人文科學的橋梁課程。本課程理論、實踐知識較多,高職護生學習積極性不高,且“靜脈輸液”這一章節(jié)既是本課程的重點又是難點,傳統的“講授—練習—指導”的教學模式不利于護生掌握知識,因此在這一章節(jié)本課題組成員將標準化病人(SP)引入課堂教學中,旨在探討SP在基礎護理學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及護理軟技能的提升。SP是指在經過標準化、系統化培訓后能夠逼真地復制臨床情況,并充當評估者和教學指導者,通過問診、查體對檢查者做出評估和反饋教學,具有模擬病人、考核者、指導者的功能[1]。本次研究以基礎護理學中的“靜脈輸液”為例,現將研究方法和結果報告如下。
2019年6月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我系入學的高職護理專業(yè)學生中選取4個班級共172人,分為試驗組87人和對照組85人。兩組護生的年齡、性別、入學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標準化病人的選擇與培訓 被選中的非醫(yī)學類護生15名首先參加標準化病人的相關培訓,內容包括:標準化病人的作用、責任、工作要求;面對同學的提問、操作時的溝通方法;涉及臨床病例的臨床表現和典型的實驗室檢查結果;如何準確模擬所扮演病人的表情、反應及身體狀況;在應用標準化病人過程中如何適時、合理地引導護生的思路等[2]。經過系統培訓后,聘請臨床、校內護理專家對編寫的肺炎標準化病人的表演進行考核評價、指導糾正,達到既能逼真表現病例的臨床情況,又能以引導護生綜合分析問題、實施高質量的護理措施為目標[3]。
1.2.2 對照組 按照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根據章節(jié)順序和內容,采用現有的“講授—練習—指導”的教學模式講授、演示“靜脈輸液”這一節(jié)的知識。
1.2.3 試驗組 采用標準化病人與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法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此次教學案例是“急性肺炎”,任務是:護生在接到醫(yī)囑后完成整個靜脈輸液程序。教學過程中應用SP為教學載體,在完成護理程序練習中,要求護生不僅了解、處理SP的身體狀況,還要關心其心理、社會、文化、經濟等情況,對標準化病人不同的情緒和心理特點也要做出反應和處理。將每班護生分成9組,每組安排1名SP,輪流替換,可分別扮演不同性格類型的病人,護生自行對病人進行護理。程序結束后,各組護生和SP開展互評,既有利于護生了解自身不足,又可提高護生的學習興趣。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使用獨立樣本 t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護生的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的考核成績比較(±s,分)
實踐成績組別試驗組對照組t值P值例數87 85--理論成績89±3.56 88±4.01 1.73>0.05 90±4.23 86±3.47 6.77<0.001
表2 兩組護生護理軟技能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護理軟技能得分比較(±s,分)
項目溝通技能人際技能分析能力組織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試驗組14.24±2.12 12.57±2.41 13.33±1.57 9.84±1.37 10.76±2.36 9.12±2.14對照組13.05±1.79 11.21±2.75 12.52±1.68 9.36±1.74 10.49±1.92 9.01±2.43 t值3.97 3.44 3.27 2.01 0.82 0.31 P值<0.001<0.001<0.002<0.05>0.4>0.5
表3 兩組護生對教學方法滿意度的比較
由表1得知: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理論成績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的實踐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由表2得知:兩組護生護理軟技能中的溝通技能、人際技能、分析能力、組織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團隊協作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表3得知:兩組護生在教學方法滿意度的比較中,本課程引入SP的必要性、其他課程引入SP的必要性、有助于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臨床護理思維、提升護理實踐能力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將標準化病人應用于基礎護理學教學中效果較好,提升了護生的護理軟技能,為后續(xù)其他課程使用標準化病人奠定了基礎。
基礎護理學是高職護生入校以來接觸的第一門專業(yè)實踐課程,也是護生容易倦怠的一門課程[4]。而加入標準化病人后,這一現象得到了明顯改善。首先,標準化病人的教學方法提升了實踐教學質量。護生通過對SP病情資料進行分析、整理、提煉,達到護生切身探索“問題”的目的。由SP運用啟發(fā)式的方法誘導“問題”方向,把“為什么、如何做、效果如何”等問題分類應用于護理程序實踐教學中,為護生提供有實際意義的、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護生的分析、綜合、評價能力,有效鍛煉護生采集病史、分析病史、提出護理診斷、制訂護理措施等實踐能力,培養(yǎng)了護生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提高了護生的護理軟技能[5],尤其是溝通技能、人際技能、分析能力、組織能力。新入學的護生對病人及病情少有了解,沒有親身體會作為病人或者病人家屬的痛苦和焦慮。但面對既是同學又是病人的SP,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共情能力,而且護生在溝通時也更加注意方式、語氣、態(tài)度,當病人出現急躁、厭煩、對立等情緒時,往往感同身受,設身處地地從病人的角度去理解他們的痛苦,并應用合理有效的處理措施,促進良好護患關系的建立。良好的護理軟技能使得護生能夠從病人的角度看問題,能夠優(yōu)化護患關系,提高滿意度,還可減輕護生的職業(yè)壓力,是提高護生實習及就業(yè)以后護理質量的關鍵。研究發(fā)現,在本課程中,SP的使用對護理軟技能中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沒有太大影響。究其原因為:護生入學時間較短,知識體系尚不完善,不能將所有護理學知識融會貫通,且缺乏臨床經驗,針對這次靜脈輸液的任務,尤其是在采取護理措施時,缺乏專業(yè)的臨床知識和技能,不能再有所創(chuàng)新[6]。再次,SP可以激發(fā)護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滿意度[7],為其他課程使用SP奠定了基礎。經了解,為了完成本案例的學習任務,大部分護生利用網絡資源預習了“肺炎病人的護理”,并了解到肺炎病人為什么有高熱的臨床表現,在后續(xù)給予靜脈輸液的護理措施時,可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病人相結合,有部分護生甚至準備了降溫措施。通過多年的護理教學實踐,體會到要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重要的是培養(yǎng)護生對課程的興趣。傳統的教學方法缺乏師生互動、護生互動過程,面對基礎護理學的枯燥,護生容易產生學習倦怠。運用SP創(chuàng)設模擬仿真的臨床環(huán)境,護生可以從現場情境中獲得實踐體驗,促使護生由以往“死記硬背”為主轉變?yōu)橐越鉀Q實踐問題為中心,同時使教學過程生動化、藝術化、形象化,充分激發(fā)護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8]。
通過SP,護生能充分理解任務中所描述“病人”的心理變化,但有的陽性體征還是不能表達,所以SP不能完全代替病人,也不能完全代替醫(yī)院臨床見習、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