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五河新村小學 徐 誕
2019 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教師提出六點要求: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總書記的話鏗鏘有力、意義深遠。細細領會,筆者認為:一是要舉上下之力,打造具有人格魅力的思政教師,造就具有獨特魅力的思政課堂,培養(yǎng)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學生,讓每個學生成為從小厚植愛國主義情懷的大寫的“人”。二是要理直氣壯地講好小學思政課。思政課教師要跟著黨和國家的新思想講,迎著學生的思想困惑講,貼著學生的生活實際講,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小學生扣好人生第一??圩?,這正是每位小學思政課教師的光榮使命。
下面就以本人執(zhí)教的中圖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上冊《衣食的來源》為例,談談筆者對小學思政課的理解與思考。
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這是什么?人們都猜:這是一面鏡子!但有一個人卻不動聲色地回了這么一句:這是生活。思政課的教育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無限貼近真實的生活,就是思政課的源頭活水。本課中教師把握一個原則:讓學生通過對現(xiàn)實生活的追憶、再現(xiàn),了解農產品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通過比較、討論、體驗,養(yǎng)成積極的探究意識和健康的生活習慣。在教學第一環(huán)節(jié)認識農產品時,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有些農作物總是分不清。教師設計了以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到生活中去辨認。
1.出示:大蒜、韭菜、小蔥,請組長取出實物盒(一),給他們貼上標簽。
2.分一分:對“大蒜、韭菜、小蔥”看一看、聞一聞,區(qū)分不同。
區(qū)別葉片形狀場地大蒜微折<小蔥中空O韭菜扁平-田地里、菜場上、餐桌上……
3.教師相機引導,學生交流。
A.從葉片形狀看,大蒜(微折)、韭菜(扁平)、小蔥(中空)。
B.田地里,韭菜根相對集中(一簇簇);大蒜根根獨立(一根根)。菜場上,韭菜沒有根(割了一茬又一茬);大蒜有長長的根須。飯桌上,有的炒著吃,有的做香料(“聞一聞”)。
共同的特點是,都有殺菌養(yǎng)生的作用。
C.再次集中歸納。
D.小結:小小的農作物,有大學問。
1.出示小麥和水稻的照片,猜一猜,為什么?請組長取出實物盒(二),給他們貼上標簽。
2.辨一辨:對“小麥、水稻”看一看、掂一掂、摸一摸、剝一剝,說說不同。
?
3.師生交流:
A.顧名思義,水稻種植在水田中,小麥種植在陸地上。
B.形狀:水稻向下(有稻穗),“掂一掂”(沉甸甸);小麥向上(有麥芒),“摸一摸”(針尖對麥芒)。
C.“剝一剝”,水稻剝開是大米;小麥剝開是麥仁。
D.加工:水稻加工成米飯,小麥加工成面粉。
4.師點評:小麥,有麥芒,剝開是麥子,磨成粉是面粉;水稻,是稻穗,剝開是大米,磨成粉是米粉。
5.再次集中梳理。
6.師小結:只有做個生活的有心人,才能真正了解農作物。
在教學第二環(huán)節(jié)追溯食之來源時,教師讓學生一邊品嘗小圓子、小饅頭,一邊猜猜:它們是由什么農產品加工成的?學生慢慢明白,圓子由糯米做成,是水稻加工成的;饅頭由麥子磨成的面粉制成。此時讓學生取出課前超市調查:生活中還有哪些食品是由小麥加工成的?哪些食品是由水稻加工成的?在師生交流中梳理小結:小麥和水稻是我們“主食”的來源。
這兩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緊緊圍繞學生的真實生活。城市生活的學生對農作物很陌生,即使了解也是一知半解,課堂上教師把農作物引入課堂,學生既新鮮又好奇,通過多感官的調動與投入全方位認識它們,為突破課堂難點奠定基礎。因此小學思政課的魅力和使命在于:引生活之源,解生活之困,入生活之門。
小學思政課要讓學生感受生活,但又不僅僅停留在生活本身,而是要在生活的歷練中,形成自己處世的態(tài)度與價值取向。這個過程就是從實踐走向理論的過程,是從知識邁向智慧的過程。教師就是要為學生在這兩者之間搭建成功的“梯子”,提供合適的“橋梁”,這就是媒介。筆者認為,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建學生積極體驗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體驗互動中,形成價值提升。即教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相應的道德情感,使學生在具體體驗中感悟、認識、適應社會。
在教學第三環(huán)節(jié)體味食之不易時,首先出示視頻:一粒米的由來。接著梳理所需的工序:選種—播種—拔秧—插秧—收割—脫?!獣窆取朊住獡P米—大米。讓學生思考:現(xiàn)在你有什么感受?從而體會:小小的一粒米要經過這么多人的辛苦勞作,經過這么多工序才能完成,它真是來之不易!一般的課堂教學就會戛然而止。在此,為了讓學生充分感悟,推進學生思維從客觀生活向主觀價值的提升與建構,筆者設計了如下體驗活動:
看到一粒米,不由想起一首詩,齊讀《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1.看看這張圖,想一下,你想對這位老農說些什么?
2.老農這么辛苦,從哪可看出來?
3.鋤地可是體力活。見過鋤頭嗎?有沒有誰使用過鋤頭?
4.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鋤頭,你們看,它可是農民下地的好幫手。但要用好它,可是一門技術活。
5.教師示范:彎下腰,高高舉起鋤頭,用力插入泥土,使勁刨開、翻土。(出示關鍵詞)
6.看明白了嗎?(板書:彎、掄、刨)
7.請一個學生來體驗一下,其他學生注意認真看,和圖中的老農仔細做比較。
情境設置一:現(xiàn)在你就是老農(鋤頭、帽子、毛巾),烈日當空,老人在田間用力地鋤地(三個動作),此時已經汗流浹背,老農不停地擦汗。
1.對照圖想象一下,點評剛才的同學,他有沒有讓你感受到老農的辛苦?
2.再請另一位同學上臺表演。
情境設置二:老農你好,天氣這么熱,下地干活苦不苦?加油干吧!
3.累不累啊?趕緊擦擦汗。
4.這位同學的表演,讓你感受到老農的辛苦了嗎?
5.我們一起來幫幫這位老人吧!
情境設置三:站在田間頂著烈日,掄著鋤頭,老農不停地刨啊刨啊,用力地鋤啊鋤啊,一干就是大半天。(同學集體模擬)
6.感受如何?(板書:勤勞)
7.剛才我們只是模擬,真實的田間生活遠遠比這辛苦。
8.老農這么辛苦,但心中期盼好收成,也是有苦有甜。
1.說起鋤頭,它有一段這樣的歷史和淵源:
(1)新中國成立之前,老一輩革命者用鋤頭開墾荒地、開辟天下。
你們看,這是1941 年開荒南泥灣,一把把鋤頭,讓這里從荒無人煙變成處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出示圖片)
(2)有人說,這就是鋤頭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
(3)鋤頭離我們越來越遠了,但這種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的血脈中,血脈相傳!
2.總結感悟:鋤頭精神,正是中國精神!
高德勝提出:“體驗的核心要點有二,一是親身做,一是意義獲得與情感升華。從體驗的核心要點來看,是經驗的躍升。這一躍升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將見聞性的(間接性)、自在性的經驗用親身做的方式驗證,完成了從間接到直接、由自在到自為的躍升;一個是從經驗中見出意義、體會出情感,完成了從一般意義上的感受到意義獲得、情感升華的躍升?!斌w驗作為生活價值的媒介,成功地將生活“脫胎換骨”,并躍升為學生自身人格的一部分。
小學思政課的核心是價值引領,這是課堂的焦點,也是課堂的難點:若未達而不及,則少了思政課的學科魅力;若過之而猶不及,則多了思政課的說教負擔。這種價值觀不是生硬地植入,而是細微地滲透,要貫穿于每個教學細節(jié)中,層層推進,水到渠成。在教學第四環(huán)節(jié)走近糧食之父時,教師基于學生已知,關注學生新知,通向學生未知,將知識轉化并內化為品質,筆者這樣設計:
說到一粒米,必想到一個人。他就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學生說說他們熟悉的袁爺爺
2.老師為大家準備了資料包,讓我們走近袁爺爺。
3.補充:
A.“我一生百分之八十的時間都是在農田度過?!保?9歲高齡,自稱“黑剛果”,吃苦耐勞)
B.“做一百次科學實驗,能成功一次就不錯了。”(頑強毅力)
C.“我愿意做太平洋上的海鷗,讓雜交水稻技術越過重洋?!保☉汛粝耄?/p>
D.至2018 年底,世界上已有40 多個國家種植水稻。(科技的力量,辛勤的付出)
4.通過以上資料,袁爺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過渡:然而,袁爺爺和他的團隊從未停止探索,看,又有了新突破!
6.出示海水稻種植(科技助推農業(yè)),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讓夢想照亮現(xiàn)實!水稻種植技術造福全人類!
7.學生談談感受。
8.總結感悟:這就是一顆稻谷里的中國心!值得自豪,這正是——民族自信!
如教學第五環(huán)節(jié)暢想農業(yè)科技時,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知道或了解哪些科技在農業(yè)中的運用,如商品上的二維碼、感知生長——校園數字農植園等。播放現(xiàn)代科技視頻,讓學生進一步直觀感受科技農業(yè)。接著讓學生暢想:你心目中未來的農業(yè)是什么樣的?教師點撥:5G+農業(yè)已經來到,農業(yè)科技讓生活更美好!最后教師總結全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要強,農業(yè)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边@正是——人民向往!
課堂上,教師由一粒有生命的“米”說起,引導學生了解一件“物”(鋤頭),明確中國精神;走近一個“人”(袁隆平),培養(yǎng)民族自信;領悟一種“魂”(科技農業(yè)),感受人民向往,由此層層深入,從而培養(yǎng)學生核心價值觀。
小學思政課以生活為基礎,以體驗為途徑,以價值為追求,構成了這門課獨特的魅力和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