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劍飛
摘 要:本文對道路交通安全的三對應原理的實施真法理,三三歸一的運用進行了論述。首先是介紹了三對應原理及三三歸一的概況。其次是根據(jù)原理及三三歸一的含義、原則,消除不對應的事故原因鑒定主體與順序(而建立對應的)。再次是圍繞不對應的核心內(nèi)容,即用路人的“反應”進行對應的事故原因鑒定(而消除不對應的)。三三歸一的運用,既消除了事故原因鑒定中的不對應,也為消除其他不對應提供了依據(jù)。
關鍵詞:原理實施;三三歸一;不對應
1 引言
筆者根據(jù)道路交通事故發(fā)生的機理、道路交通行為的特點,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預防的提前識險“定理”(以下均稱“提前識險”),道路交通事故(以下均稱事故)當事人責任鑒定的三三歸一“定理”(以下均稱“三三歸一”),道路交通安全行動的注意維護“定理”(以下均稱“注意維護”)。之后筆者對三者進行了提升,在提升過程中筆者提出了道路交通安全的三對應原理(以下均稱原理),并將“提前識險”、“三三歸一”、“注意維護”明確為原理的實施真法理(“定理”即肯定的真法理)。因此,原理的實施就是三個真法理的運用過程,而“三三歸一”是原理實施關鍵的真法理,故作如下論述。
2 原理及“三三歸一”之簡介
2.1 簡介
(1)筆者以前論述,原理的含義是(含解釋的表述):履行安全注意義務(即履行控制車輛能量的行為要求)、保障安全權利(即保障不出事故的權利)、消除安全危害(即消除車輛能量的失控),是具體行為(即運用車輛能量的行為)(即道路交通行為)的三個方面,三者所要求的主體、內(nèi)容、程度以及傳遞只有與行為完全對應(即同等與對等的合稱),才是無人為安全危害的行為與行為系統(tǒng)。原理的推論是(簡潔表述):1對應要求必須由用路人來主導,2也必須往運用車輛能量(以下均稱能量)的方向去控制, 3不變的傳遞順序、先的控的必須先對應,4用路人必須都有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5所有行為必須都對應,6必須由懂、肯、能的行為人來控制能量。對應要求的六個客觀性是推論的基礎,(比如)客觀性5能量失控是用路人沒有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的程度、導出了推論4,故筆者對其不再重復了。
(2)筆者以前論述(指提升之后),“三三歸一”的含義為:根據(jù)事故現(xiàn)場人、車、路失調(diào)的長、寬、高尺寸與時、空、力狀況,用路人按照原理由下而上鑒定出事故原因,原因中行為人注意不夠的程度即為當事人責任。原則為(簡潔表述):1客觀義務為準繩,2多方競合,3因果對等,4先到先行,5違章穿隙?!疤崆白R險”、“注意維護”的含義、原則,筆者不再重復了。
2.2 補充解釋
(1)原理的含義是指,具體行為就是事故原因(含當事人責任)鑒定(以下均稱原因鑒定)、立法規(guī)、供路供車供駕駛、用路用車用駕駛、執(zhí)法規(guī)的行為。安全注意義務(以下均稱注意義務)是對這些行為的要求,其包括用路用車用駕駛上的反應、讓行、其他通行注意義務,包括原因鑒定、立法規(guī)、供路供車供駕駛、執(zhí)法規(guī)上的注意義務。當注意義務與對應要求的客觀性相符合時就是對應,當行為達到了注意義務的要求時就是對應,否則就是能量失控的不對應。此其一,其二,原理的推論4是指,從根本上講不對應就是用路人(用路用車用駕駛人的簡稱)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受影響,注意義務就是使其不受影響。因此,推論4是注意義務的根本參照。其三,原理的推論2是指,在不刻意改變運用能量方式的情況下去控制能量。(比如)當機動車之間發(fā)生時空沖突時,由于運用的能量相同、使反應與措施的條件相同,造成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余地大的讓行于小的容易做到、反過來難做到。但當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fā)生時空沖突時,由于運用的能量不同、使反應與措施的條件不同,即非機動車、行人反應不了稍遠處的機動車而使其的反應時間余地客觀上小于機動車,造成反應時間余地大的機動車讓行于小的非機動車、行人容易做到、反過來難做到。當非機動車、行人與機動車相近時雙方雖能反應到,但由于運動、慣性及人的能力所限,使雙方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余地都已很小、避免碰撞已很難了,所以讓行要在這之前才有余地。這是運用能量方式的客觀性決定的!因此,注意義務必須與這個客觀性相符合,即“當用路雙方發(fā)生時空沖突時,雙方都要謙讓、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大的更要謙讓于小的”是用路上的讓行注意義務的參照,也是用路上的讓行不對應的反面參照。其四,原理的推論6是指,懂、肯、能的行為人通過履行自己的注意義務來接替不懂、不肯、不能的行為人進行能量控制,使能量控制傳遞繼續(xù)。(比如)道路上的視距不足就會使所有經(jīng)過的駕駛人(用路人之一)都沒有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而這個不對應是駕駛人不能消除的,必須由能力大的供路人履行供路上的注意義務才能消除,供路人不肯消除、就要由法規(guī)強制他消除,否則能量控制就傳遞中斷。(比如)非機動車騎車人與行人(用路人之一)不懂、能力又小,其不知道機動車馬上就會到、以為機動車馬上就能停住車、又看不遠,比他懂的、能力大的駕駛人就要在遠處提醒他反應(這也是駕駛人駕駛上的讓行注意義務的內(nèi)容),才能使能量控制傳遞繼續(xù)。
(2)“三三歸一”含義中的注意就是注意義務之履行。因為原理的注意義務也就是客觀義務,所以原則1就是以原理的含義(含解釋)、推論(含對應要求的客觀性)為準繩,當然也包括了前面所說的內(nèi)容。原則2的多方可以是具體行為中的任何行為人。原則4是前面說的用路上的讓行注意義務的參照之應用,因為事故用路雙方中后進入路口者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比先進入的大、所以要讓行。原則5的違章是指用路人違反反應、讓行注意義務之外的其他通行注意義務,應當剔除與事故無關的違章。此其一,其二, “三三歸一”的運用,是為了消除原因鑒定的不對應而達到對應,并為消除其他不對應提供依據(jù)。
3 “三三歸一” 之運用
3.1 消除不對應的鑒定主體與順序(而建立對應的)
“三三歸一”的含義與原則都強調(diào)以原理為準繩,而根據(jù)原理的推論,如果“三三歸一”的實施主體不是用路人,那就是必須消除的最主要不對應。于是,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含義與原則,全體用路人選舉出一個由資深駕駛人與行人主持、少量其他專家參加的“事故原因(含當事人責任)鑒定委員會”,來進行原因鑒定。這樣就建立了對應的鑒定主體!此其一,其二,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含義與原則,原因鑒定是由下而上進行的,即是從事故現(xiàn)場開始,根據(jù)現(xiàn)場人、車、路、長、寬、高、時、空、力的狀況,分析事故用路方的反應 (即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 狀況、反應受影響狀況,然后逆著注意義務的傳遞順序,向執(zhí)法規(guī)、供路供車供駕駛、立法規(guī)去尋找反應受影響的來源,最后作出原因鑒定的結論。排除結論中的不可抗影響,就是事故的當事人責任。按這個順序鑒定就消除了不對應的鑒定順序!
3.2 進行對應的原因鑒定(而消除不對應的)
3.2.1 跡證分析法鑒定
跡證分析法是所有有現(xiàn)場的事故都要用到的,其先是根據(jù)人車路的長寬高、人車路上跡證的長寬高分析事故車輛時空力的狀況(可稱力學鑒定),然后據(jù)此分析事故用路雙方的行為狀況(可稱行為方式鑒定),再據(jù)此分析事故用路雙方的反應狀況,之后作出原因鑒定的結論。因此,跡證分析法包含了事故的力學鑒定與行為方式鑒定。此其一,其二,由于事故用路雙方的反應狀況復雜性高,故跡證分析法通常只起到確定用路雙方行為方式而幫助原因鑒定的作用,只有反應狀況簡單的事故其才可以直接得出原因鑒定的結論。(例如1)乙駕越野車由南向北行駛,因輪胎爆裂而停車、人還沒爬出車外就被由南向北行駛甲駕的皮卡車從后面撞上,造成車損人傷?,F(xiàn)場上越野車輪胎爆裂的印跡明顯,兩車相撞之前皮卡車留有一條長5米的制動印,相撞時制動印斷開,可見甲看到越野車時兩車已近、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已經(jīng)不夠。所以,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原則,由于乙出事故、故對甲已無法反應,而甲有足夠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卻沒有有效的反應與措施。因此事故原因是甲對前方車輛反應不夠(即駕駛上的反應注意義務履行不夠),負全部的當事人責任。
3.2.2 違章分析法鑒定
跡證分析中事故用路方有違章行為的,就要分析違章與事故的關系來完成鑒定,這就是違章分析法。因此,違章分析法包含了跡證分析法。(例如2)乙駕轎車由東向西倒車,甲駕轎車由東向西行駛,甲車頭與乙車頭相撞、造成車損人傷。該事故乙在道路上倒車是違章行為,但由于乙的倒車使雙方同向運動,對甲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不僅沒有影響,反而使甲更有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更能避免相撞,故乙的違章與事故發(fā)生沒有關系。所以,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原則,由于甲在乙運動方向的后面,故乙對甲沒有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因此事故原因是甲未反應前方車輛,即有反應時間卻沒有反應、有措施距離卻沒有措施,屬于未履行駕駛上的反應注意義務、故負全部的當事人責任。此其一,其二,因此,違章不等于事故原因(含當事人責任)。(比如)超載是違章行為但不一定與事故有關,因為超載的安全危害(即能量失控的不對應)來源于慣性的增大,而使超載車直行時停車距離延長(即措施距離余地減少)(即不碰撞的余地減少)、撞擊力加大,但未剎車停車距離就沒有延長、被撞時撞擊力就沒有加大、非直行時對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就沒有影響。比如超載車在轉彎、停車起步、倒車時車速更慢,反而使用路雙方更有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更能避免相撞。所以,鑒定時要分析這些細節(jié)、而不能一概而論。
3.2.3 讓行分析法鑒定
違章分析后還需要比較事故用路雙方的反應程度來完成鑒定時,就是讓行分析法。因此,讓行分析法包含了違章分析法。(例如3)在南北路寬50米東西路寬7米的四叉路口,乙騎三輪自行車由南向西左轉彎,甲駕轎車由北向南直行,雙方在路口內(nèi)距西側路邊8米、北側路邊2米處相撞造成乙受傷。該事故由于乙進入路口時甲還在路口北面很遠、乙看不到的地方,因此以“轉彎讓直行”來要求乙讓行甲在客觀上是行不通的。由于相撞時乙已即將完成轉彎,因此雙方的反應狀況是:乙對甲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已經(jīng)很小了,所以已經(jīng)很難讓行甲了,而甲對乙還有較大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還可以讓行乙。所以,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原則,由于甲未讓行較早進入路口的車輛(即有更大的反應時間卻沒有反應、有更多的措施距離卻沒有謙讓)是事故發(fā)生的原因,屬于未履行駕駛上的讓行注意義務、故負全部的當事人責任。此其一,其二,讓行分析法是原因鑒定中最常用的方法,因為不對應的核心內(nèi)容是用路人的“反應”,原因鑒定就是要搞清楚事故用路雙方的反應狀況,跡證分析法、違章分析法也是進行反應狀況的分析,只是狀況簡單的事故他們直接得出了結論而已。
3.2.4 因果分析法鑒定
上述方法分析之后還涉及到事故用路方之外的人,即涉及到供路供車供駕駛人、執(zhí)法規(guī)人、立法規(guī)人需要向上分析時,就是因果分析法。因此,因果分析法包含了讓行分析法。由此可見,原因鑒定的方法實際上講都是因果分析法,只是分析的方式由單一變綜合、范圍由小變大而已。(例如4)兩條規(guī)模相當?shù)缆废嘟坏乃牟媛房?,甲駕轎車由北向南行駛,乙駕轎車由東向西行駛,兩車相撞造成車損人傷,現(xiàn)場路口西北側設有讓行標志一塊。事后雙方均稱自己的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不夠,且對該誰讓誰有爭議,甲更對讓行標志有異議,認為“南北方向是主要道路,東西方向是次要道路,標志應該設到東西路上去”。因此,如果按照標志則甲應該讓行乙,如果按照甲的說法則乙應該讓行甲,到底該按照誰?此其一,其二,根據(jù)前面所說的“用路上讓行注意義務的參照”,兩條道路哪條的每輛機動車平均反應時間與措施距離大、就要讓行、就是次要道路。經(jīng)過調(diào)查南北方向道路24小時內(nèi)機動車流量在10000輛以上,而東西道路不足2000輛,因此24小時內(nèi)每輛機動車的平均反應時間東西道路大于南北道路。而措施距離則由于東西與南北道路規(guī)模相當,故兩條道路上的機動車能夠運用的措施距離也相當。因此,甲的說法是正確的(即讓行標志設置錯誤)。其三,標志設置錯誤就是供路人履行提供安全設施的注意義務不對應,故不能以錯誤(即不對應)的標志進行原因鑒定,否則就是更大的錯誤(即不對應)。因此,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原則,由于供路人履行提供安全設施的注意義務不對應造成乙沒有讓行甲、從而發(fā)生事故,故提供安全設施的供路人應當負事故全部的當事人責任。但供路人有異議,認為法律(“道路交通法”或“道路交通安全法”)(下同但省略括號內(nèi)文字)中沒有“道路安全技術標準(包括與之配套的附屬規(guī)范) ”,即法律沒有安全設施設置的具體要求與標準,所以即使設置錯誤也不能怪他們、他們沒有當事人責任。其四,法律中沒有安全設施設置的具體要求與標準,就是立法規(guī)人沒有履行立法規(guī)上的注意義務的不對應。而且,法律沒有規(guī)定、執(zhí)法規(guī)人就無法履行執(zhí)法規(guī)上的注意義務進行糾正(即又造成了執(zhí)法規(guī)人的不對應)。因此,根據(jù)“三三歸一”的原則,由于立法規(guī)人未履行立法規(guī)上的注意義務造成供路人做錯、執(zhí)法規(guī)人無法糾正,從而造成事故的發(fā)生,故立法規(guī)人就是事故的責任人。
3.2.5 補充
原因鑒定的基本方法就上面四種,雖然另外還有現(xiàn)場會勘法、實驗法等,但這些只能算是對基本方法的幫助方式。前面說的用路人的反應、讓行分析法,也就是筆者以前所稱的用路人的注意、注意讓行分析法,為了與注意義務明確區(qū)分,故如此表述。此其一,其二,與上述方法不一致的就是不對應的原因鑒定,按上述方法進行原因鑒定,也就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原因鑒定的不對應。
3.3 為消除其他不對應提供依據(jù)
“三三歸一”的運用不僅建立了對應的原因鑒定主體與順序,也消除了不對應的鑒定方式與結論。由于“三三歸一”的鑒定結論揭示了道路交通安全的本質,故“三三歸一”的運用還能為消除其他不對應提供依據(jù)。(比如)(例如1)(例如3)的鑒定結論能為立法規(guī)(包括修正法規(guī))后的新法規(guī)中,必須具有“所有用路人都必須集中注意(嚴禁分心用路)”的規(guī)定,必須具有“遵守讓行規(guī)則的前提是雙方同時進入路口”的規(guī)定提供依據(jù)。(比如)(例如4)的鑒定結論能為立法規(guī)后的新法規(guī)中,必須具有“道路安全技術標準 (包括與之配套的附屬規(guī)范) ”提供依據(jù)。(比如)(例如2)的鑒定結論能為執(zhí)法規(guī)中,必須以用路人違反反應、讓行注意義務為重點,而不是以違反與安全關系小的其他通行注意義務(即違章)為重點提供依據(jù)。
4 結束語
三對應原理是道路交通安全的基本原理,“提前識險”、“三三歸一”、“注意維護”是原理引導出來的道路交通安全的肯定的真法理。而且,三者是互相協(xié)同、互相補充、互相制約的。此其一,其二,由于道路交通中具體的不對應很多,因此“三三歸一”必須全面地消除原因鑒定中的不對應,不斷地為消除其他不對應提供依據(jù)。才能實施真法理,才能還原道路交通安全的本來面目,才能消除人為安全危害而達到交通安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