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久波 王占利
學校結合實際,建立了學習型教研團隊,為教師構建自我認知、自我發(fā)展、自我超越的目標體系,促進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升。
1.圍繞課題研修,形成教研特色
學習型教研團隊引領教師在日常工作中多鉆研、勤思考,將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與理論結合起來,在總結和反思中形成自己的教研特色。
一是教學研究接地氣。每學期開學初,我們組織教師認真解讀教材、重組教材,使課堂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這樣,教師的一切教學活動都是帶著問題、圍繞課題進行的,可以使教師的課堂目標更明確,教學效果更明顯。對教學的研究也催生了新課型,如趣味課、活動課、閱讀課、實踐課等。二是教學研究有特色。學習型團隊教研將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煉成小課題,如語文學科的“真情作文”、數(shù)學學科的“數(shù)學日記”、思品學科的“愛的教育”等。教師團隊一學期研究一個小課題,在學期末把研究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作為下一學期研究的課題,這樣就使研究工作不斷向深層次邁進。
2.形式與內(nèi)容并重,推動教研創(chuàng)新
教研內(nèi)容更為廣泛。教研活動內(nèi)容的確定要從教師的需要出發(fā),研究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如本學期開展的賽課活動結束后,教師們圍繞共同問題展開專題教研活動。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確定研討內(nèi)容和研討目標,通過問題研究和主題研究相結合、預設研究和生成研究相結合的方式,變“要我研”為“我要研”,充分調(diào)動了每位教師的積極性。
教研形式互動創(chuàng)新。學習型教研團隊的教研形式由過去單一的活動變?yōu)樨S富多樣的教研活動。比如,每學期開展的常規(guī)教研活動,采用了“學習課標—個人初備—集體研討—修正教案—說課—觀課—評課—形成課例”的基本流程,變單一的教學觀摩研討活動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集體互動交流活動。這種教研活動形成相互學習、共同探討的學術氛圍,使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活動中來。
3.注重團隊學習,鑄就團隊精神
一是團結協(xié)作,充分發(fā)揮“1+1>2”的作用。如在集體精備課中,教師能夠就教育教學中的疑難問題進行交流探討,并將在集體精備課中形成的智慧應用于課堂,提升了自身專業(yè)水平。二是資源共享,助推教師共同成長。例如,本學期,我們以同一教研團隊為單位,以集體研討的形式進行精備課,提前準備下一階段要教的內(nèi)容,改變以往很多教師寫教案“走過場”的心態(tài),創(chuàng)建一種平等互動的交流氛圍,促進了教師的共同成長。三是轉變模式,讓教師明確教學方向。教研團隊結合教情、學情,根據(jù)學科特點,通過同課異構、教學磨課、深入研討,在教學實踐中提煉各學科的教學模式。例如,語文、英語學科采取聽、讀、說、議、練、做的模式,數(shù)學學科采取導、議、練、講、評的模式,音體美學科采取“示范—模仿—情景—陶冶”的模式。這樣,教師就明確了課堂教學的方向,教學效率也得到了明顯提升。
編輯 _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