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晉瑜
2018年5月19日,首屆亞太科幻大會(APSFcon)。劉慈欣、韓松、王晉康、陳楸帆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幻名家聚集北京。中華讀書報專訪劉慈欣、韓松、王晉康、何夕、陳楸帆、雙翅目。
劉慈欣:別用科幻批判現(xiàn)實
幾年前,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故事獎,成為首次獲得雨果獎的亞洲人。此后,他仍憑借《三體》獲第六屆全球華語科幻文學最高成就獎,并被授予特級華語科幻星云勛章;2017年,憑借《三體3:死神永生》,劉慈欣獲得軌跡獎最佳長篇科幻小說獎。
追溯劉慈欣對科幻小說的愛好,其實不止是從科幻得來,而是從科學、數(shù)學、物理中來。他最早看的是儒勒·凡爾納、喬治·奧威爾的作品。后來看到蘇聯(lián)的科幻,阿·卡贊采夫的《太空神曲》和葉弗列莫夫的《仙女座星云》?!耙郧暗氖澜绾塥M窄,像是間黑屋子,現(xiàn)在打開門走出來,世界突然大了很多?!?/p>
剛開始寫作的幾年,劉慈欣的目光一直盯著人與自然的關系,十多年過去,到了《三體》,激情少了,多了理性、冷靜和冷酷,也漸漸地關注到人類自身。
“科幻本身最關注的應該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如果在科幻里還是過多地關注人類自身、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話,就會把科幻本身的特性消磨掉,這樣科幻就跟其他類型小說沒有什么區(qū)別了。事實上,《三體》本身就過多地融入了人類本身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我從《三體》開始察覺到這一點?!眲⒋刃勒J為,科幻文學的任務不在于隱喻現(xiàn)實、批判現(xiàn)實,科幻文學是空靈的文學,它所涉及的,無論時間還是空間,都是廣闊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到不了的疆域。這是它的價值。他并不否認也出現(xiàn)過反映現(xiàn)實的經(jīng)典作品,比如喬治·威爾斯的《時間機器》,奧威爾的《1984》,但科幻世界的主流經(jīng)典都不是批判現(xiàn)實的狀態(tài),都是把人的思想、人的想象的觸角提升到現(xiàn)實之外的辰星之間。
劉慈欣的大部分作品都離現(xiàn)實很近,但他并非要把科幻小說作為批判現(xiàn)實的工具,《三體》《球狀閃電》……他是把現(xiàn)實作為想象起飛的平臺。“如果我的想象力是一只風箏,現(xiàn)實就是線,得有線牽著讓風箏飛上天,這樣容易把讀者帶入你想象的世界。把科幻作為批判現(xiàn)實的工具,是狹窄化、工具化的做法?!眲⒋刃勒f。
韓松:科幻必須關注現(xiàn)實
中學時,韓松參加科幻小說征文,獎品就是一大堆科幻書籍。這些書為韓松打開了一扇窗。
“科幻文學是超越現(xiàn)實的。文字除了為歷史增添細節(jié),還要創(chuàng)造超驗的世界,尋常人去不到的世界??苹米钗说脑谟谏衿婧褪桦x。那是超越日常經(jīng)驗的?!表n松說,他最早寫科幻時,可能就是被這個誘惑了。
韓松的作品深得《科幻世界》編輯的賞識,曾于1988年、1990年兩次獲得該刊頒發(fā)的科幻銀河獎。而獲得臺灣《幻象》雜志組織的世界華人科幻小說征文首獎的《宇宙墓碑》,本是他交給臺灣科幻作家呂應鐘的作品,想請他提提意見,沒想到呂應鐘帶走后轉(zhuǎn)給《幻象》雜志,從此一鳴驚人。
如果說早期的作品與現(xiàn)實尚有一點距離,那么后來的創(chuàng)作中,韓松和同時代的科幻作家們更多地關注了現(xiàn)實?!兜罔F》的創(chuàng)作靈感來源于地鐵的擁擠;《我的祖國不做夢》描寫中國為了趕超西方,只好把睡覺時間都用來工作、消費,以創(chuàng)造出雙倍的GDP;《天涯共此時》的靈感來源于央視春晚每年北京時間八點整準時開始,中國人擴展到宇宙中間后,如何理解北京時間、如何設定整個宇宙的北京時間成了中國特色的難題;《驅(qū)魔》則關注了高新技術帶來的末日危機感。
“這其實是一個迫切的問題,只是大家現(xiàn)在生活在和平時代,或許沒有感覺。實際上,在過去幾十年里,人類開始掌握毀滅自己這個物種的技術方式:從核武器開始,接下來是納米技術、基因工程、超級病毒……它們很可能一夜之間就讓人這個物種消失掉。這是現(xiàn)實的東西,已經(jīng)不是科幻了?!表n松說,現(xiàn)實主義在科幻作者里是很普遍的觀念。寫作應該跟現(xiàn)實的問題、國家和社會的問題發(fā)生關系。尤其是科幻小說,就是要跟現(xiàn)實發(fā)生碰撞,而不僅僅是文字的游戲。
與科幻文學相比,主流文學對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領域關注較少。韓松認為,這與國家的經(jīng)濟基礎有關。20世紀初有很多文學作品,比如茅盾的《子夜》,關注了最前沿的挑戰(zhàn),寫到工人和資本家兩種不同走向的沖突,這跟今天面臨的最新挑戰(zhàn)在結構上是一樣的。他們當時關注的是核心的東西,是當時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但是現(xiàn)在整個社會沒有跟上,能先知先覺的人不多。
1978年,葉永烈的《小靈通漫游未來》出版,四十年后,“小靈通”的夢想今天已成為現(xiàn)實。而韓松90年代的《火星照耀美國》,其中寫到的恐怖襲擊事件、美國會發(fā)生嚴重的金融危機等,都在后來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一一應驗。
“必須把未來的東西納入你的視野,而不僅僅是過去和現(xiàn)在。這也是科幻的一個特點?!表n松說,文學不僅要寫當下,還應是全時空的。民族的沖突,恐怖主義的興起,經(jīng)濟上的不安定,人工智能一旦掌握人類命脈之后帶來的危險……文字工作者應本能地關注這些??苹眯≌f的寫作,需要腦洞大開。
王晉康:科幻要講科學
王晉康闖入科幻文壇純屬偶然。從深層原因說,是他從小植入心中的科學情結,和對大自然運行機理的敬畏。而實際情況則是被兒子逼著講故事逼出來的。處女作《亞當回歸》就是這樣獲得了1993年全國科幻征文首獎。
初戰(zhàn)告捷,王晉康受到極大的鼓勵?!犊苹檬澜纭肪庉嫴窟B續(xù)約稿,才促成他后來的繼續(xù)創(chuàng)作和獲獎:中國科幻大獎銀河獎15次,還獲得1997國際科幻大會頒發(fā)的銀河獎,2014年又獲全球華語科幻星云獎的終生成就獎。王晉康在45歲的年紀成了著名科幻作家,實在令他自己也深感意外。
他的理想是理論物理學家?!拔译m然沒能走進科學的殿堂,但已經(jīng)爬上了科學圍墻的墻頭,可以一窺其中的精彩。我不像科學家那樣終日浸淫其中,他們過于注意細節(jié),已經(jīng)久入蘭室而不聞其香;但與一般人相比,我離科學要近得多,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東西,容易產(chǎn)生情感上的共鳴。正是這種特殊的立足點,成就了我的作品?!?/p>
從第一篇科幻短篇《亞當回歸》開始,王晉康的作品就是典型的核心科幻。
對于“核心科幻”,王晉康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它特別依賴于一個好的科幻構思,這也正是科幻與主流文學作品最顯著的區(qū)別。而判別好的科幻構思,應該有幾點標準:首先應具有新穎性,具有前無古人的獨創(chuàng)性,科學內(nèi)涵具有沖擊力,科學的邏輯推理和構思能夠自洽;其次,它和故事應該有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對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內(nèi)在的推動力;第三,科幻構思最好有一個堅實的科學內(nèi)核,能符合科學意義上的正確。科幻文學是以世界的統(tǒng)一性為前提的神話故事,建立在為所有人接受的某種合理性的基礎之上。
“如果能做到這點,作品就會更厚重,更耐咀嚼,更能帶給讀者以思想上的沖擊?!蓖鯐x康說。
創(chuàng)作近三十年,王晉康有自己獨門經(jīng)驗:一是堅持,二是寫自己最擅長、最有激情寫的東西?!拔膶W創(chuàng)作很苦,甚至比我當設計工程師還要絞腦汁,尤其是產(chǎn)生創(chuàng)意和小說搭架子的階段。”在求學和搞工業(yè)設計時,王晉康最大的優(yōu)勢是思維清晰,腦瓜靈光,他把這個優(yōu)勢也用到文學作品中了。
上世紀90年代中期,王晉康的名頭兒正響時,一位年輕科幻作家對科幻世界編輯部說:自從王晉康成了雜志的主力作者,雜志就帶著一股紅薯味兒。
“我的作品不是河南的紅薯味兒,而是中國的紅薯味兒。我的作品有鮮明的民族風格,我想任何人看了我的作品,都不會懷疑作者的中國人身份,包括民族的悲情意識、民族自豪感、正在形成或者可以說是剛剛復蘇的大國心態(tài)等??苹米髌肥且环N比較特殊的文學品種,本身就是超越國界的,因為它所依托的科學就是絕對無國界的……”
何夕:用科幻解剖人性
13次榮獲中國科幻“銀河獎”的何夕,首次推出的長篇小說是《天年》。
何為“天年”?何夕說,對于新年,在全世界大的文明中都是一種歡迎的態(tài)度,唯獨中華文化有一個“年獸”的概念,而天年就是這樣一個劫難的意思。小說的核心不是末日,而是人。人類在發(fā)現(xiàn)天年、應對天年的過程中,再次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
“給我個人影響較多的科幻作家,國外是阿西莫夫,國內(nèi)則是葉永烈那代人?!鄙?971年的何夕,表示他們那一代作者,很多是基于單純的愛好走上科幻創(chuàng)作道路。從19歲發(fā)表第一篇科幻小說開始,近三十年來,何夕的作品涉及宇宙探險、時間旅行、平行時空等多種主題,尤其專注于對宏觀科學未來及人性善惡的探討。
“以前在介紹何夕時我曾經(jīng)說過:我們可以被一部科幻小說中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意震撼,然后在另一部中領悟到深刻的哲理,又被第三部中曲折精妙的故事吸引,但要想從一部小說中同時得到這些驚喜,只有讀何夕了。這個評價用在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上更為適宜,這些在科幻小說中似乎很難共存的特質(zhì),在《天年》中得到了完美的結合。”劉慈欣在序言中如此評價何夕。
在劉慈欣的小說里,科學是道具;在王晉康的小說里,科學是信仰。在何夕看來,人類作為智慧物種,其現(xiàn)有的生理、心理等社會形態(tài),其實都包含著科學和技術塑造的成分,這個過程不僅一直在繼續(xù),而且會愈演愈烈。人類創(chuàng)造科學,科學則反哺人類(但也可能反噬)。
現(xiàn)在科幻具有多元化的趨勢,一些作品描寫非常遙遠的未來,表現(xiàn)很大膽,技術細節(jié)并不是首要考慮的問題。而何夕的作品一般描寫的是近未來,因此在尺度上便有一定要求。既要呈現(xiàn)未來感,但也要符合普適的科技原理。何夕說:“我希望在作品里探究人與科技的關系,探討科技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們自己。從這個意義上講,我愿意將科技看作一把上帝的手術刀,解剖隱藏至深的人性。”
陳楸帆:用科幻應對焦慮
陳楸帆的科幻啟蒙比較早。從幼兒園起就看科幻小說,小學一二年級開始模仿《星球大戰(zhàn)》寫太空歌劇式故事。后來寫了很多“抽屜小說”,16歲在《科幻世界》發(fā)表作品并獲一等獎,從此算是出道。
寫作多年,陳楸帆從依靠二手素材到掌握一手經(jīng)驗,從主題先行到任其自由生長,從覺得自己不夠科幻到覺得自己太科幻,他一直嘗試風格上的變化。
中國是一個加速進化的社會,我們一直生活在一個超速發(fā)展的節(jié)奏里面,這就會導致很多人對變化產(chǎn)生一種焦慮,陳楸帆覺得,這一切都對科幻作家提出了更高的挑戰(zhàn)。他認為,寫科幻必須在科和幻兩個方面都下功夫有所突破,去了解最新科技動態(tài),擺脫慣性思維。如果只能在浮泛的表面上去理解事情,作品就不可能給讀者帶來新的沖擊。其次,他認為科幻應該更加自覺地在形式與語言上去進行大膽試驗和突破,因為它是面向未來的一種文學。
2012年8月,陳楸帆開始在最世旗下《最幻想》雜志上連載長篇近未來科幻小說《荒潮》,故事發(fā)生在一個名叫硅嶼的地方,原型是他老家汕頭附近的一個小鎮(zhèn)貴嶼。這座島嶼被進步浪潮拋棄,島民對生態(tài)災難習以為常,與電子垃圾共存。陳楸帆對這個地方產(chǎn)生了興趣,隨后開始了田野調(diào)查和資料搜集。故事里有宣稱要用環(huán)保技術造福硅嶼的外來資本精英,有在底層苦苦掙扎沉湎于電子毒品的垃圾少女……在人與機器交相輝映的共生時代,個體的靈魂與命運如同風暴中的葦草,彼此交織纏繞。
小說出版五年后,中國生態(tài)環(huán)境部成立,針對貴嶼電子垃圾污染的治理也初見成效。陳楸帆認為,這說明《荒潮》的議題具有“科幻的預見性”。
雙翅目:有“點子”就寫
80后哲學在讀博士雙翅目在第四屆豆瓣閱讀征文大賽中,她獲得了科幻組的首獎,中篇科幻集《公雞王子》已由豆瓣閱讀推出。
雙翅目是從《機器貓》開始喜歡上科幻的。她發(fā)現(xiàn),很多喜歡科幻的朋友,科幻啟蒙都是《機器貓》。“《機器貓》讓我在學會看科幻小說之前,先體驗什么是科幻,尤其是各種各樣的小技術和時間穿梭。我覺得《機器貓》對我們這一代人的影響,可能類似科幻電影和科幻類漫改電影對當代中小學生的影響?!?/p>
她最早的作品《基因源》發(fā)表于2008年的《科幻世界》。從初中起,雙翅目就開始期待散發(fā)著墨香的《科幻世界》如期到來,劉慈欣、韓松、王晉康……都是她最早通過《科幻世界》了解到的。通過《科幻世界增刊》的翻譯小說,她還“認識”了阿西莫夫、特德姜……
短篇小說《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中的3D打印,《精神采樣》中的大腦連接組及人機接口,《公雞王子》與《空間圍棋》中對于人工智能的探討,雙翅目努力在每一篇作品中尋求突破。她用睡覺、走路和坐地鐵的時間構思,然后抓住一切能坐下并保證電腦安全的地方,開始寫。
和十年前相比,雙翅目覺得自己的文字風格和對科幻的認識,在無意中有了很大改變。在豆瓣閱讀寫作時,她更多地關注“點子”,一個有創(chuàng)意的點子和一個值得讀的故事,是她認為科幻小說創(chuàng)作的兩大元素。專業(yè)能力幫助她完成了邏輯思考部分,所以她覺得,只要認真寫過幾篇論文的本科生,就具備寫科幻小說的能力。
(來源: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