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利倩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2020年第一季度經(jīng)濟活動遭受不小沖擊。在國內(nèi)疫情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如何讓經(jīng)濟盡快復蘇,成為當下最重大的課題之一。
自3月以來,從國家到地方,開始有文件出臺,刺激消費。例如,3月18日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主題是“刺激消費回補和潛力釋放”,多部委相關負責人解釋如何刺激消費。還有,國家發(fā)改委等23個部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促進消費擴容提質(zhì)加快形成強大國內(nèi)市場的實施意見》。甚至還有一些地方發(fā)文鼓勵領導干部帶頭消費。
對此,有網(wǎng)友笑稱,要準備好報復性消費了。
事實上,自各地出臺提振消費措施以來,“報復性消費”一詞便頻頻見諸報端:一次下單77杯奶茶,一口氣購買50支口紅……隨著各地復工復產(chǎn),被壓抑多日的人們也終于放飛自我了。很多人鉚足了勁要把之前吃不到、喝不到、玩不到的都補回來,開始一波瘋狂消費。
不得不說,這種補償式消費現(xiàn)象可以理解,畢竟大家已經(jīng)在家憋太久了。再看看網(wǎng)絡上“春暖花開時,賞花踏青、購物消費、大吃大喝”的聲音,感覺再不出去消費就太對不起自己了。
但是,消費補償是可以理解的,但報復性消費就有點過了。畢竟全球疫情還沒過去呢,安全隱患還是存在的。更主要的是,用過度消費來彌補某些不足或遺憾,以求達到心理平衡的消費行為,往往夾雜著不理智因素,易造成資源浪費,這根本就不是正常的消費觀念。一旦這種消費習慣養(yǎng)成的話,那真的就是大麻煩了。其結(jié)果可能就不是報復性消費了,而是被報復性消費給報復了。
事實上,對于花錢消費,錢怎么花,花在哪兒,市場上一直有種聲音。那就是:今天有人說女人要對自己好一些,于是就有人跑去商場拎兩雙鞋子;明天看到別人說要攢出一筆財富自由的錢,于是就又開始吃泡面度日......
比如,在這次疫情期間,看到別人說要報復性消費,結(jié)果就有人一次性點了整本菜單的燒烤,更有人連吃三天火鍋直接被送進ICU。自己吃病了不說,還浪費了國家糧食,這是何苦呢?
各位,在筆者看來,先不要說報復性消費了,還不如好好審視下自己,到底擁有什么樣的消費觀念。 別人一喊報復性消費,自己就沒有目的,還沒有想好應該怎么花錢,就屁顛屁顛去跟風了。
是鼓勵消費,但不是鼓勵浪費,更不是鼓勵攀比跟風。每個人的成長環(huán)境、生活環(huán)境、收入、消費理念不一樣,擁有不同的消費觀和消費需求。該如何消費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最起碼有一點我們當下都認同的消費觀念是:既不過度消耗未來資本,又不過分苛責當下自己的消費觀,是比較適度的。
也就是說,要消費,錢要花,但是得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要平衡當前的需求和未來的利益,兼顧當下和長遠,如果只是盲目地報復性消費,而竭澤而漁,那恐怕真要應了那句“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最后,報復性消費沒給經(jīng)濟恢復添磚加瓦,反而被消費報復了,那真的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