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虎身上的條紋到笑洲虎身上的斑點,再到斑貓身上的螺紋,貓科動物體表有多種顏色和圖案。一般認為,動物的外表由來自父母的遺傳因素決定。但實際情況并非這么簡單。例如,一些家貓的毛色與性別有關,因此橘貓大多是公貓,花斑貓和玳瑁貓大多是母貓。有趣的是,暹羅貓的毛色并非一成不變。這是為什么?
有些動物的外表顏色較深,是因為它們體內會生產黑色素(一種蛋白質)。黑色素也會讓人的皮膚看上去更黑。黑色素的產生部分依賴于絡氨酸酶。暹羅貓體內攜帶一種變異的基因,而絡氨酸酶就是由這—基因編碼的,因此暹羅貓體內的絡氨酸酶對溫度很敏感,這就是暹羅貓的毛色如此有趣的原因。一旦溫度達到38℃,絡氨酸酶就失活,因此機體不再產生黑色素。相對于軀干而言,暹羅貓的爪子、尾巴和面部表面積較大,因而散熱功能較好,這些部位體溫相對較低,所以呈深色(因為絡氨酸酶正常作用)。在暹羅貓懷胎期間,胎兒周圍溫度穩(wěn)定在38℃,絡氨酸酶不起作用,因此小貓出生時全身乳白。隨著小貓成長,其體色逐漸變化為只有軀干為乳白。而四肢、尾巴和面部為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