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
真實的閱讀教學應當是讓學生不借助外力,原生態(tài)地“素讀”文本。讀,是理解詩詞樸素、有效的方式。詩歌的特點是富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誦讀起來朗朗上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以誦讀為本,通過吟哦諷誦、斷字發(fā)聲、揣摩情感、調整語調,體會古詩的節(jié)奏與韻律,進而使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但是,從小學到初中,教師很少帶領學生專門探討“朗讀古詩的方法”。
目前,教師往往非常關注“課內古詩”的講讀,有些甚至是字句講解,但很少有人去研究怎樣上一節(jié)單純意義的課外古詩誦讀課,而“讀”是語文學習“聽、說、讀、寫”四項實踐中的基礎。學生只有在“讀”中,才能更好地積累語料、形成語感,學習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語言能力,接受文本蘊含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熏陶感染。葉圣陶先生說:“語文教師能引導學生俾善于讀書,則其功至偉。”
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亮點是“重視傳統(tǒng)與經典,加重文言與古詩的比重”。這套教材首次創(chuàng)新性地將“課外古詩誦讀”在教材中列出,每冊書共有兩個單元,每個單元后附有4首課外古詩。這給語文教師提出了具體的要求:課外古詩誦讀,并不能只是一個“讀”字那么簡單。它一定是要求我們帶領學生,反復誦讀,習得一些朗讀技巧,找到一些朗讀方法,拓寬學生詩詞閱讀的“面”,從而找到解開詩人情感的“密鑰”,引領學生真正通過各種各樣的“讀”,激發(fā)與作者的情感共鳴。
黃老師的這節(jié)誦讀課告訴我們:課外古詩需要誦讀,誦讀需要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師期待讓這節(jié)課成為一顆“種子”,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讓他們從一首詩讀到多首詩,從而真正體現(xiàn)部編本編者所期待的“形成‘1+X閱讀模式”的用意。
一是內容整合精巧。教材中該單元的“課外古詩誦讀”實際上有《秋詞》《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潼關》四首古詩,從中很難找到內在關聯(lián)。如果這樣按教材老老實實地從第一首讀到第四首,很難給學生留下什么深刻印象。黃老師敏銳地發(fā)現(xiàn),第二首和第三首都有“風雨意象”,而結合學情,七年級學生在小學學過的70首古詩中,有12首含“風雨意象”的古詩。應該說,這是非常好的發(fā)現(xiàn),是值得整合的內容。不一樣的詩人,不一樣的故事,不一樣的情感,一樣有風、有雨。教師通過誦讀大量的“風雨意象詩”,讓學生悟出“風雨,其實是詩人的一種心情”,這是一條比較合理的課堂線。
二是層次設計合理。本節(jié)課中,黃老師始終以“誦讀”為主線,作為課堂組織的手段。在課堂大框架上設計了三大板塊:讀出你的體驗、讀出你的聯(lián)想、讀出你的厚度。第一部分“讀出你的體驗”中,又設計了引讀、扶讀、自讀三個層次,用“引讀”從小學“風雨意象詩”引出本課誦讀的兩首詩,以《夜雨寄北》一詩為例開展“扶讀”,指導學生在朗讀中注意通過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來表現(xiàn)詩句中的情感,進而讓學生自由演繹第二首《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第二部分“讀出你的聯(lián)想”中,通過“聯(lián)想這首詩中的故事”這一環(huán)節(jié),引領學生進入詩歌的情境中誦讀,從而自然引出學生對“風雨意象”這一話題的探究。通過與小學“風雨意象詩”的勾連,讓學生領悟“意象”的作用。第三部分“讀出你的厚度”中,黃老師精心挑選了8首“風雨意象詩”,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探究兩個問題:如何通過“意象”這把“密鑰”去解碼詩歌的情感;如何通過朗讀演繹詩歌的
情感。
三是技法精湛。黃老師選擇以“主持人”的身份組織課堂,初衷明了,最大限度地限制教師的課堂語言,把更多的課堂時間留給學生品味、演繹、展示。這對教師的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求讀出其中的滋味,又要求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既要感性,又要有理性。導入時,她注重情境設計,引用央視《朗讀者》節(jié)目的開場白,給學生較強的“代入感”。過程中,她注重參與,除全班齊讀外,有近40人次參與了各種形式的誦讀。詩詞貴吟讀,非讀不解其味,遑論境界。她注重方法引領,如“這是一封家書。家書往往在平白如話中,包含著細膩而豐富的感情。讓我們默讀第二遍,在注釋和書下小字中,勾畫出一些關鍵信息”。她注重耐心等待。課堂上有個學生非常想讀好,但他連續(xù)兩遍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黃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在第三遍時有了很大的變化。她注重呈現(xiàn)規(guī)律,給學生編寫一首常見意象兒歌,讓學生對古詩詞中常見意象的作用一目了然。
四是情感渲染精妙。黃老師的課堂點評簡約精練、情感飽滿。諸如“亙古男兒一放翁。這份豪情與心痛,至今讓人熱淚盈眶”“這寒夜苦雨,契合了詩人的思念”此類的點評直擊人心。讓學生誦讀蘇軾的《定風波》時,黃老師又適時指出:“讓我們記住這首詞!成長路上遇不測風雨時,我們都來讀一讀這首詞吧?!背浞煮w現(xiàn)出其“注重精神價值”的課堂追求,在朗讀實踐中完成塑造人的任務。整節(jié)課上,黃老師一直以“誦讀”的方式,慢慢推進,以情動情。學生的朗讀從原先的缺乏感情到后來讀出詩的情、味,不僅關注詩詞的音韻,而且關注“意象”研究,促進學生通過誦讀,去尋找隱藏在詩詞深處的情感“密鑰”的強烈愿望。學生的情思依脈絡而行,很好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聲出于口而發(fā)于心,這才是吟讀詩詞的境界?!痹谡n堂的每一個角落,在教學的每一個細節(jié),黃老師做好了“指導誦讀”。肖培東老師曾說:“每一次上課,都是時光與我的共同焚毀,都是生命與文字的一起淪陷?!边@節(jié)課的執(zhí)教過程,讓筆者真真正正地體會到了其中的真諦。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