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先
位于吐魯番境內(nèi)的火焰山,是人所皆知的名字。這也緣于《西游記》第五十九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孫行者一調(diào)芭蕉扇”。其中一段是這樣描寫的:
三藏聞言,起身稱謝道:“敢問公公:貴處遇秋,何返炎熱?”老者道:“敝地喚做火焰山。無春無秋,四季皆熱?!比氐溃骸盎鹧嫔絽s在那邊?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卻去不得。那山離此有六十里遠,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卻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圍寸草不生。若過得山,就是銅腦蓋,鐵身軀,也要化成汁哩。”三藏聞言,大驚失色,不敢再問。
這個火焰山就在新疆的吐魯番地區(qū),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景點。山體由紅砂巖構(gòu)成,呈赤色,遠看如火焰,故稱“火焰山”。在古代,維吾爾語稱“克孜勒塔格”,意為“紅山”?!渡胶=?jīng)》稱之為“炎火之山”,隋唐時期稱為“火山”或“赤石山”,亦可稱為“火洲”。宋人王延德《高昌行記》云:“北庭北山(即火焰山)出硇砂,山中常有煙氣涌起,而無云霧。至夕火焰若炬火,照見禽鼠皆赤?!敝撩魅藚浅卸髯鳌段饔斡洝?,描述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火焰山更是聞名天下。
一、 火焰山的書寫與想象
唐人邊塞詩中常有火山的描寫,以大詩人岑參最具代表性。其《經(jīng)火山》詩云:
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陰陽炭,何獨然此中。我來嚴冬時,山下多炎風(fēng)。人馬盡汗流,孰知造化功。
詩有“火山今始見”“我來嚴冬時”語,知為岑參天寶八載冬赴安西節(jié)度使幕府時,經(jīng)過火山而作。作者自遠而近、自上而下地描寫火山的氣勢和景象。首二句寫出火山的位置,處在蒲昌縣之東。蒲昌是唐代縣名。“突?!币辉~,寫出了火山拔地而起、扶搖直上、巍峨高聳的情狀?!俺嘌妗倍洌怀龌鹕降耐??;鹕降牧已?,燃燒遠空的云朵;翻騰的熱浪,蒸灼廣袤的太空?;鹧嫔降奶攸c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虜”的原意是對敵人的蔑稱,這里泛指少數(shù)民族及邊遠地區(qū)。“不知”二句,是對火山奇境的想象。用了賈誼《鳥賦》的典故:“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功;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币庵^天地之爐、陰陽之炭,在燃燒熔化著這座火焰山。“我來”四句,以嚴冬反襯火勢,突出火山的威力,贊嘆造化的神工。作者用“赤”“焰”“燒”“蒸”“炭”“然”“炎”“汗”等字,濃墨重彩,極寫其炎熱,突出的是漫山野火,蒸騰繚繞,進一步突出火山烈焰飛騰、奇特壯麗的景象。作者所寫的是真實景象,所嘆的是造化之功,所抒的是感慨之情。
這里需要考證的還有“蒲昌”的地名,詩中與“火山”對比,也表現(xiàn)出火山的位置?!跺居钣洝肪硪晃辶d有蒲昌縣:“取縣東蒲類海以為名?!必懺獣r為吐蕃所據(jù),縣廢。治所在今鄯善縣西北。這樣,就與火焰山相距甚遠,應(yīng)該不屬于同一區(qū)域。故而廖立注岑參詩時,以為“蒲昌”為“高昌”之誤??蓚湟徽f。按火焰山的地理位置,確實也處在高昌故城之東,因此我們認為岑參詩在流傳當(dāng)中產(chǎn)生異文還是很有可能的。但我們還可以比較岑參另一首《火山云歌送別》詩,有“火山突兀赤亭口”之句,“赤亭”位于今天鄯善縣之七克臺,類推本詩所言“蒲昌”在鄯善縣也應(yīng)該是符合情理的。同時,改“蒲昌”為“高昌”也沒有版本依據(jù)。
岑參又有《火山云歌送別》詩云:
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平明乍逐胡風(fēng)斷,薄暮渾隨塞雨回??澙@斜吞鐵關(guān)樹,氛氳半掩交河戍。迢迢征路火山東,山上孤云隨馬去。
這首詩當(dāng)為天寶十四載岑參在北庭所作。開頭二句寫出火山的氣勢,并引出火云?!巴回!倍滞癸@了火山高挺橫亙的氣勢。赤亭即赤守捉所在,屬于唐代戍邊設(shè)施,即鄯善到吐魯番的通道金勝口,地形極為險要。第三至八句集中寫火云,突出“厚”“凝”“熱”“變”的特點?!盎鹪啤倍鋵懗龌鹪频臐饬液妥茻??;鹧嫔接沙嗍皫r構(gòu)成,炎蒸如火,烈焰沖天,直射云層,故用“火云”二字,既是寫實,也是夸張。詩用“滿山”用“凝”突出其濃烈,用飛鳥不敢來突出其灼熱。因火焰山炎蒸熏灼,寸草不生,飛鳥也望而生畏?!捌矫鳌倍鋵懟鹪圃缤淼淖兓宄康暮L(fēng)將凝聚的火云吹斷,傍晚的塞雨又將火云帶回,這樣朝散暮聚,形成火焰山云層不斷變化而又有序可循的景觀?!翱澙@”二句進一步寫火云的氣勢。濃烈的火云吞沒了遠處鐵門關(guān)的草木,炎蒸的氣浪遮掩了附近交河城的戍所。最后二句歸結(jié)到送別,仍緊扣火山。詩人注目火山之路,遙看友人騎馬踏上征途,遠望山上的孤云隨著駿馬一起奔馳而東去。
岑參《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這首詩是岑參天寶十載五月在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之作。劉判官即劉單,岑參另有《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可以參證。劉單,天寶二年狀元及第,后入安西高仙芝幕府擔(dān)任判官。天寶末為白水尉,后為司勛郎中,大歷五年遷禮部侍郎,六年卒。事跡見《舊唐書·楊炎傳》及《登科記考》等。劉單從高仙芝事,《舊唐書·高仙芝傳》:“天寶六載八月,仙芝虜勃律王及公主趣赤佛堂路班師。九月……還播密川,令劉單草告捷書?!泡d……入朝,拜開府儀同三司,尋除武威太守、河西節(jié)度使?!碧鞂毩d劉單就為高仙芝安西節(jié)度判官,仙芝天寶九載入朝,十載正拜開府儀同三司。這首詩涉及的是唐軍與大食國將要進行的一場戰(zhàn)爭?!顿Y治通鑒》卷二一六“天寶十載”記載:“(夏四月)高仙芝之虜石國王也,石國王子逃詣諸胡,具告仙芝欺誘貪暴之狀,諸胡皆怒,潛引大食欲共攻四鎮(zhèn)。仙之聞之,將蕃、漢三萬眾擊大食?!眳⒅瘏ⅰ段渫蛣闻泄俑鞍参餍袪I便呈高開府》詩,知所送者即劉單,單擔(dān)任高仙芝判官,赴安西行營,將與大食進行一場戰(zhàn)斗。詩寫從武威出發(fā),路途遙遠,所經(jīng)之地應(yīng)該很多,而詩人最突出其經(jīng)過火山的情景。首句“火山五月行人少”是寫五月的火焰山,熱浪蒸騰,人們視為畏途,這是為下面的詩句做鋪墊。次句“看君馬去疾如鳥”,點明目下的送別,又接承首句的“火山”。大漠空曠,一望無際,地上馬之疾與天上鳥之飛,是面與點的映襯,將詩人由望中視線連接想象的空間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也將劉判官曠野獨行的神理傳達出來。三句“都護行營太白西”,點明劉判官所去的目的地是都護行營,而“太白西”極言其遠。當(dāng)時的安西都護府設(shè)在龜茲,與詩人送別的地點武威,相距闊遠。末句“角聲一動胡天曉”,是對于劉判官到達行營的想象,且以高亢的角聲催動拂曉來營造氣攝強胡的氣勢。俞陛云《詩境淺說續(xù)編》云:“首二句言火山當(dāng)五月之時,黃沙烈日,絕少行人,判官獨一騎西馳,迅于飛鳥,見其豪健氣概。后二句言所赴行營遠在太白之西,想其在軍幕內(nèi)聞角聲悲奏,正胡天破曉之時。詩意止此,而絕域之軍聲,思家之遠念,自在言外。絕句中意義、神韻、音節(jié)各有所長。此詩用仄韻,故音節(jié)彌覺高亮?!贬瘏ⅰ段渫蛣闻泄俑鞍参餍袪I便呈高開府》詩,一開頭四句“熱海亙鐵門,火山赫金方。白草磨天涯,湖沙奔茫?!保疵鑼懟鹧嫔降男蝿?,可以與本詩相參證。
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詩云:
火山六月應(yīng)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臺月。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里西擊胡。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這首詩是岑參天寶十載在武威送李副使赴磧西之作。李副使應(yīng)為安西節(jié)度副使,名未詳。詩以“火山六月”開頭,引出西域的幾個地名:赤亭道口、祁連城、輪臺。赤亭口即鄯善到吐魯番的必經(jīng)通道金勝口;祁連城即十六國前涼前期設(shè)置的祁連郡,治所在祁連山旁;輪臺,漢時設(shè)置輪臺縣,唐時屬安西都護府管轄。這四個地名集中呈現(xiàn)了李副使這次行程的節(jié)點。詩中既寫西域之景,更多的是對李副使的勉勵。希望他立功馬上,成為真正的英雄。全詩韻律活潑,節(jié)奏跌宕,氣勢豪健,激情洋溢,表現(xiàn)出昂揚的精神和真摯的情懷。
二、 火焰山與赤亭
《火山云歌送別》詩中的“赤亭口”是與火焰山關(guān)聯(lián)極大的地名。岑參的其他詩中也經(jīng)常提到。如《天山雪歌送蕭治歸京》云:“北風(fēng)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薄端屠罡笔垢按兾鞴佘姟吩疲骸盎鹕搅聭?yīng)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薄段渫蛣闻泄俑鞍参餍袪I便呈高開府》云:“赤亭多飄風(fēng),鼓怒不可當(dāng)?!背嗤な翘拼能娛乱?,《吐魯番出土文書》有多處記載,《唐西州都督府上支度營田使牒為具報當(dāng)州諸鎮(zhèn)戍營田頃畝數(shù)事》云:“赤亭鎮(zhèn)兵肆拾貳人,營□□頃;維磨戍□?!保ㄌ崎L孺主編《吐魯番出土文書》[肆],文物出版社1996年版)《唐開元二十二年楊景璿牒為父赤亭鎮(zhèn)將楊嘉麟職田出租請給公驗事》:“□鎮(zhèn)押官行赤亭鎮(zhèn)將楊嘉麟職田地七十六畝。”(同上)在“赤亭鎮(zhèn)”還設(shè)有檢驗行人通行證件的機構(gòu),其位置極為重要。《唐開元二十一年西州都督府案卷為勘給過所事》:“依檢:王奉仙并驢一頭,去年八月廿九日,安西大都護府給放還京已來過所有實。其年十一月十日到西州,都督押過,向東,十四日,赤亭鎮(zhèn)勘過,檢上件人無卻回赴北庭來行文者。又問王仙得款:去年十一月十日,經(jīng)督都批得過所,十四日至赤亭鎮(zhèn)勘過,為卒患不能前進?!匠嗤と净迹诔嗤ぼ嚪粌?nèi)將息?!保ㄍ希┨拼诔嗤ぴO(shè)有守促使,屬于駐防的軍事建置?!缎绿茣さ乩碇尽芬林菀廖峥ぜ{職縣:“貞觀四年以鄯善故城置?!?jīng)縣西自獨泉、東華、西華駝泉,渡茨萁水,過神泉,三百九十里有羅護守捉;又西南經(jīng)達非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與伊西路合?!薄俺嗤ぁ睉?yīng)該就是赤亭守捉所在?!短铺鞂毷妮d柳中縣具屬館私供馬料帳歷上郡長行坊牒》:“右廿八日給赤亭坊馬壹伯疋充料,子準前,付健兒趙令璋,付總管張景□?!保ㄍ希┛梢姡凇俺嗤ぁ庇衷O(shè)置了坊市。
“赤亭”的方位,歷史學(xué)者一般認為在鄯善縣的七克臺,遺址在鄯善縣七克臺鄉(xiāng)南湖村南面一道東向西的小山上?,F(xiàn)在赤亭遺址坐落在一座小山上,蘇北海《西域歷史地理》云:“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28米,面積約252平方米,其地勢中間高,兩側(cè)低,就勢起墻建屋,中部屋基較東墻高差約1米,較西墻高差約0.5米。東墻為土坯壘砌,南北寬約9米,厚約1.3米,殘高約3.4米?!蠅|西長約28米,土坯壘砌,土坯尺寸規(guī)格與墻同?!眽σ酁橥僚鲏酒觯瑑H與東墻支角處殘留一段,殘高約2米,寬約3米,厚約1.3米?!鲏楹恢瑲堥L約8米,殘高約3.8米,厚約1.6米?!保ㄐ陆髮W(xué)出版社1988年版)在西墻外約8米處,另有一道南北向的土墻,從丘陵上順北坡直下到坡底,全長約50米。由此向西約50米處土梁北側(cè)的凹地上,尚有一處兩兩相對的居址遺跡,約有100平方米;在土梁南側(cè)為墓區(qū),東西長約160米,南北寬約80米。在北面微偏東500米的臺地上有軍營的殘垣,與遺址遙遙相望,互為犄角,很可能就是唐代赤亭守捉所在地。而位于此赤亭制高點上的遺址很可能是赤亭鎮(zhèn)的所在地。它控扼著從伊州進入西州的門戶,所以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絲綢之路中道必經(jīng)之地(參考李羿萱《岑參西域詩中的火山、赤亭、走馬川考》,《西北史地》1995年第4期)。
赤亭是位于現(xiàn)在的七克臺鄉(xiāng),而唐詩中的“赤亭”與“火山”相連,這是因為火焰山是東西走向,綿延百余里,而“赤亭”就是火山沿線中的一個地名,因為軍事和交通要地,故而唐代在這里設(shè)赤亭鎮(zhèn),并置守捉使。岑參無論由長安赴安西,還是由安西東歸,都要經(jīng)過火焰山,因其有經(jīng)過火焰山的經(jīng)歷,也熟稔火焰山相關(guān)的地名與關(guān)口,故在其他地方送別友人時想象火焰山的形勢,也會連帶想象和描繪赤亭口。
三、 火焰山與交河、鐵門關(guān)
火焰山是西域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詩人到了火焰山,西域的風(fēng)貌也就全部展現(xiàn)在眼前,而最為關(guān)聯(lián)的地方就是交河與鐵門關(guān)。岑參《火山云歌送別》詩有“繚繞斜吞鐵關(guān)樹,氛氳半掩交河戍”之語,描寫火焰山熱氣蒸騰的威力,遠處侵凌鐵門關(guān)的樹木,近處掩覆交河戍的城池。這里的“鐵門”就是鐵門關(guān),“交河戍”是因為交河屬軍事重鎮(zhèn),有重兵戍守,故稱。岑參《使交河郡》詩,也著重描寫火焰山與鐵門關(guān)的風(fēng)貌。
先看“交河”。岑參《使交河郡》詩,題注:“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獻封大夫?!痹娫疲骸胺钍拱春?,平明發(fā)輪臺。暮投交河城,火山赤崔巍。九月尚流汗,炎風(fēng)吹沙埃。何事陰陽工,不遣雨雪來。吾君方憂邊,分閫資大才。昨者新破胡,安西兵馬回?!笔鞘菇缓涌r對于火焰山的描寫。交河城在火焰山腳下不遠,故而投宿交河城就能見到“火山赤崔巍”。詩的開頭八句,緊扣題注之義,極寫火焰山九月的酷熱,其后重在稱揚封常清平定邊患之功,并以漢代名將李廣對照,以突出對封常清的贊頌。全詩寫實處生動逼真,想象處豐富奇特。詩人到了火焰山,仍是“九月尚流汗,炎風(fēng)吹沙?!?。這二句描繪火焰山的特點,精當(dāng)確切。前者描寫其炎熱,在“胡天八月即飛雪”的西域,也只有火焰山下,才能九月尚流汗;后者描寫其干燥,在火焰山炎風(fēng)吹動之下,沙塵飛揚。這樣的情形當(dāng)然也是“其地苦熱無雨雪”所致,故而詩題、題注與詩文一體聯(lián)貫,融合無間。詩作于天寶十四載,因為岑在天寶十三載九月尚在北庭隨封常清出師西征。這里的交河郡指唐代西州交河郡治所在高昌縣,轄柳中、交河、蒲昌、天山諸縣。題注“火山”即現(xiàn)在的火焰山。詩題中的“封大夫”為封常清,天寶十一載為安西副都護,十三載入朝,加御史大夫。詩中第三句“暮投交河城”,即指交河縣城,也就是現(xiàn)在的交河故城。詩中“昨者新破胡”,據(jù)廖立《岑嘉州詩箋注》卷一:“天寶十二載封常清破大勃律,見《資治通鑒》;又派楊和西征石國,見楊炎《四鎮(zhèn)節(jié)度副使右金吾大將軍楊公神道碑》;十三載又西征突厥阿布思余部,見《走馬川行奉送出出師西征》詩注。及破播仙,西域乃復(fù)晏然,高仙芝石國之?dāng)【置娓挠^?!痹婎}注自“郡在火山腳,其地苦熱無雨雪”,最確切地寫出了火焰山的炎蒸之狀與交河郡受到火焰山影響而形成的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特征。有關(guān)唐詩對于交河的表現(xiàn),可以參閱拙作《唐詩與交河》(刊于《古典文學(xué)知識》2020年第1期),本文就不再展開。
再看“鐵門關(guān)”。岑參《使交河郡》詩中也有鐵門關(guān)的描寫:“鐵關(guān)控天涯,萬里何遼哉。煙塵不敢飛,白草空皚皚。軍中日無事,醉舞傾金罍。漢代李將軍,微功合可咍?!薄拌F關(guān)”是鐵門關(guān),扼孔雀河上游陡峭峽谷的出口,為古代二十六關(guān)之一,是南北疆交通的天險要沖,古代“絲綢之路”中道咽喉。漢張騫使通西域,曾途經(jīng)鐵門關(guān),至今還在山巖下留下“鑿空”兩個大字,表現(xiàn)了張騫鑿空混沌、開通西域的決心。岑參有《題鐵門關(guān)樓》詩云:“鐵關(guān)天西涯,極目少行客。關(guān)門一小吏,終日對石壁。橋跨千仞危,路盤兩崖窄。試登西樓望,一望頭欲白?!边@些都是寫實之筆。鐵門關(guān)在絲綢之路的銀山道上,山上多有云母,太陽照射,銀光四身,故稱銀山道。詠鐵門關(guān)常與銀山關(guān)聯(lián),岑參《銀山磧西館》也是著名的詩篇:“銀山磧口風(fēng)似箭,鐵門關(guān)西月如練。雙雙愁淚沾馬毛,颯颯胡沙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貴,安能終日守筆硯?!贬瘏⒌倪吶娭愿腥酥辽睿且驗樗哂杏H身的經(jīng)歷和切身的體會,故千載以下讀其詩作仍有身臨其境之感。如果沿著岑參當(dāng)年從軍的道路西行,對于深切理解其邊塞詩會有更大的幫助。
岑參《火山云歌送別》與《使交河郡》詩,就是將火焰山、鐵門關(guān)、交河最能體現(xiàn)西域風(fēng)貌的三個景觀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描寫。火焰山紅云漫天,近炙交河城,遠控鐵門關(guān),扼古絲綢之路的咽喉,故而岑參無論是途經(jīng)于此,還是想象于此,都傾注著極大的熱情。火焰山在岑參的筆下,體現(xiàn)出奇異的風(fēng)姿和強大的威力,在神力的造化和新奇的意境之中,也透露出作者從軍邊塞、立功西域以展示自己遠大抱負的志向。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xué)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