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化工院區(qū),遼寧 葫蘆島 125001)
細菌培養(yǎng)是兒科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確診依據,但是細菌培養(yǎng)周期較長而不利于對疾病的早期診斷。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肝臟急性時相蛋白,機體急性應激狀態(tài)、感染性疾病時會出現(xiàn)升高,有研究者[1-3]認為其有助于早期判斷感染性疾病,為抗感染治療提供依據,能避免或者減少抗生素濫用。本次研究主要探討聯(lián)合使用血常規(guī)檢驗與全血CRP檢驗診斷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價值,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兒科細菌性感染感染性疾病患兒共96例,患兒、家長知情同意入組,其中包括男52例、女44例,年齡3個月~11歲、平均年齡6.4歲。納入標準:與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標準相符合;入院治療前接受痰液、腦脊液以及尿液等常規(guī)檢查;尚未使用抗菌藥物治療。排除標準:其他臟器功能障礙疾病;1型糖尿??;其他軀體性疾病。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與試劑:邁瑞B(yǎng)C-5800五分類血液分析儀、質控品、定標液以及原裝試劑;國賽特種蛋白分析儀、質控品、定標液以及原裝試劑;儀器性能完全符合要求,室內質控(IQC)良好,試劑均在有效期內。
1.2.2 檢驗方法:接受抗菌藥物治療前,取患兒靜脈血2 mL,血液標本放于EDTA-K2抗凝管中搖勻冷藏;嚴格根據標準作業(yè)程序(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OP程序)進行測定。
1.2.3 診斷標準:血常規(guī)陽性診斷標準: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計數>(4~10)×109/L。全血C反應蛋白陽性診斷標準:CPR>10 mg/L[2]。
1.3 觀察指標:觀察單獨使用血常規(guī)檢驗、全血CRP檢驗以及聯(lián)合使用兩種檢驗方法的陽性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數據經SPSS19.0處理,計數資料(%)行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定量檢測:WBC與CPR定量檢測結果見表1。
2.2 陽性率:WBC檢出兒科感染性疾病陽性共56例,陽性率為58.33%(56/96);CRP檢出兒科感染性疾病陽性共60例,陽性率為62.50%(60/96);WBC聯(lián)合CRP檢出兒科感染性疾病陽性共82例,陽性率為85.42%(82/96);WBC聯(lián)合CRP的檢出陽性率高于WBC檢驗,χ2=17.417,P<0.05;WBC聯(lián)合CRP的檢出陽性率高于CRP檢驗,χ2=13.088,P<0.05。
表1 96例患兒兩項指標與正常參考值對比(±s)
表1 96例患兒兩項指標與正常參考值對比(±s)
C反應蛋白是一種非特異性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其主要由肝細胞合成,受到炎性因子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調節(jié)。正常情況下,機體C反應蛋白的水平較低,當機體受到有害刺激而出現(xiàn)應激反應、出現(xiàn)炎癥后,此時體內的CRP分泌運作出現(xiàn)異常,炎性因子作用下,肝臟大量合成CRP而造成CRP水平增加。CRP是極為敏感的炎癥指標的一種,發(fā)病6~8 h后即可檢驗到CRP水平升高,發(fā)病24~48 h后,機體的CRP水平達到峰值,且炎癥程度越嚴重、感染越嚴重,CRP升高越快。CRP的水平與感染嚴重程度、感染范圍存在一定關系,據報道[3],10 mg/L<CRP水平<99 mg/L時,多提示存在淺表性感染或者局灶性感染,CRP水平≥100 mg/L時多提示存在侵襲性感染或者膿毒癥。
CRP檢測不受到是否貧血、性別以及年齡的影響,其檢測方法快捷且迅速,檢查結果較白細胞計數變化的特異性更高[4]。C反應蛋白是炎癥標志物之一,其對感染的保護作用以及在炎性反應中的免疫作用受到臨床的重視,全血CRP檢測具有快捷、靈敏且簡便的特點,檢測結果不會受到血壓、心率以及呼吸的影響,因此對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有利。
CRP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靈敏度極高,超過90.00%,但是并非只有患者出現(xiàn)細菌感染性疾病時才會造成CRP水平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手術、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急性排斥反應以及病毒感染時都會造成人體CRP水平增高,因此單獨采用CRP診斷容易造成誤診,這也是臨床長期根據CRP檢查結果判斷是否存在炎癥的輔助診斷指標的原因。據報道[5],CRP診斷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陽性率較病毒性感染性疾病的陽性率更高,且CRP的定量值較高,認為這一檢查方法診斷感染性疾病的靈敏度較高。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上看來,采用CRP檢查的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陽性率(62.50%)較血常規(guī)檢驗的陽性率(58.33%)更高,但是差異并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近年來,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治項目不斷完善,全血CRP與血常規(guī)聯(lián)合檢驗成為感染性疾病診治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本次研究對96例患者分別采用了血常規(guī)檢驗以及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對比兩種檢查方法單獨使用以及聯(lián)合使用的陽性率,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上看來,聯(lián)合使用血常規(guī)檢驗與全血CRP檢查的陽性率較單獨使用血常規(guī)檢驗以及單獨使用全血CRP的陽性率均更高,提示聯(lián)合使用兩種檢查方法能顯著增加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陽性率,為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治提供指導。
《感染相關生物標志物臨床意義解讀專家共識》[6]中指出,沒有任何一個生物標志物是絕對敏感又絕對特異的,不能單憑某個生物標志物的改變來診斷疾病,只有結合、參照患者的臨床表現(xiàn)與其他實驗室檢查結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WBC計數與CRP聯(lián)合檢驗亦不能完全確診或排除患者是否為細菌性感染,因此臨床仍然需要進行鑒別診斷,將臨床檢查與實驗室檢查結果相結合,發(fā)現(xiàn)二者未同步升高時需要進行進一步判斷:①CRP升高而WBC計數正常,此時需要考慮患兒體質與CRP升高程度,包括患兒對炎性反應性與WBC基數等;②CRP正常而WBC升高,此時需要考慮檢測時間,炎癥發(fā)生6 h后CPR才出現(xiàn)明顯變化,可一段時間后復查。
針對CRP診斷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靈敏度較高而特異度不足的問題,可以考慮采用其他檢驗指標來提高診斷的特異度,從而減少或者避免假陽性的產生。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無激素活性的降鈣素的前體物質,細菌感染時,白細胞介紹-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以及內毒素作用下,腸道組織、肺組織的內分泌細胞、淋巴細胞以及肝臟巨噬細胞大量合成并分泌PCT而造成血清PCT水平升高。細菌感染造成全身性炎性反應的早期階段(2~3 h)即可見PCT升高,感染12~24 h后達到峰值,感染程度與PCT濃度存在正相關關系,感染消失后即恢復正常,因此采用CPT診斷嚴重細菌感染、判斷病情嚴重、判斷預后、指導抗菌藥物使用以及評價抗感染療效等方面的價值均較高。與CRP不同之處在于,腫瘤發(fā)熱、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移植物抗宿主排斥反應、慢性非特異性炎癥等疾病并不造成PCT濃度增加或者僅出現(xiàn)輕微增加,因此采用這一指標檢查可以用于鑒別診斷發(fā)熱等疑似感染的疾病?!督碘}素原(PCT)急診臨床應用的專家共識》[7]中指出,PCT濃度在0.05~0.50 μg/L時,患者僅存在輕度全身炎性反應或者無嚴重反應,可能為局部感染或者局部炎癥;PCT濃度為0.5~2.0 μg/L時,提示中度全身炎性反應,可能存在感染,也可能由于心源性休克、大型手術以及嚴重創(chuàng)傷等導致。因此臨床診斷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時,為了進一步提高診斷的靈敏度與特異度,可以采用WBC+CRP+PCT的聯(lián)合檢驗方式來提高診斷能力。
綜上所述,兒科細菌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診斷過程中,聯(lián)合使用血常規(guī)檢驗與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能明顯提高檢出率,其對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篩查具有一定指導作用,但是進一步確診仍然需要聯(lián)合使用其他特異度較高的檢查方法,從而提高診斷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