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敏,劉愛樓
(1.常熟理工學院師范學院,江蘇常熟 215500;2.湖北師范大學學工處,湖北黃石 435002)
現(xiàn)代心理學中的“寬恕”(forgiveness)一詞來源于西方,心理學界對寬恕的研究起步較晚但發(fā)展迅速。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國內外心理學家在寬恕的概念界定、結構及發(fā)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有益的探討,取得了豐碩成果。20 世紀90 年代以后,中國學者將寬恕概念引入國內,關于寬恕的研究呈蓬勃發(fā)展之勢,但總體來看,國內寬恕研究尚處起步階段,寬恕研究本土化尤為欠缺。“寬恕”作為舶來品,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生長”方式一直備受關注,因為中國人所謂的寬恕具有自身獨特的歷史文化內涵[1]。大學生是青年主力軍,然而在時代飛速發(fā)展和社會轉型變革的歷程中,他們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大學生不僅存在人際沖突引發(fā)的心理問題,也存在自我內心沖突引發(fā)的心理問題。有些大學生缺乏寬恕的品質,不能正確對待他人的過失和錯誤,也不能正確對待自己所犯的錯誤,常常因為小問題自我傷害甚至自殺。因此,借鑒國外“寬恕”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視域下開展大學生群體寬恕心理的研究與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仁”和“恕”都是針對人際關系的,很少論及對自己的容忍寬恕問題,人們很容易將“自我寬恕”與“自我開脫”混淆起來。實際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中不僅存在自我寬恕的觀念,而且“自我寬恕”和“自我開脫”之間有著比較明顯的分野。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嚴于律己”“克己復禮”。從表層意義上看,自我寬恕與這些倫理思想是相矛盾的,有些研究者據(jù)此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不存在自我寬恕。但是,與國外寬恕研究一直強調無條件寬恕不同,作為崇尚集體主義的社會,中國社會的寬恕思想有獨特的內涵和文化根源,不可照抄照搬國外自我寬恕的理論觀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一種以道德修養(yǎng)為核心的人本主義文化體系,非常重視個體人格的完善和道德修養(yǎng)的提高[2],主張自我寬恕的目的是重新認識與接納自我,維護個體身心健康,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發(fā)展。一個能認識到自己錯誤并努力尋求改正方法的人,更容易被人接納和原諒,會有更好的人際關系。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內,“自我寬恕”必須遵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并以反省自身為前提,與孟子所說的“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要求是一致的?!柏撉G請罪”的典故中,藺相如寬容大度,而廉頗敢于擔當、知錯就改。從某種意義上說,冒犯者廉頗尋求藺相如的寬恕的過程,就是他自我寬恕的過程。廉頗羞辱了藺相如,是對他人格的冒犯,但廉頗最終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所在,勇于承擔責任并尋求藺相如的寬恕??梢韵胂?,廉頗負荊登門請罪時是非常羞愧的,而藺相如的寬恕讓廉頗放下了心理負擔。可見,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倡有條件的自我寬恕。
當然,自我寬恕并不意味著自我開脫。自我開脫指冒犯者為自己找借口,不需要經歷情感的掙扎就能達到內心的平衡,這與自我寬恕有本質的區(qū)別(見表1)。李兆良指出,區(qū)分自我寬恕和自我開脫的關鍵在于當事者是否有責任擔當[3]。Michael 認為只有對價值觀的再確認才能使個體承擔責任,達到真正的自我寬恕[4]。那么,如何確定當事者是否積極承擔了責任呢?首先,當事者要清楚地認識到自己冒犯了他人。由于個體認知的差異,對“冒犯”的認知也因人而異。對于某一行為或話語,有人認為是對自己的冒犯,有人則認為并非冒犯。因此,個體要以法律法規(guī)和道德規(guī)范為行為準則,建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冒犯事件一旦產生,當事者必須敏感地察覺自己的言行失當之處,這是承擔責任的前提。其次,當事者接受自己因做錯事、說錯話而產生的消極情感。情感是重要的行為動力,當冒犯行為發(fā)生后,當事者只有感受到“我承認做了錯事,我的體驗很不好”,并接受自己的悔恨、懊惱等消極情感,才能為了擺脫不良體驗而努力尋找解決的辦法和途徑。最后,當事者要為個體冒犯行為造成的矛盾尋求解決方法。當事者只有努力彌補過錯,才能獲得內心的寧靜。即使被冒犯者選擇不寬恕,當事者也可以接受不被寬恕的事實,并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自我和他人。
表1 自我寬恕與自我開脫的差異
自我寬恕與身心健康存在高度相關性,對大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有積極作用。Maltby 等人發(fā)現(xiàn),自我寬恕失敗的人更容易陷入抑郁和焦慮[5];Wohl 認為自我寬恕的干預可以減輕壓力,提高生活質量[6]。因此,大學生如果形成正確的自我寬恕觀念,就能從因錯誤言行導致的愧疚心理漩渦中走出來,重新認識自我,實現(xiàn)心境的轉變。此外,高校對大學生的自我寬恕干預也可以增強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效果。
良好的自我寬恕可以使大學生重新認識和接納自我,以更加積極、熱情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以更加樂觀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而那些善于自我寬恕的大學生因為有正確的自我認識,在與他人交往中往往能擺正自己的位置,以客觀的眼光看待人際交往中出現(xiàn)的問題,因此更容易受到他人的歡迎。此外,自我寬恕還能使大學生推己及人,認識到人無完人,更容易對他人所犯的錯誤報以積極的情感回饋,有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以大度兼容,則萬物兼濟。在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面臨著如何對待自己的問題。善于自我寬恕的人不僅可以提高自我的關注度,重新獲得自我接納,而且更容易適應社會生活,獲得主觀幸福感和自我價值感。梁媛的研究表明,個體的自我寬恕與主觀幸福感呈正相關[7]23。自我寬恕水平高的大學生不僅能直面自己的過失,采取正確的方式減少損失,而且會因為自己犯過錯誤而更容易原諒他人的錯誤,從而產生更多的親社會行為。這有利于大學生形成友善誠信的交往氛圍,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有讓自己獲得幸福的品質和能力,而自我寬恕就屬于能夠幫助大學生獲得幸福的品質和能力。高校采取適當?shù)牟呗赃M行自我寬恕教育,可以提高大學生自我寬恕的心理品質。
一般來說,一個人犯了錯誤就要受到懲罰,但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不承認犯錯是當事者最直接的逃避懲罰的方法。自尊心強的人不允許自己犯錯誤,也不輕易承認自己的錯誤;自卑心重的人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也不容易承認自己的錯誤。因此,提高大學生自我寬恕的心理品質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維持內心的平靜與和諧,而且能使他們勇于承認錯誤和承擔責任。首先,高校要為寬恕教育提供合適的理論歸口,將寬恕教育納入德育工作內容體系。長期以來,寬恕心理及教育被列入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但就其意義和價值來說,寬恕教育應該屬于德育范圍,德育課程中應將寬恕道德作為學生的道德品質來培養(yǎng)[8]178。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忠”“恕”“仁”中均蘊涵寬恕的思想,高校可以通過德育渠道對大學生進行“忠恕”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寬恕的能力。其次,高校要充分利用網(wǎng)絡和自媒體等傳播渠道,宣傳自我寬恕的價值和意義,使大學生認識到勇于承擔責任是自我寬恕心理的基石,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寬恕觀念,認識到自我寬恕不等于逃避和為自己找借口。最后,高校要通過專業(yè)的心理輔導讓大學生認識到自我寬恕對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讓大學生親身體會到自我寬恕帶來的積極情緒轉變。
既然區(qū)分自我寬恕和自我開脫的關鍵在于當事者是否有責任擔當,大學生自我寬恕教育就必須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感。所謂責任感,指的是主體對自身、家庭、社會、國家和民族負有應有之責的自覺意識[9]。教育部頒發(fā)的《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大學生要深入學習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辯證看待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自覺把個人理想與國家理想、個人價值與社會利益結合起來。具有強烈的主體責任感的人能認識到國家、社會和個體的關系,將自身的發(fā)展與國家、社會的發(fā)展緊密結合?!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具有這種觀念的人會主動承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不斷審視自己的行為,能從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自我寬恕。高??梢酝ㄟ^營造富有傳統(tǒng)文化氛圍的校園環(huán)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激發(fā)他們積極的自我寬恕心理;高??梢岳蒙鐣嵺`活動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使他們明確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我寬恕的意義和內涵;高校還可以利用榜樣引領效應,使大學生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強化責任感,反思自己的錯誤言行,積極尋求適當?shù)淖晕覍捤⊥緩健?/p>
時代在變遷,人的價值觀也隨之改變。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之一是完善大學生人格,提高他們的人生境界,幫助他們實現(xiàn)人生價值。高校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通過自我寬恕教育使大學生辨是非、知榮辱,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學生的內在追求和處世準則。首先,高校要將自我寬恕教育的主題和內容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靈活、教學形式多樣的優(yōu)勢,使大學生樂于接受自我寬恕教育,并以此為契機引導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整合,構建價值觀體系。其次,高校要突出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行自我寬恕教育,在尊重青年學生的個性品格和理性思維的前提下引導他們獨立思考、關注自我,并探究自身內心世界的真實需求和價值追求。最后,高校要利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關鍵事件對他們進行寬恕教育,使他們從具體的錯誤事件中獲得啟發(fā),將自我寬恕恰當運用于學習、工作和生活。
由于價值觀念和思想性格的不同,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期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冒犯他人,甚至犯下較為嚴重的錯誤。當冒犯事件、錯誤事件發(fā)生后,大學生能否發(fā)現(xiàn)自己的錯誤至關重要,而發(fā)現(xiàn)錯誤的關鍵在于自我反省。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杜威主張的培養(yǎng)“能知能覺”的人,都在強調反省的價值?;谧晕覍捤〉姆词】梢苑譃槿剑海?)反省言行是否得當,在人際交往中是否傷害了他人,做了不該做的事情;(2)如果發(fā)現(xiàn)有不當之處,就應查找造成不當行為的原因,避免再犯;(3)思考如何彌補自己的過錯。因此,高校要培養(yǎng)大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應該讓大學生認識反省的價值并使他們堅信可以做到自我反省,幫助大學生養(yǎng)成反省性思維;應該為大學生提供反省的空間和寬松的環(huán)境,使大學生敢于質疑、善于質疑,把反省的自覺性、主動性還給大學生;要為大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真正學會反省,并使他們在反省的基礎上“踐之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