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旭東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我國相繼修建了包蘭、蘭新、青藏、大何、拉日等多條風沙地區(qū)鐵路干線,積累了很多風沙防治的寶貴經驗,形成了風沙地區(qū)鐵路修建的一整套理論和沙害防治科學體系,并有許多成功的案例[1]。包蘭線沙坡頭段位于騰格里沙漠南側,通過對其氣象要素、流動沙丘特性、試驗路基工程的研究,首創(chuàng)了“固、阻、輸”[2]相結合的工程與植物防沙并舉的模式,建立了干旱荒漠區(qū)防沙體系和沙漠人工生態(tài)系統(tǒng)[3];蘭新線玉門段采取了挖溝筑堤[4]、黏土泥漿抹面的工程措施,與客土造林,喬、灌、草結合的生物措施并舉,建立了戈壁地區(qū)防風治沙體系[5];青藏鐵路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風沙防治原則,采取平鋪卵石土、石方格沙障、混凝土透風式高立式沙障等措施[6-7],建立了青藏高原特殊地理、氣候、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的風沙防治結構。以上不同風沙地區(qū)環(huán)境條件、風沙活動規(guī)律不同,采取的風沙防治體系各異。
新恩鐵路穿越毛烏素沙漠,工程所在區(qū)域年降水量大于300 mm,且本區(qū)域地下水埋深較淺,水質良好,有利于沙生植物、灌木存活。借鑒本地區(qū)S215、X628公路及昂敖公路兩側防沙治沙的成功經驗,擬優(yōu)先選取植物措施固沙。通過現(xiàn)場試驗研究,確定本線沙害地段平面治沙防沙綜合防護體系。
新街-恩格阿婁鐵路簡稱新恩鐵路,由東向西逐步進入毛烏素沙漠邊緣及腹地,正線全長91.2 km,是第一條穿越毛烏素沙漠腹地的Ⅰ級電氣化單線鐵路。線路穿越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沙害地段85處(長14 285 m),占線路總長度的15.7%,其中穿越流動沙丘30處(長6 430 m),占沙害地段總長度45%;穿越半固定沙丘55處(長7 855 m),占沙害地段總長度的55%。
本線地處內蒙古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剝蝕丘陵區(qū)及毛烏素沙漠區(qū)。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剝蝕丘陵區(qū):丘坡與谷地相間,地形相對平緩,河流較發(fā)育,相對高差約60 m;地表大部為風積沙所覆蓋,局部丘坡及沖溝內有基巖出露。毛烏素沙漠地區(qū):以風積沙丘、沙地和澗灘洼地為主,地形波狀起伏,沙丘相對高差為5~20 m,兩翼不對稱,迎風側(NW側)平緩(10°~25°),背風側稍陡(25°~45°);迎風面有少量植被覆蓋,丘頂寬40~150 m;丘前洼地多呈碟形,一般有稀疏植物生長,局部有積水洼地分布。
新恩鐵路所在區(qū)域屬大陸型中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春秋季節(jié)多風,夏季短促而炎熱,冬季漫長且嚴寒。極端最高氣溫37.4~38 ℃,極端最低氣溫-31.4~-31.1 ℃,年平均氣溫6.7~8.33 ℃;年平均降水量322.31~342.8 mm,年最大降水量531.2~613.6 mm;年平均蒸發(fā)量2 117.47~2 387.3 mm,年平均風速3.16 m/s,瞬時最大風速23~28 m/s;主導風向受季節(jié)變化影響,冬、春多為西北風,夏、秋多為偏南風。
沿線出露地層較為簡單,主要有風積粉砂、細砂,湖積泥炭、粉土、粉砂、細砂,泥巖、泥質砂巖,以及砂、礫巖。
本區(qū)第四系孔隙潛水在沙丘高地埋深大于10 m,而在丘間洼地則為1~3 m,且隨季節(jié)變化幅度可達1~2 m;沖、湖積地層地下水位埋深1~5 m,河流漫灘地下水位埋深0.5~3 m,河流階地地下水位埋深2~10 m,水量較豐富。
(1)氣象風沙監(jiān)測
在DK88 km處設置自動氣象觀測站,如圖1所示,用于氣象風沙監(jiān)測。主要氣象風沙監(jiān)測設備見表1。
圖1 氣象監(jiān)測站
從11月到第二年3月,對氣溫、濕度、風向頻率、風速、沙通量(風沙流單位時間通過與之垂直斷面單位面積的量為風沙通量;現(xiàn)場儀器系統(tǒng)可以測量風沙通量的表征指標,為方便說明,此處稱此數(shù)據(jù)為沙通量。)等進行監(jiān)測;根據(jù)數(shù)字風向傳感器數(shù)據(jù)繪制風向頻率玫瑰圖;根據(jù)儀器檢測到沙通量的最小風速來確定高度2 m、0.5 m兩個起沙風速,如圖2~圖3所示;對平均風速與沙通量數(shù)據(jù)進行回歸分析,得到風速與沙通量的關系,如圖4所示。
表1 氣象風沙監(jiān)測設備
圖2 2 m處風速與起沙的關系
圖3 0.5 m處風速與起沙的關系
圖4 風速與日風沙通量的關系
(2)監(jiān)測結果
由風向頻率玫瑰圖,確認本區(qū)監(jiān)測期內主導風向為西北風和北風;由圖2、圖3可得出最小起沙風速:2 m處為5.5 m/s,0.5 m處為4.6 m/s,表明由于植被等阻擋因素的作用,近地表處風力減速明顯;圖4說明,風是沙流移動的最主要原因,風沙通量與風速存在3次多項式關系,存在“平均風速增大時風沙通量也增大”的相關性。因此,防治沙害的主要措施應為降低地表的風速。
按照先試驗成功、再推廣應用的原則[8-9],依據(jù)氣象風沙監(jiān)測,選取有代表性的段落進行風沙路基平面防護試驗,對擬采用的工程治沙和植物固沙措施進行試驗研究。同時,在線路附近選擇一處植物育苗基地。
(1)機械固沙輔以植物防護
DK87+800~DK88+800為流動沙丘段,首先在外側施工高1.5 m高立式沙障,與主導風向垂直;高立式沙障與鐵路路基之間施工高度為0.25 m的經編防風固沙網格,尺寸為1.0 m×1.0 m[10-11],與路基呈45°角;網格內種植沙柳、旱柳、楊柴等固沙植物,形成以機械固沙為主、多種類防護植物并存的綜合防護體系。當年10月,沙障、防風固沙網格施工完成,于12月和第二年5月在經編網格內種植沙柳、旱柳、楊柴、沙蒿及沙地柏等植物。第二年6月底,沙柳幼苗發(fā)芽,成活率超過60%;種植的旱柳和沙地柏成活率分別在40%和10%左右,如圖5。
圖5 經編防風固沙網格內種植灌木
一個風季的試驗觀測表明: ①受高立式沙障和防風固沙網格的阻力,風速由外向內迅速降低,防風固沙網格向內20 m處高度0.5 m的平均風速低于起沙風速;②流沙前進受阻后,于高立式沙障前后沉積下來,高立式沙障前后積沙明顯;③最外側3~5格經編防風固沙網方格內積沙明顯,最大厚度達25 cm,積沙量自外向內迅速減少;④迎風側工程防護寬度應不小于150 m;⑤經編防風固沙網格高度采用0.25 m且上疏下密的結構;為防止被風吹蝕裸露,網格固定樁根部處地面需做成鍋底形;高立式沙障需設置2道,以保證阻沙效果。
(2)栽種樹枝沙障
本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則,樹枝沙障以鄉(xiāng)土植物沙柳為主;試驗段選擇在線路DK57+140~DK58+460段,種植面積約60 000 m2;沙障規(guī)格為1.0 m×1.0 m,和路基走向呈45°角。沙柳苗木在清明節(jié)以前采伐,利用育苗基地適當延長沙柳苗的種植周期,加工后的苗木長度約為55 cm;采用開槽法施工,沙柳埋入地下35 cm,外露20 cm;4月份栽種,試驗段沙柳苗成活率達到80%,如圖6。
圖6 栽種樹枝沙障網格內種灌木
試驗總結:①在半固定沙丘、平沙地地段,采用沙柳樹枝沙障阻沙、固沙效果十分顯著;②監(jiān)測期間沙障內風速顯著降低;③苗木的直徑對沙柳成活、生長速度快慢起決定作用(不同沙柳直徑苗木成活率見表2);④為保證沙障固沙、阻沙作用,設計施工需采用直徑不小于10 mm的沙柳苗木,苗木長度為55 cm,應保證不小于70%的沙柳成活率。
表2 沙柳成活率統(tǒng)計
通過現(xiàn)場試驗研究,確定了新恩鐵路流動沙丘、半固定沙丘地段的主要風沙平面防護措施。
平面防護寬度:線路通過活動沙丘地段,當流動沙丘分布范圍小于200 m時,工程防護寬度迎風一側為150 m;當流動沙丘分布范圍大于200 m時,工程防護寬度迎風一側為200 m,背風一側均為100 m;迎風側植被保護帶寬度為300 m,背風側植被保護帶寬度為150 m。線路通過半固定沙丘地段,平面防護寬度迎風一側為100 m、背風一側為50 m;迎風側植被保護帶寬度為200 m、背風側植被保護帶寬度為 100 m。
線路通過流動沙丘地段:采用“阻”、“固”相結合的措施。當流動沙丘分布范圍小于200 m時,于工程防護寬度范圍內采用經編防風固沙網格;當流動沙丘分布范圍大于200 m時,由于工程措施難以一次完成,宜分期實施;第一階段,迎風側150~200 m范圍內采用防風固沙網格;第二階段,在其余部分范圍采用樹枝沙障。網格和沙障內栽種沙柳、旱柳、沙地柏等固沙植物;并于迎風面最外側設置兩道高立式沙障;植被保護帶范圍種植沙柳、檸條、羊柴等灌木品種或撒沙蒿草籽等。
線路通過半固定沙丘地段:主要以“固”為主、輔以“阻”的措施,工程防護范圍內采用樹枝沙障固沙,沙障內栽種沙柳、檸條、沙地柏等固沙植物,并于迎風面最外側設高立式沙障;植被保護帶范圍栽種沙柳、檸條、羊柴等灌木品種或撒沙蒿草籽等。
高立式沙障高度為1.5 m;經編防風固沙網格、沙柳樹枝沙障規(guī)格為1.0 m×1.0 m;沙障中沙柳成活率不低于70%,沙柳木苗直徑不小于10 mm,長度約為55 cm。
風沙路基平面防護工程措施施工時,需先在植物保護帶外側設置深溝、鐵絲網、隔離柵欄等[12-13],防止牲畜進入;工程防護措施宜在春季大風來臨之前完成,以防止風沙流對工程產生風蝕和沙埋[14],減小工程施工對地表的破壞;采取必要措施對風沙路基兩側各 500 m范圍內的原有地表植被及硬殼進行保護[15],避免產生新的風沙源;在防護工程施工的同時打井,為植物種植、播撒提供充足水份;沙柳用量較大,一次采購收集困難,應結合工點地形、地貌、植被情況、填方挖方形式等因素,采用重點地段先期施工、分批施工的方法。挖方、低填方及填挖方結合部位線路兩側為重點防護地段,應先行施工。
通過現(xiàn)場試驗,采取高立式沙障與經編防風固沙網格、沙柳樹枝沙障結合治理沙害,均能起到降低地表風速、減少風沙流量的作用。據(jù)此制定的風沙路基設計原則已在本線推廣實施。目前,該鐵路已通車多年,植物生長良好,并在生長和繁殖過程中不斷擴張,增加了生物活動,進一步改善了周邊環(huán)境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