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濤 第一作者 朱婕 通訊作者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江蘇蘇州 215000)
肝癌是我國發(fā)病率比較高的一種惡性腫瘤,也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因為人體肝組織中無痛覺神經(jīng),只有肝臟表面存在一層可感知痛覺的肝薄膜,因此早期肝癌患者無明顯癥狀或是臨床癥狀不明顯,容易被患者忽視。在患者確診時,多數(shù)患者已經(jīng)進入晚期,晚期肝癌的治療難度比較大,患者的生存率偏低[1]。因此,探尋一種有效的肝癌診斷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本研究主要對比兩種影像學方法診斷肝癌的準確性,現(xiàn)報告如下。
2019 年5 月-2019 年10 月,本院一共收治75 例經(jīng)術(shù)后病理學確診的肝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8/5.40 例,女性患者27 例;患者年齡在44-78 歲,平均(61.37±5.81)歲;術(shù)后病理學檢測結(jié)果顯示,混合型肝癌、肝細胞性肝癌、膽管細胞型肝癌各有30 例、27 例、18 例。
肝臟MRI 掃描檢查流程如下:檢查前囑咐患者禁食禁水6h,做檢查前去掉身上所有的金屬異物,做好檢查前準備。使用西門子3.0T 磁共振對患者實施常規(guī)橫斷平掃,通過脂肪抑制法在患者的膈頂—右腎下級掃描。在掃描前合理設置參數(shù),采用快速擾相梯度回波序列,患者呼氣后屏氣掃描,層厚設置為3.5mm,矩陣設置為228×320,視野設置為300×420,F(xiàn)A 設置為120-150,TE/TR 設 置 為1.96/4.15ms。完 成MRI 平 掃 后,采用3D-CE-MRA 技術(shù)實施增強掃描,橫斷面是T1W1。,并給予對比劑釓噴酸葡胺(劑量為0.1~0.2mmol/KG,注射速率是3ml/s)注射,注射完畢后給予10ml 氯化鈉溶液(濃度為0.5%)注射。10s 后囑咐患者呼氣后屏氣實施肝動脈掃描,30s 后實施門脈期掃描,55s 后實施延遲增強掃描。增強掃描的參數(shù)設置如下,層厚設置為3.5mm,矩陣設置為256×128,間距設置為0.6mm,F(xiàn)OV 設置為375×420mm,TE 設置為1.96ms,TR 設置為4.15ms。
肝臟增強CT 掃描檢查流程如下:檢查前囑咐患者禁食6h,輔助患者完成碘過敏試驗,若實驗結(jié)果顯示陰性,則患者可完成檢查。為保證檢查結(jié)果的準確性,檢查前囑咐患者飲用1000ml-1500ml 白開水,囑咐患者深呼吸放輕松,減慢呼吸速速,盡可能屏住呼吸。然后使用128 層飛利浦CT 機掃描患者肝臟,肝臟掃描以膈頂為掃描基線,掃描前合理設置各項參數(shù),層厚設置為5mm,層間距為5mm,矩陣設置為512×512,周期設置為1.0s,功率設置為130kV-145kV,電流強度設置為300-320mA。首先對患者肝臟進行平掃,然后實施肝臟增強掃描,增強掃描對比劑采用靜脈團注法,對比劑碘佛醇用量為60~100ml,流速為2~3ml/s。肝臟增強采用三期掃描,動脈期掃描延遲時間為25~30s,門脈期掃描延遲時間為60~70s,實質(zhì)期掃描延遲時間為85~90s。
兩種方案的肝癌診出結(jié)果。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
肝臟MRI掃描檢查的診斷準確率(混合型肝癌、肝細胞性肝癌、膽管細胞型肝癌)明顯大于肝臟增強CT 掃描檢查(P <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種方案的肝癌診出結(jié)果(n/%)
肝臟MRI、肝臟CT 均屬于臨床常用的肝癌影像學診斷方法,且肝臟CT 近年來已經(jīng)從單排CT 逐步發(fā)展為256 排CT、雙源CT,臨床應用價值持續(xù)增高,疾病診出率持續(xù)升高,且可有效縮短患者的掃描間隔時間,其掃描速度與分辨率得到明顯提高,可更為清晰準確的顯示患者肝臟中的微小病變[2]。但是,臨床經(jīng)研究[3]后發(fā)現(xiàn),肝臟CT 依然是間歇式掃描,固定時間比較短,因此臨床漏診率與臨床誤診率偏高。再者,CT 具有放射性,多次檢查會給患者帶來二次傷害。
肝臟MRI 技術(shù)近年來發(fā)展迅速,其掃描圖像的質(zhì)量不斷提高,疾病、病變的準確診出率持續(xù)升高。再者,肝臟MRI 可通過多方位成像、不同序列成像更為清晰、準確的顯示患者的病灶,尤其是小肝癌的診斷。再者,肝臟MRI 還是一種無放射性損傷、圖像采集信號非常豐富、軟組織分辨率較高的影像學檢查方式。從本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出,相較于肝臟CT,肝臟MRI 的準確診出率更高(81.3% VS 96.0%)。
由上可知, 肝臟MRI 技術(shù)的肝癌準確診出率明顯大于肝臟增強CT 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