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桂 肖華強通訊作者 曾 沁 林 義 羅玉梅
(1.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 四川瀘州 646000;2.瀘州酒城中醫(yī)院 四川瀘州 646000)
腹瀉是2 歲以下兒童的第二常見疾病。在臨床上,它常見于大便次數(shù)增加,大便稀薄或水樣特征?,F(xiàn)代醫(yī)學認為,這種疾病是一組多病原體和多因素消化系統(tǒng)疾病,是世界范圍內(nèi)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腹瀉兒童嚴重危害生長發(fā)育。因此,腹瀉被衛(wèi)生部列為中國兒科重點預(yù)防和研究的“四病”之一。從2018 年1 月到2019年12 月,筆者用中藥足浴治療小兒腹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在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兒科符合泄瀉病中醫(yī)診斷標準,年齡在6 月至3歲的600 例患兒。將600 名兒童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0 例。兩組的年齡和性別均無顯著差異。
1.2.診斷依據(jù)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見馬融主編《中醫(yī)兒科學》泄瀉診斷要點。
⑴病史:有乳食不節(jié),飲食不潔或感受時邪的病史。
⑵臨床表現(xiàn):大便次數(shù)增多,達10 次以上,呈淡黃色或清水樣,如蛋花樣,或色褐而臭,可有少量黏液?;虬橛袗盒?、嘔吐、腹痛、發(fā)熱、口渴等癥。
⑶輔助檢查:大便檢查可能有脂肪小球,少量紅白細胞;大便病原體檢查可包括致病性大腸桿菌的生長等,或輪狀病毒的分離等。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見朱福堂實用兒科學第8 版。
(1)必要條件:大便特征有所改變,大便稀,水樣大便,黏液大便或膿血便。
(2)輔助條件:大便數(shù)量是平時的≥3 倍。
1.3 納入標準:腹瀉伴輕中度脫水。
1.4 排除標準
⑴其他疾病引起腹瀉,如各種感染、內(nèi)傷疾病、藥物。
⑵合并感染者。
⑶精神病患者。
⑷嚴重心、肺、肝、腎疾病患者。
⑸惡性腫瘤。
1.5 方法
1.5.1 對照組300 例采用常規(guī)治療,7 日為一療程。
1.5.2 實驗組300 例用中藥泡足。⑴將不同比例的中藥:白胡椒、草豆蔻,艾葉、蒼術(shù),吳茱萸。⑵將中藥加水1000ml,加熱20 分鐘左右煮沸后,將藥液倒入盆內(nèi),待藥液降溫后(以不燙手為度),把患兒雙足浸泡藥液中,并用藥水洗小腿。⑶泡洗時間:每日泡洗1—3 次;每次浸洗15 ~20 分鐘。⑷治療過程: 7 天為一療程,療程結(jié)束后評估療效。⑸注意不能燙傷患者。
1.6 療效評價標準參照 《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002年版)評價標準。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⑵顯效:癥狀明顯改善。⑶有效:癥狀部分改善。⑷無效:癥狀無改善。
1.7 評估方法 療效評估 ⑴治愈率=治愈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⑵顯效率=顯效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⑶總有效率=(治愈病例數(shù)+顯效病例數(shù)+有效病例數(shù))/總病例數(shù)×100%。
2.1 統(tǒng)計學方法 SPSS25.0 對研究數(shù)據(jù)的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數(shù)據(jù)采用率(n,%)表示,通過X2檢驗和t 值檢驗治療前后,各組之間的比較, P <0.05 是顯著性差異和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7.66%,與對照組80.663%比較顯著較高。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n)
一年四季均可發(fā)展。在臨床上,該疾病的特征是大便次數(shù)增加,腹脹,腸鳴音,酸敗或帶有難消化的牛奶和粘液的稀薄或水樣便。中醫(yī)認為,這種疾病主要是由飲食不足,內(nèi)傷,母乳喂養(yǎng),護理不當或外源性疾病引起的。病位主要在脾胃。病機關(guān)鍵為脾困濕盛,升降失司,水反為濕,谷反為滯,清濁合而下降,形成泄瀉。
溫補脾胃,除濕解瀉。中藥選用:白胡椒、草豆蔻,艾葉、蒼術(shù),吳茱萸,由芳香化濕藥、溫里藥組成。芳香化濕藥適用于脾為濕困、運化失常所致的脘痞腹脹、嘔惡納呆、大便溏薄、食少體倦,以及濕溫、暑濕等病癥;溫里藥以祛寒為主要作用,歸經(jīng)不同而多種效能。主入脾經(jīng),散寒止痛,治外寒入侵,直中脾胃或脾胃虛寒證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該方籍泡洗時洗液的溫熱之力及藥物本身的功效,浸泡足部及小腿皮膚,藥液直接浸于體表,可使藥液中的有效成分有足夠的時間進入體內(nèi),起到溫脾暖胃,除濕止瀉。
治療后,實驗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藥足浴治療小兒腹瀉有效,易操作,值得推廣應(yīng)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