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川,張 凡,覃發(fā)斌
(利川市人民醫(yī)院 湖北 利川 445400)
腦梗死屬常見腦血管疾病之一,可見肢體偏癱、頭昏及麻木等癥狀,其發(fā)生與動脈粥樣硬化等因素直接。如何對腦梗死患者實施科學、合理檢查,是臨床治療的重中之重。在常用檢查方式中,包括顱腦CT、MRI、血管造影及彩色多普勒超聲等。其中,彩色多普勒超聲可對頸總動脈、頸內(nèi)動脈及其他分支的血流受阻程度進行檢測,操作簡便、費用低廉且診斷準確率較高[1]。本文選取我院2018 年1月—2020 年1 月所收治腦梗死患者320 例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200 例為對照組,以進一步探討彩色多普勒超聲的應用價值?,F(xiàn)將詳細情況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0 年1 月所收治腦梗死患者320 例為研究組,另選取同期健康體檢者200 例為對照組。研究組患者中,男165 例,女155 例,年齡56 歲~78 歲,平均年齡(60.23±6.29)歲。對照組中,男101 例,女99 例,年齡55 歲~79 歲,平均年齡(60.36±6.35)歲?;€資料具有可比性(P >0.05)。
病例納入標準[2]:(1)研究組均經(jīng)影像學檢查確診腦梗死,對照組均為健康體檢者;(2)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房顫或心臟瓣膜病所致腦梗死者;(2)合并其他類型腦血管疾病者;(3)合并全身性疾病或惡性疾病者;(4)無法配合研究者。
兩組人員均予以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均取仰臥位,可于頸后墊一軟枕進行后仰,充分將頸部暴露。實施縱橫切掃查,先右后左,分別測量動脈內(nèi)徑、斑塊大小、IMT 等。由下頜角后方至鎖骨上依次檢查頸外動脈、頸內(nèi)動脈及總動脈。
比較兩組頸動脈硬化程度差異,具體標準如下:(1)Ⅰ型:血管內(nèi)膜增厚,IMT ≥1.0mm;(2)Ⅱ型:可見粥樣斑塊,IMT >1.2mm;(3)Ⅲ型:管腔狹窄程度達20%~50%;(4)Ⅳ型:可將明顯血流動力學改變,管腔狹窄在50%以上;(5)Ⅴ型:血管完全閉塞。
采用SPSS20.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由表1 可知,研究組患者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發(fā)生率分別為27.19%、21.88%、26.56%、11.25%、5.3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頸動脈硬化正常率為7.8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在臨床上,普遍認為頸動脈粥樣硬化是腦梗死的基本病因,也是腦梗死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所有檢查中,通過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顯示腦梗死患者管腔的狹窄程度、血流動力學異常改變,是臨床檢查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大量研究指出[4-5],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采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直接觀察血流動力學改變、血管內(nèi)膜變化等。另外,還可以直接測量斑塊和IMT,有利于定性分類和精確評估硬化程度,對后續(xù)治療具有較高指導意義。羅丹[6]研究指出,腦梗死頸動脈硬化正常率僅為8.3%,低于正常人群的90%,彩色多普勒超聲可早期檢出并確定斑塊性質(zhì)。
本組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中,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發(fā)生率分別為27.19%、21.88%、26.56%、11.25%、5.31%,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研究組頸動脈硬化正常率為7.81%,明顯低于對照組的9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1)。提示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有利于鑒別腦梗死患者和正常人群,且有利于精確判斷硬化程度,有利于后續(xù)治療方案制定。與上述研究結(jié)論基本吻合。
表1 兩組頸動脈硬化程度比較[n(%)]
綜上所述,彩色多普勒超聲有利于早期檢出并精確判斷斑塊性質(zhì),對后續(xù)治療具有積極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