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下,發(fā)展農民體育事業(yè)尤為重要,這也是提高農民精神風貌、身體素質的關鍵。體育作為鄉(xiāng)村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以身體活動為載體的特殊文化形式,能夠在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時,轉變農民對健身的觀念,進而起到提高農民身體素質的作用。經調查發(fā)現,農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呈日益增長趨勢,為此,必須重視農民群眾對體育健身活動的需求,重視民間傳統(tǒng)體育項目的發(fā)展,對大力推動農村體育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就農村體育文化來說,國內學者將其界定為兩種,第一種是指農民的體育文化水平、思想觀念及在體育文化實踐中形成的認知方式;第二種是指農民長期生活在某一區(qū)域中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體育文化價值觀念。雖然以上兩種定義的表述不盡相同,但都認為精神及行為兩個層面都包含在農村體育文化之中。其中,精神文化層是指體育思想、體育價值觀、體育精神面貌;行為文化層是指體育活動及展示體育的行為方式。在經濟日益發(fā)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重農村體育文化,這不僅響應了體育強國戰(zhàn)略,還推動了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跳繩在我國流傳已久,就文獻資料的記載可追溯至北齊時期。跳繩所使用的器材較為輕便,且容易移動,在生活各個層面上得到廣泛運用,例如健身、游戲、藝術表演等,加上它又不受場地、天氣、年齡等因素的限制,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跳繩是一項極為安全的運動,極少存在運動傷害等潛在威脅,即使出現跳躍失敗或停頓,也不會發(fā)生跌倒、沖撞及墜落等風險。另外,操作者可自行調節(jié)跳繩速度和次數,所以在學校,仍至鄉(xiāng)村都大力提倡跳繩運動。同時,它也是一項有益的運動,能在促進骨骼、肌肉、神經發(fā)達的同時,還能刺激心血管系統(tǒng)和開發(fā)智力,可謂是體育運動的首選之一。就目前來說,跳繩運動在各個鄉(xiāng)村得到強而有力的推廣,通過組織跳繩運動協會、跳繩運動研習營及比賽等活動,來號召農民參加,既推動了跳繩運動的傳承,又響應了“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號召。
廣場舞作為時下最為搶眼的一項體育運動,受到城市百姓的喜愛,即成為普通百姓休閑體育和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它的興起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百姓生活的豐富性和物質精神文明發(fā)展的時效性。廣場舞集健身、娛樂為一體,具有動作簡單易學、不限場地等特點,深受老年人群的喜愛,它以特有的音樂、優(yōu)美的旋律、迷人的舞姿,營造出一種人人參與,即全民健身的歡樂氛圍。這種氛圍極具吸引力,能在調動人們追求高質量生活需求的同時,滿足人們不同的生活情趣,若是長期發(fā)展下來,既能改善人的心情,又能提高身體素質,可謂一舉兩得。在“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背景下,廣場舞發(fā)展十分迅速,風靡鄉(xiāng)村。在圖2可看到,廣場舞成為農村節(jié)慶活動的主要表演項目之一,充分說明了廣場舞從單純的健身,升級至藝術表演范疇之中,這樣的轉變代表著廣大群眾對廣場舞的接納,具有較強的體育文化傳播意義。
馬拉松跑以運動方式簡單、不需要器材而吸引人們參與,它作為“門檻最低”的運動之一,既是一項競賽運動,又是一項全民動員的健身活動,可在提高肺活量的同時,提高人的耐力,因此廣受人們喜愛。同時,馬拉松跑也是一項極具趣味性的項目,可將其運動設計為“情侶跑”“親子跑”“家庭跑”,這樣在增添賽事趣味性的同時,吸引更多群眾參與。隨著馬拉松跑在鄉(xiāng)村的廣泛展開,已成為實現全民健身的高效手段,也是展現農民健身風貌的一個平臺,能在深層次滿足農民業(yè)余生活精神訴求的同時,響應“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號召。該運動項目追究其根本,是為了豐富農民的業(yè)余生活,提升農民的精神面貌和身體素質。因此在“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推動下,鄉(xiāng)村馬拉松賽悄然興起,席卷各個農村。它對參與者具有一定硬性要求,其一是年齡符合馬拉松賽的規(guī)定,其二是身體必須健康,其三是有經常參加長跑鍛煉的基礎,只要達到以上三點既可參與。
乒乓球運動在鄉(xiāng)村廣受青睞,它是運動人群最多的一種健身運動,具有球小、方便攜帶、球臺簡單、不受空間限制的特點。乒乓球與其他運動不同,對運動者的上下肢協調具有一定要求,即要求其速度敏捷,但運動負荷量小,十分適合中老年人群。長期進行此項運動,能在增強運動者身體控制能力的同時,提高身體的協調能力和思維的反應能力,所以它是一項極具健身價值的活動。就農村體育發(fā)展乒乓球現狀來說,收效甚微,追究其根本發(fā)現與農村體育場缺乏、器件不豐富、農民體育健身意識不強等原因具有直接關系。基于此,地方政府應大力支持,在增添設施后鼓勵農村青年展開乒乓球運動,這不僅能夠培養(yǎng)更多的新型農民,還響應了“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號召,對提高農民的健身水平、弘揚體育精神、傳播乒乓球魅力具有重要意義。
拔河源于我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最早被稱為“鉤強”“牽鉤”,后流傳于民間,且將其稱之為“拔河”,它是一項集凝聚力、集體意識為一體的民俗體育文化運動,歷來為我國民眾所喜,尤其是在鄉(xiāng)村文化活動中,常常能見到它的身影。當然,很多中小學,仍至大學,也會在課間為學生安排這項體育活動,其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團結能力和提高學生的團結意識。它的開展不僅僅響應了“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號召,更是體現了民族精神,即在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仍積極向上、團結拼搏,勇于開拓新局面的精神品質。拔河運動作為民俗體育游戲的一種,在鄉(xiāng)村肩負著寓教于樂、鍛煉意志、強身健體,以及促進人與人之間和睦團結的責任。它以活潑輕松、極具特色的組織方式不斷吸引人們加入,在圖5中表現出來的是一條繩、一條心,運動員萬眾一心向各自的方向努力拼搏。這種民俗體育運動的開展,能在影響社會風氣的同時,改變人們傳統(tǒng)的觀念,使人在面對生活時抱有勇于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面貌。
龍舟運動在我國擁有上千年歷史,是一種集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活動。隨著它的不斷發(fā)展和滲入,已經成為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代表運動項目之一,它不僅僅是一項體育運動,更為重要的是,傳承著我國從古至今的團結友愛、勇往直前、堅定剛毅等精神,吸引著我國大量的年輕人加入。同時,龍舟運動也是鄉(xiāng)村文化活動中的一種,每當端午節(jié),人們紛紛舉行比賽,以村為單位,選取青壯年參加比賽,對增強村民的體育意識,促進農村體育和生產發(fā)展協調一致具有較為深遠的意義。從圖6可看到,村民衣著顏色相同為一組,從起點劃至終點,以速度取勝,岸上村民為其吶喊、加油,其氛圍極其熱鬧,可謂是一種具有濃郁民族文化色彩的鄉(xiāng)村群眾性娛樂活動。它的開展不僅推動了鄉(xiāng)村民族體育活動的發(fā)展,還促進了體育事業(yè)和農村文明建設。
體育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它是繼人們解決溫飽問題進入小康社會之后產生的精神層面需求。小康社會的步入代表著人們物質財富具有一定積累,農村也不例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農民不再為生存而忙碌。這個時候,追求精神層面上的需求逐漸強烈起來,而體育的功能和特點正好在滿足農民需求的同時,響應了“體育強國”戰(zhàn)略的號召,對推動體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傳播體育精神具有重要意義。但在發(fā)展農村體育文化時應注意以下幾點:第一點發(fā)展傳統(tǒng)體育文化,例如龍舟、拔河等運動,它們有著明顯的地域性和濃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傳承不單單是古代傳統(tǒng)體育的回歸,更是為繁榮體育文化,推動鄉(xiāng)村文化活動做貢獻;第二點因地制宜,從實際出發(fā),應根據農民的特點和喜好,推廣合適的體育活動;第三點地方政府應予以大力支持,尤其是體育設備、人力等方面,應給予扶助。以上三點對推動體育事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