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定梅,林 丹,王 朗,沈 江(通訊作者)
(四川大學華西公共衛(wèi)生學院/ 四川大學華西第四醫(yī)院放射科 四川 成都 610041)
臨床上多數出現髖部疼痛癥狀者起病隱匿,病程持續(xù)時間長,常沒有顯著的病理改變和影像學異常,給臨床醫(yī)生的診療帶來了困難[1]。除了股骨頭缺血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hip dysplasia,HD)、腰椎間盤病變、脊柱關節(jié)炎等疾病,髖關節(jié)撞擊綜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 syndrome,FAI)逐漸被認為是中青年活躍人群髖痛的主要病因和髖關節(jié)炎的早期病理改變,但目前臨床上無論骨科醫(yī)生還是影像醫(yī)生對FAI 的臨床認知和診療狀況卻不容樂觀,誤診和漏診比較常見[2,3]。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因髖部疼痛癥狀來我院行X 線檢查的中青年患者,分析其骨盆前后位X 線表現,分析引起中青年髖部疼痛的常見原因,以便及早進行干預,現將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本研究收集2019 年1 月至2019 年11 月期間因慢性髖部疼痛來本院參加檢查的254 名患者作為此次研究的對象,其中男性189 例,女性65 例,年齡18 ~55 歲,平均年齡(36.94±10.16)歲,患者病程≥4 周,平均病程(19.46±11.53)周,(統(tǒng)計軟件采用SPSS17.0)。詳見表1。所有體檢者均無骨盆及髖部外傷史。
納入標準:(1)無髖部外傷史;(2)年齡在18 ~55 歲之間;(3)有髖部疼痛癥狀且病程≥4 周,活動量加大或深蹲癥狀加重,髖關節(jié)內旋受限。
表1 納入對象的臨床特征
X 線采用Siemens—AXIOM Aristos VX Plus 數字化X線攝影(DR)機,行標準骨盆前后位檢查,雙下肢內旋15°,膠片距為1.0m,中心線對準雙側髂前上棘水平連線中點與恥骨上緣連接線中點。標準化的雙髖關節(jié)前后位片尾骨尖端應該指向恥骨聯(lián)合,且二者之間的距離是l ~2cm。正常髖關節(jié)見圖1。
所有研究對象的標準骨盆前后位X 線片由2 位高年資影像醫(yī)師共同閱片,分析股骨頭、髖臼的形態(tài)及兩者間的關系。意見不一致時取協(xié)商討論后的結果。若發(fā)現股骨頭變形,股骨頭頸間凹陷不足或見骨贅、異常突起,呈“槍柄樣”畸形,髖臼過深(髖臼窩線位于髂坐線內側),髖臼前壁過度覆蓋(“8”字交叉征)或髖臼后壁過度覆蓋(髖臼后緣投影線位于股骨頭中點外側),前述征象可伴有髖臼唇硬化、髖臼緣骨贅、關節(jié)間隙變窄、關節(jié)面囊變等繼發(fā)退行性變,結合臨床癥狀和/或髖關節(jié)撞擊試驗陽性,則可診斷為FAI。若發(fā)現股骨頭變形,出現臺階征,或股骨頭塌陷,密度不均勻,可見扇形或囊樣骨質破壞區(qū),嚴重者可繼發(fā)髖關節(jié)脫位及退行性骨關節(jié)病,則符合股骨頭缺血壞死診斷。如發(fā)現髖臼、股骨頭之間存在髖臼覆蓋不足甚至完全脫位的情況,則可診斷為成人先天性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
本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254 例中青年慢性髖部疼痛癥狀者的標準骨盆前后位X 線表現,發(fā)現33 例FAI(凸輪型9 例,鉗夾型7 例,混合型17 例),6 例ONFH,2 例HD,髖臼硬化者4 例(不包括FAI 繼發(fā)導致的髖臼硬化者),剩余209 例未見明顯骨盆骨質異常,詳見表1 及圖1 ~8。
表1 納入研究的254 例患者的X 線閱片結果
本研究結果發(fā)現,FAI 是引起中青年髖部疼痛的常見原因。FAI 作為近些年才被逐漸認識的病變,由Ganz 于1999 年首先報道[4],并于2003 年正式提出FAI 的概念[5]:指股骨近端與髖臼間的解剖結構異常,或解剖正常但長期不正常外力作用于髖關節(jié),導致股骨近端與髖臼間長期異常接觸、碰撞,引發(fā)盂唇及相應關節(jié)面軟骨損傷,最終導致髖關節(jié)退行性改變的疾病。FAI 的提出解答了近年來一些中年人及喜好運動的年輕人髖關節(jié)疼痛但無法用傳統(tǒng)的發(fā)病機制解釋的困惑。患者常表現為不同程度髖部慢性疼痛病史,活動后或長時間行走后癥狀加重,尤以髖關節(jié)屈曲內旋時明顯。標準骨盆前后位X 線檢查由于能較全面的顯示髖臼邊緣及股骨近端骨質形態(tài)改變,是FAI 的首選檢查方法。Siebenrock 等[6]根據不同的解剖異常將股骨髖臼撞擊分為3 類:凸輪型(Cam 型)撞擊、鉗夾型(Pincers型)撞擊,混合型撞擊(前2 種形式同時存在)。凸輪型FAI在標準骨盆正位DR 片上可見股骨頭頸間的凹陷不足,伴局部的骨質增生,表現為頭頸間的凹陷不足到頭頸間凹陷消失,甚至略呈弧形或小結節(jié)狀突起,呈現出股骨頭頸的“槍柄樣”畸形(圖2)。鉗夾型FAI 在標準骨盆前后位片上有多種征象。正常情況下,髖臼后緣投影線經過股骨頭中心(圖1),當髖臼過深時,髖臼窩線位于髂坐線內側(圖3);當髖臼后傾,即髖臼前壁過度覆蓋時,髖臼前緣投影線位于髖臼后緣投影線外側,表現為陽性交叉征(8 字征)(圖4);當髖臼后壁過度覆蓋時,髖臼后緣投影線位于股骨頭中心外側(圖5)。值得注意的是,影像上看到前述征象只能提示髖關節(jié)撞擊現象,只有結合臨床,有相應的臨床癥狀和/或髖關節(jié)撞擊試驗陽性,才能診斷為FAI[7,8]。曾有研究報道[9],大部分FAI 表現為混合型,本研究混合型FAI 占多數,和既往研究基本一致。
ONFH 好發(fā)于中青年患者,主要表現為髖部疼痛、跛行、功能障礙及4 字征陽性,晚期患肢短縮、肌肉萎縮及屈曲內收畸形,是中青年慢性髖部疼痛的另一常見原因。本組研究中,共發(fā)現6 例ONFH 患者,比既往研究報道的發(fā)病率低,原因與本研究僅采用X 線圖像分析有關,因為該方法對早期ONFH 的檢出效果并不理想。王曉亮[10]采用MRI技術和X 線射影兩種方法分析已確診的成人股骨頭缺血壞死患者影像表現,發(fā)現MRI 對ONFH 的檢出率高達100%,X 線的檢出率為68%,并且X 線對早期ONFH 的檢出率遠不及MRI,丁文武[11]也得出了相似的研究結論。另外,本研究的納入標準排除了因外傷導致的ONFH 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絕大多數慢性髖部疼痛患者的骨盆DR 片并沒有發(fā)現明顯的骨關節(jié)異常,是因為X 線檢查有很多限制,很多導致髖關節(jié)疼痛的原因單純從X 線上是看不到的,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比如前面提到的X 線對早期ONFH 的檢出效果就很不理想,還有腰椎間盤疾病、肌肉損傷、坐骨股骨撞擊綜合征等X 線不能發(fā)現異常的疾病都能導致髖關節(jié)疼痛,所以,在臨床工作中,分析髖部疼痛應結合多種檢查方法協(xié)同分析診斷。
本研究還隨訪了早期診斷的14 名FAI 患者,其中3名患者采取髖關節(jié)鏡治療,目前髖部疼痛癥狀明顯減輕,關節(jié)活動度得到明顯改善,生活質量較前明顯提高,其余11 名患者雖沒行髖關節(jié)鏡治療,但按骨科醫(yī)生的建議減少活動量,避免做深蹲等引起髖部疼痛的動作,采取保守治療,疼痛程度較前仍有所緩解。本研究中的6 名ONFH患者,3 名患者行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治療,1 名患者行髓芯減壓法手術治療,術后反響好,逐漸恢復髖關節(jié)功能,生活質量也得到了提高;另外2 名股骨頭變形不明顯的患者則采取保守治療。
總之,中青年慢性髖部疼痛應引起患者及醫(yī)生的高度重視,特別是作為近年來才被逐漸認識的FAI,由于誤診率及漏診率較高,建議患者最好到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醫(yī)院或骨科專科醫(yī)院就診,可行骨盆前后位X 線篩查,必要時結合CT、MRI 檢查,合理、及時做出診斷,及時就醫(yī),為患者提供更好、更佳的治療方案及預防措施,避免發(fā)生嚴重退行性病變及關節(jié)軟骨損傷,提高生活質量。
注:圖1 標準前后位正常骨盆圖像。髂坐線(IIL)位于髖臼窩線(F)內側,髖臼前緣投影線(AW)位于髖臼后緣投影線(PW)內側;圖2 雙側股骨頭頸連接處凹陷不足,呈“槍柄樣”畸形;圖3 髖臼過深,F 位于IIL 內側;圖4 雙側髖臼前后緣投影線呈“8”字交叉征;圖5 髖臼后壁過度覆蓋,PW 位于股骨頭中點外側;圖6 左側股骨頭早期缺血壞死;圖7 雙側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圖8 雙側髖臼骨質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