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唐衛(wèi)彬
新華社武漢前方報道指揮部總指揮
新華社湖北分社社長
“封一座城,護一國人。”
2020年1月23日,武漢因洶涌猙獰的新冠肺炎疫情斷然“封城”。這座千萬級人口城市和人民做出的犧牲和奉獻,必將通過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zhàn)被載入史冊!
在這個世所罕見的特大公共衛(wèi)生事件中,新華社作為國家通訊社,及時發(fā)布權(quán)威信息,探尋追問真相和原因,全景式記錄歷史,總結(jié)抗疫精神,彰顯人性光輝,是職責所在,使命所系。
3月30日,我和記者一道精心策劃、泣血噙淚采寫的全媒頭條融合報道《壯哉,大武漢——獻給英雄的武漢人民》,一經(jīng)推出,便產(chǎn)生了“鎮(zhèn)版”“刷屏”之效?!缎氯A每日電訊》和《中國青年報》均頭版頭條刊登,《人民日報》以大半個版面突出采用,《經(jīng)濟日報》《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湖北日報》《長江日報》等眾多報紙廣泛刊載。據(jù)統(tǒng)計,稿件共被431家媒體采用,新華社微信閱讀量超過20萬,新華社客戶端點擊量270萬次。學習強國、新浪、騰訊、鳳凰等各網(wǎng)站紛紛轉(zhuǎn)載,網(wǎng)信辦全網(wǎng)推送,部分客戶端置頂展示。
報道受到中央指導組宣傳組的充分肯定,并被列入相關經(jīng)典報道案例。
報道產(chǎn)生了強烈的社會共鳴,“感動”“致敬”“淚目”,是受眾評論中的高頻詞匯。有的網(wǎng)友留言說:“是英雄的人民共同造就了英雄的城市?!?/p>
為歷史記錄,為時代立傳,這是新華人應有的水準和擔當。
壯士斷腕,何等悲壯。
關閉離漢通道,奮力阻止疫情向外擴散,那是怎樣痛心疾首而又迫不得已的選擇!
未知的兇險病毒、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的感染病例、一個又一個逝去的生命……形勢萬分緊急!偏偏又正值春運人流迎來最高峰,“九省通衢”的武漢若不果斷“封城”,后果不堪設想!
“武漢勝則湖北勝,湖北勝則全國勝?!蔽錆h,頓時成為全國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和決勝之地。
作為武漢人民的一員,我們親身經(jīng)歷了疫情從初顯、到突襲、再到迅速蔓延、瘋狂肆虐的全過程。
作為深愛這座城市的居民,我們切身感受了美麗繁華的都市從“封城”暫停的痛苦,到終于重啟的期盼,再到逐漸復蘇的欣慰。
作為武漢保衛(wèi)戰(zhàn)的報道者,我們更是參與和見證了武漢人民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以不畏艱險、頑強不屈、堅韌不拔、高風亮節(jié)的壯舉,書寫可歌可泣的戰(zhàn)“疫”歷史。
碎片化傳播時代,考驗著宏大敘事的本領;災難性報道中,更加需要突出彰顯人性光輝。
面對眾聲喧嘩、過度煽情甚至消費悲慘故事,主流權(quán)威媒體責無旁貸,要加強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推出更多恢宏大氣、內(nèi)涵豐富,有思想深度、有歷史厚度、有情感溫度的報道。
習近平總書記于3月10日到湖北視察疫情防控工作后,新華社領導要求前方報道團隊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精心策劃組織,推出一批重點報道。
□4月8日,在武漢站,乘客在進站口準備進站(無人機照片)。4月8日零時起,武漢市正式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有序恢復對外交通。(新華社記者 才揚/攝)
3月下旬,以武漢為主戰(zhàn)場的全國本土疫情傳播基本阻斷,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封城”已經(jīng)兩個多月的英雄之城即將迎來“解封”。在這樣一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和戰(zhàn)“疫”的重要轉(zhuǎn)折點,為了不負這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我提出,以“識大體、顧大局”“傳大愛、擔大義”“迎大考、戰(zhàn)大疫”為主要內(nèi)容,組織精兵強將采寫全媒融合報道《壯哉,大武漢——獻給英雄的武漢人民》。
在新華社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通過這一報道,立體式地呈現(xiàn)了身處疫情漩渦中心和“風暴之眼”的900多萬武漢人民眾志成城、英勇抗擊的感人戰(zhàn)“疫”故事;融合式表達了這座有3500年歷史的英雄城市在傷痛中奮起,從“暫?!薄⒌健爸貑ⅰ薄⒃俚健皬吞K”的艱難歷程;全景式地反映了艱苦卓絕的武漢保衛(wèi)戰(zhàn)如何從困苦逆境一步步迎來勝利的曙光,令世界矚目。
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歷史造就英雄。
工作和生活在武漢30余年,我對武漢人的喜怒哀樂、一顰一笑,已是非常熟悉。與江城人民一道并肩抗擊過98長江特大洪水、08特大冰雪災害,更深深感受到他們在碼頭文化背景下的英雄底色。
盡管在突如其來的特大災難面前,他們也曾有過“嚇懵了”“嚇苕了”的過程,驚恐、焦灼、迷茫、悲傷……但回過神來,迅速恢復的是“冇得么事”的勇敢、“不信邪”“不服周”的倔強。
此次報道中,我們將視線集中聚焦于平凡而又偉大的武漢市民。通過系統(tǒng)梳理,深刻分析其精神內(nèi)核,大家形成強烈的共識:
武漢人民的識大體、顧大局,撼人心魄——本該是走親訪友的春節(jié),900多萬人堅忍自律,閉門宅家,開展特殊的戰(zhàn)斗、無聲的奉獻。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里,經(jīng)歷了多少孤獨恐懼,克服了多少艱難痛苦?14歲的小女孩孫婉清在給醫(yī)生父親的家書中寫下了:“吾堅信,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身為5萬余名患者之一、3869名(編輯注:截至4月17日)逝世者的家屬之一的阿念姑娘,挺過艱難,克制哀傷,不忘感恩,含淚簽下外婆的遺體捐獻書。
武漢人民的傳大愛、擔大義,感天動地——張繼先、張定宇、張笑春、王偉等白衣天使向險而行,逆戰(zhàn)出征,同時間賽跑,與疫魔搏斗;劉智明、李文亮等醫(yī)護人員把生的希望留給患者,自己卻獻出寶貴的生命;一個個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與城市共同進退、生死相守,迎難而上,無懼無悔。
武漢人民的迎大考、戰(zhàn)大“疫”,彪炳史冊——經(jīng)過艱苦卓絕的努力,終于迎來曙光在前,經(jīng)濟社會秩序正加快恢復。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一碗麻香四溢的熱干面,勾起了多少人的感慨和淚水。
2月27日,本文作者唐衛(wèi)彬(左)在武漢市鋼院小區(qū)調(diào)研社區(qū)防控情況,采訪黨員志愿者楊磊。
即將迎來“解封”,英雄的武漢人民依然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慎終如始,再接再厲。但我們堅信:英雄的武漢人和他們英雄的城市一起,一定能夠闖關奪隘,徹底走出陰霾。
在采寫稿件的過程中,我們一次次為英雄人民戮力同心、共赴國難的壯舉而感動,幾度熱淚盈眶。高度的共情和共鳴,使我們內(nèi)心迸發(fā)出強烈的情感沖動,武漢人民值得被書寫和銘記,必須要用自己手中的筆和鏡頭,盡情謳歌,表達敬意!
秉持“工匠精神”,下足“繡花功夫”。
報道的主題立意、行文構(gòu)思早已確定。在敘事和情感上要結(jié)構(gòu)分明,層層遞進,以封城期間的“識大體、顧大局”、勇斗疫魔中的“傳大愛、擔大義”、闖關奪隘時的“迎大考、戰(zhàn)大疫”,六個“大”共同詮釋和烘托支撐主標題中“大武漢”之“大”,展現(xiàn)武漢人民的大格局、大氣度、大情懷。
與此同時,還必須有內(nèi)涵深刻、層次豐富、文字凝練、鮮活生動的表達。盡管支撐其厚度的,有新華社整體疫情報道的積累和沉淀,但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里,團隊成員經(jīng)歷了日夜苦戰(zhàn)、為伊憔悴、備受折磨、艱辛付出的創(chuàng)作過程。
抓緊采訪,完善人物故事;虛實結(jié)合,延展小標題;理清層次,勾勒宏大敘事脈絡;配置圖片視頻,精心融合呈現(xiàn)……文章數(shù)易其稿,幾度推倒重啟。切磋苦想之中,每一個經(jīng)典故事的選擇,每一個精彩金句的涌出,團隊小伙伴們都殫精竭慮。
精心推敲,細致打磨,一些精彩的表達幾乎是傾瀉而出——“冰封的城市,連接著恍若隔世的此去經(jīng)年;漸暖的春日,映照著緊咬牙關的頑強堅持?!薄耙粋€個再平凡不過的普通人,挺身而出,將自己幻化為‘超人’,盡力拯救這座深愛的城市?!薄懊课晃錆h人,如同鉆石的每一個切面,都閃耀著自己獨特的光”……
稿件以江漢關大樓“整點響起的鐘聲,仿佛這座城市的心跳”“見證了武漢歷經(jīng)滄桑,也見證了武漢一次次從逆境中的崛起”開篇,結(jié)尾則是孕產(chǎn)婦患者誕下的新生命隔離觀察后將于4月8日首次與親人團聚:“那一天,正好迎來武漢解除‘封城’”……我們希望以首尾情境的強烈對比、巧妙呼應,以及收筆的意味深長,表達在苦難中迎接新生、在黑暗中看見黎明的象征意義。
首尾之間,一線串珠。從堅強、善良的普通市民、患者、亡者親屬,到白衣執(zhí)甲、以生命赴使命的醫(yī)護人員,再到守望相助、微光成炬的社區(qū)工作者、下沉干部、民警、科學家、清潔工、快遞小哥、志愿者……構(gòu)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武漢人民英雄群像!
“英雄者,國之干?!?月30日,稿件經(jīng)正在值班的何平總編輯審改簽發(fā)。武漢人民在疫情防控斗爭中凝心聚力、眾志成城、闖關奪隘、決戰(zhàn)決勝的故事,通過新華社用心用情的記錄和呈現(xiàn),產(chǎn)生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筑同心的良好傳播效果。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院院長王偉說,《壯哉,大武漢——獻給英雄的武漢人民》真實大氣,直抵人心。透過文字看到的點點滴滴都是我們一起戰(zhàn)斗的場景,無數(shù)個感動瞬間令人動容。相信經(jīng)受過這樣大考的城市,一定會越來越好。
“磨難中奮起,逆境中前行”。長江日報評論員華智超表示,新華社這篇重磅報道氣勢恢弘、震撼人心。參與了這場戰(zhàn)“疫”的武漢人,會更加堅韌地擁抱未來。
戰(zhàn)爭與瘟疫,永遠是人類的公敵。中華民族精神的薪火傳承,總是在危難的關頭閃耀出奪目的光芒。
謹以這篇報道,獻給英雄的武漢人民,也獻給披甲持戈、出生入死,英勇奮戰(zhàn)在抗疫報道一線的新華社武漢前指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