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經營失敗,“誠實但不幸”的創(chuàng)業(yè)者將會有破產的權利。近日,《深圳經濟特區(qū)個人破產條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布。該條例的核心是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因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導致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自然人,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申請破產。
“個人破產”是啥概念? 個人破產制度的建立與深圳的實際需求有關。在深圳,除個體經營者以外,近年來大量自然人以個人名義直接參與到商事活動中,大量自我雇傭的商事主體以微商、電商、自由職業(yè)者等形式存在。這部分商事主體一旦遭遇市場風險,需要以個人名義負擔無限債務責任,不能獲得與企業(yè)同等的破產保護,無法實現(xiàn)從市場的退出和再生。同時,經營風險由此無限轉移到個人和家庭,給高利貸等非法融資渠道創(chuàng)造了生存空間。
哪些人可以申請個人破產?根據征求意見稿,在深圳經濟特區(qū)居住,且參加深圳社會保險連續(xù)滿三年的自然人,因生產經營、生活消費導致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的,可以進行破產清算或者和解。同時,單獨或者共同對債務人持有五十萬元以上到期債權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對債務人進行破產清算的申請。相關人士表示,個人破產制度最本質的意義是救濟,“誠實”“不幸”是申請破產的兩個關鍵詞。
會成“老賴”的避風港嗎? 然而,從立法程序啟動伊始,個人破產制度就引發(fā)了不少的擔憂——會不會成為“老賴”的避風港?征求意見稿對此做了一些制度安排。按照規(guī)定,從破產之日起,破產人要面臨一個最短三年、最長五年的免責考察期。在破產程序中和免責考察期內,破產人的多種行為和權利受到限制,包括限制高消費、不能擔任公司高管等,還規(guī)定了多種不能免除的債務和不能免責的情形。對于惡意逃避債務的債務人,不僅不允許其適用破產免責規(guī)則,同時還要追究其法律責任。
專家表示,針對公眾對個人破產制度的擔憂和疑慮,要在執(zhí)行過程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完善制度。
(綜合新華社訊、中新社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