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司法公信力是人們對司法活動、司法裁判的信任,對法律的尊重和確信。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司法公信力越高,國家的法治越健全,司法才能有效的運作,司法公正才能得到切實的保障。如果司法這道防線缺乏公信力,社會公正就會受到普遍質疑,社會和諧穩(wěn)定就難以保障。司法公信力的提升,需要司法既要樹立司法權威,又要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能夠很好地實現(xiàn)司法價值,它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所必需具有的法律措施。
【關鍵詞】司法公信力;司法體制;司法監(jiān)督
隨著全面依法治國方略的逐步實施,法治化建設的步伐加快,特別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也成為法學理論界和司法實踐界探討的熱點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蓖瑫r,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在實現(xiàn)人民民主不斷擴大的新要求中“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和尊重,”也明確的體現(xiàn)司法公信力在當今我國司法改革中的重要性。要“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這說明司法公信力問題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zhàn)略層面,是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十八屆四中全會更是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為工作報告的主題,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要求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秉h的十九大報告中,關于法治建設的內容中強調了“全面依法治國的工作布局和重點任務,要求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guī)治黨有機統(tǒng)一,并提出維護憲法權威、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這都說明國家高度重視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問題,它對人權的尊重與保障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價值意義。我國司法的不斷改革,努為讓司法發(fā)揮著社會公平正義,維護杜會穩(wěn)定和諧的作用,更對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具有著深遠意義。
一、司法公信力概述
(一)司法公信力的概念界定
公信力一詞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具有不同的內涵,司法領域中的公信力具有特殊的意義。這里的“公”主要是指與司法活動有關的當事人或者社會大眾,也可以指公權力的行使主體,包括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靶拧敝饕侵杆痉C關要有信仰,要重視與法律,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進行審判從而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傲Α敝饕侵杆痉C關行使司法權具有強制力,社會公眾必須遵守和執(zhí)行,否則就要受到處罰。另外就是信任力和凝聚力,即司法機關在司法實踐中彰顯出來的能夠使社會公眾信服和團結的力量。
所以,公信力就是指在特定的場合下,社會公眾對公權力行使主體的行為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信任力和凝聚力,是社會大眾發(fā)自內心的自愿接受和信服的心理反應。所以,在公信力這個詞語在司法領域中就是以公為基礎,信是本質要求,力是保障。
司法公信力中的公信力是能夠引起社會公眾普遍支持和尊重的力量,是贏得社會公眾信任和信賴之力。
(二)司法公信力的特征
司法公信力主要是司法機關在行使職權的過程中與社會公眾之間形成的一種信任,也是公眾對司法權是否認可和信任的重要評價尺度,不是依賴外界的強制,而是發(fā)自內心的。司法公信力特征的分析必須與司法權的行使緊密聯(lián)系,其自身所擁有的特征有:
1.主體的交互性
傳統(tǒng)的司法觀念是以法院審判權為中心,強調的是司法權力,無論是案件的當事人還是與案件無關的社會公眾都僅僅是旁觀者,他們都不能左右審判權的行使。但是,司法公信力具有一定的交互性,主要是司法機關與社會公眾之間并不是完全靜止的,而是相互評價的。司法機關在行使審判權的時候,案件的當事人以及社會公眾是會對司法機關進行不自覺的評價的,當社會公眾習慣性的運用理性思維對司法行為進行評價那么法律信仰就會慢慢的培養(yǎng)起來,司法公信力就會形成。其中司法機關的審判權行使不再是中心,而更加強調社會公眾的滿意度和參與度。
2.合法性
司法公信力的本質是司法權力的行使,所以其合法性與否是重要的研究基礎。司法權的存在和運行以至于產生公信力必須具有合法性的特征。司法公信力的合法性主要體現(xiàn)在:首先,司法主體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應該具有法定的審判權,能夠運用很高的專業(yè)知識和嚴格的選聘過程來勝任審判工作,不辜負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人員的期望和信賴。其次,司法組織機構設置以及法律適用程序必須合法,這樣才能夠具有刑事審判權的資格并能夠運用法律進行審判,這是對當事人權利保護的必要。只有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內容及程序進行審判,才能為社會提供公正、廉潔的司法產品,也才能更加長久合法的行使司法權,否則就會動搖社會公眾的信任和信心。
3.制度性
司法公信力中信用和信任是來源于道德性倫理,但是,司法公信力由于司法機關的特殊性而具有制度性的特點。非制度性倫理中的信用主要是通過道德的方式來約束人們的行為,這種約束是與法律法規(guī)等正式制度相對應的不成文限制。司法公信力與司法權的密切關系使其不同于非人內心的倫理道德中的信用的功能,在司法領域或者有權力存在的領域必須有制度來進行約束,從而減少決策成本和信息成本。在司法領域,面對著不確定的信息,制度起著增進秩序的作用,具有加強的系統(tǒng)性,讓人們可以對其行為進行預見,更加有利于信任的形成。
(三)司法公信力的構成
司法公信力是由幾種要素組合而成的一個開放的價值系統(tǒng),沒有各種因素的支撐就沒有司法公信力,就無法將司法公信力研究透徹,對于司法公信力的解決途徑更無從下手。司法公信力的構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司法權威
權威是與權力緊密結合的,權力本質上通過其強制性的手段或者暴力工具強制社會公眾信服,但是,權威應該是發(fā)自受眾人群內心的認同而不是屈服于暴力的服從。在司法領域中權威與司法相結合就組成了司法權威,司法本身就具有強制性和威嚴性,這是司法依靠國家權力賦予其的特質。但是,司法權威不是強調的強制性,而是民眾對司法的服從和信任的狀態(tài),是一種主觀的內心感受?,F(xiàn)代法治國家都非常重視司法權威,但是,并不是通過國家強制力來實現(xiàn)的,而是通過法院正確的行使審判權進行公正的審判,加強民眾的參與和感知之后讓公眾自愿的服從和認同。權威靠壓制是長遠不了的,必須要公眾發(fā)自內心的認同,這種認同需要不斷的進行溝通和了解。權威是司法應該具有的本源性的屬性,如果出現(xiàn)司法有權無威或者有權無信的現(xiàn)象,那么司法公信力就無從談起。
2.司法公正
所謂“公正”即公平與正義。這兩個名字既是亙古不變的話題,也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精神目標,更是法律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公正與司法密不可分,與生俱來,只要有司法體現(xiàn)的地方,公正就是其重要的價值追求。正像羅馬法學家凱爾斯所說的那樣“法律是公正的藝術”。公正是民眾對于司法所寄予的期望,希望司法能夠做到公平正義的處理所有案件并作出公正的判決。缺乏公正的司法就會喪失民眾的支持,也會使司法最終失去生命力。公正有很多的實現(xiàn)方式,而且是隨著人類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從最開始的血親復仇、同態(tài)復仇等私力救濟方式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公力救濟,從最開始的不相信法律到現(xiàn)在認同法律能夠最大程度的做到公正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法律自身也不斷的進行著完善,以期望達到更加公正,公眾的判斷標準和對法律的期望也在逐漸提高,最終都是在圍繞公正這一目標。因此司法公正既是法律精神的內在要求,又是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構成要素。
3.司法獨立
司法公信力獲取的前提是法院及法官能夠獨立自主的運用法律,這就要求司法必須獨立,這樣才能讓專業(yè)的法律適用機構和專業(yè)的適用法律的人能夠處于超然的位置公平的適用法律,最終贏得社會的認可和擁護。司法獨立就是司法公信力的前置性構成要素,也是現(xiàn)代司法的應有之義和建設法治國家的必然要求。
二、我國當前司法公信力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審視
(一)當前我國司法公信力存在的問題
1.審判質量公信力不高
十八大以來,已經有 23 起重大的冤假錯案得到平反昭雪,這些案件大部分是因為證據(jù)不足,繼而根據(jù)“疑罪從無”的原則,嫌疑人重新獲得了自由,案件得以糾正。由此可見,我國司法審判的質量公信力有待提高。司法是否公正是評判司法公信力的標準之一,司法不公主要有以下幾個表現(xiàn):一是證據(jù)不充分,認定事實不清楚??偨Y各類冤假錯案,案件中主要事實或其他相關的事實之間未能形成足夠能推出的結果,但是草率的下定結論?;蛘呦热霝橹?,對當事人的證據(jù)或證詞預斷,不予理睬造成裁判失誤;二是對新出現(xiàn)的疑難案件,難以定性,判斷不準,適用法律不正確,導致裁判出現(xiàn)偏差;三是程序違法,沒有嚴格按照審判程序法規(guī)定要求來做;四是處理結果不當,尤其是涉及自由裁量權上,隨意裁判;五是裁判文書出差錯。
2.審判程序公信力不高
司法審判如果能夠增加透明度和公開性,就能極大的增進社會公眾對審判活動的了解,增加對法官職業(yè)的認同度,從主觀上讓公眾認同法官和法院的審判活動。當前,我國司法審判程序公開仍然有不足之處,如躲貓貓事件、黃靜案件,社會公眾對于案件訴訟程序的透明度、公開方式、參與方式不明而產生社會爭議。在審判過程中,真正的需要公開的事項沒有公開,只是流于形式。
3.判決執(zhí)行公信力不高
司法的權威是通過法律裁決結果的執(zhí)行情況來具體體現(xiàn)?!皥?zhí)行難”成了困擾人民法院的一個難關,也成了社會關注的棘手問題。執(zhí)行難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被執(zhí)行人抗拒執(zhí)行,不愿意配合或者不積極配合人民法院的案件執(zhí)行工作,有意躲避,甚至轉移、藏匿資產;二是村一級別債務巨大,而又沒有相應的財力能夠償還;三是關于個人人身損害賠償案件,如交通肇事案造成個人人身傷害,面對傷害后果比較嚴重,數(shù)額比較大的資金賠償,肇事車主沒有意愿也沒有經濟能力來進行賠償;四是人民法院自身對于執(zhí)行問題沒有多余的人力財力物力。
(二)當前我國司法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1.法官職業(yè)化建設力度不大
司法公信力的提高離不開高素質的法律從業(yè)者,法律從業(yè)者主要有法官、檢察官、和從事法律相關工作的人(法學家、法學教授、律師及其他人員)。司法公信力的構建離不開法律從業(yè)者,他們是司法公信力的具體人格承擔者,其中法官當然是最重要的。在我國,成為法官的必要條件是通過資格考試即同時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和本科及以上畢業(yè)生,并且在公務員考試中考中的人才有一定機會成為法官。但是這種資格考試是一種應試的考試,沒有對其職業(yè)其他要求進行考核,通過了考試不一定代表能成為一個好法官。其次在《法官法》中對法官的職業(yè)準入有 1—3 年的工作經驗。但是這種要求距離社會公眾心理期望的工作年限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缺乏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一定的司法實踐尤其是審判工作經驗是當前我國法官職業(yè)化進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難。最后,法官流通不暢,由于采用了行政化的職位晉升方式,依靠法院的行政級別來決定法官以法院級別來判定法官職業(yè)能力,造成法院行政工作和審判工作相混淆,同時人才流通渠道不暢,基層法院人才流失嚴重,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工資待遇普遍不高?,F(xiàn)實中以行政化的方式來管理法官具有相當局限性。
2.司法審判不規(guī)范
司法審判不規(guī)范主要包括審判公開不規(guī)范,審判程序不規(guī)范,審判配套制度不完善。審判公開目的是讓公眾能最大限度的在法律允許范圍內了解和監(jiān)督司法。但是目前司法審判公開還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審判公開范圍不確定,審判公開包括立案公開、庭審公開。文書公開,聽證公開、執(zhí)行公開。但是在審判過程中,真正需要公開的事項沒有公開,審判公開只是流于形式。二是審判過程不夠公開,一方面是基層法院物質條件不允許或者公眾沒有獲取旁聽信息的渠道,限制了旁聽制度的實施。另一方面是個別法院自己排斥旁聽制度,怕出事,怕監(jiān)督。三是審判人員身份不公開,并沒有確實履行了回避制度。四是裁判文書不公開,裁判文書是案件最終的的書面載體,包括了審判過程、依據(jù)、理由和結論。應當向當事人及社會公眾公開,但是我國沒有文書公開的統(tǒng)一的規(guī)范。司法工作人員不按照程序法活動進而違反程序法的現(xiàn)象日益增多。違法反而程序法沒有受到法律的嚴懲。由于當下我國的訴訟法缺乏對于違反程序法進行懲戒的有效措施。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社會巨大變革,人民群眾訴求日益增多,司法程序改革就日益迫切,但是在審判過程中其他配套制度還沒有完善。
3.監(jiān)督不到位
我國在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方面進行了不少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司法活動的監(jiān)督方面仍然存在漏洞,觀念上的不重視、不正視,回避監(jiān)督也是我國監(jiān)督司法存在問題。具體表現(xiàn)有:人大監(jiān)督的力量薄弱。雖然憲法和法律都賦予人大監(jiān)督司法的權力,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操作步驟和方法,也沒有規(guī)定專業(yè)的監(jiān)督機構。其次輿論監(jiān)督對社會公眾進行錯誤引導。一旦社會關注的案件沒有被正確、如實的報道,就會引起公眾對司法機關的質疑,進而對案件的具體審判進行干預,錯誤的輿論導向往往會造成司法審判被輿論綁架,影響司法的獨立性,給正常的司法活動造成干擾,進而對訴訟參與人的正當合法權益造成傷害。公眾監(jiān)督司法意識薄弱。雖然社會公眾的權利意識和法律知識在不斷提高,但監(jiān)督意識淡薄,對于各個司法公布各種監(jiān)督渠道,參與的較少,對監(jiān)督司法不積極、不主動。不受監(jiān)督的司法難免會發(fā)生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等現(xiàn)象,在監(jiān)督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主體責任不明確,難免一部分意志不堅定的法官思想會動搖,腐敗滋生。
因此,必須讓司法權在陽光下運行,接受社會公眾和輿論媒體的監(jiān)督,接受體制內監(jiān)督,加大監(jiān)督司法力度志在必行,迫在眉睫。;
三、構建我國司法公信力的路徑研究
(一)完善法官制度,切實提高法官整體素質
提升司法公信力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強大的司法從業(yè)能力、優(yōu)良的作風、清正廉潔自律的法官隊伍。尤其要注重對法官職業(yè)認同感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其公正之心,愛民之意,培養(yǎng)職業(yè)操守,力求服務人民,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嚴格要求自己,對法官的職業(yè)意識要不斷地強化。首先,在法官的選任上,要求其要有較高的品德操守、政治素養(yǎng)、文化修養(yǎng)、業(yè)務能力和相當豐富的社會實踐。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尤其是法學教育的飛速進步,應該逐步提高法官的學歷資格和繼續(xù)教育深造,養(yǎng)成終生學習的習慣,尤其是在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和偏遠落后的地方,也要配備足夠的司法資源,還應該重視基層法院的建設與完善,也要為其配備高素質的法律從業(yè)者,因為大部分的案件與訴訟活動都由基層法院受理和裁決。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更應該加大法官 的繼續(xù)教育與培訓,促使其業(yè)務水平、政治素質更上一層樓。其次,在選擇和任免法官的程序上,嚴格把關,規(guī)范選任程序。在省級法院設立檢察官和法官遴選委員會,以專業(yè)的眼光任免法官和檢察官。
(二)健全司法體制,推進司法審判公開;
司法公開可以揭開司法的神秘面紗,讓人民群眾了解司法,進而認同司法、信任司法。司法公開應該從以下兩方面來進行即當事人和社會公眾。司法公開主要依靠司法機關尤其是法院自身的力量進行公開。從程序上看,法院公開的主要內容有:立案公開、審判公開、執(zhí)行公開。其次,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電子渠道發(fā)展迅速,法院也應該適應這種社會的進步,不斷更新公開方式,比如:微信公眾平臺、微博公眾平臺、門戶網(wǎng)站等方式進行公開信息,為公眾提供司法信息,為人民群眾提供方便。同時在更新公開方式上,也要注意實時更新,讓人們第一時間了解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時還應該在司法文書上進行公開,案件審理結果的公開應該以正當?shù)姆绞竭M行公開,這樣能對以后司法工作進行借鑒、指引、教育的作用。案件審判進程也最大可能進行公開,方便了公眾,同時還能使公眾進行有效的司法監(jiān)督。同時還能采取新型的傳播方式如網(wǎng)絡直播。在執(zhí)行方面,應該建立誠信檔案,對拒不執(zhí)行司法判決的當事人進行信息公開,讓知情人進行監(jiān)督、舉報,并給予舉報人一定物資獎勵,這樣就能找到當事人的具體位置,防止其賴賬,也能確保司法判決得到準確落實。除了這個以外,法院應該對自己聯(lián)系方式和司法程序應予以公開。要使司法在陽光下運行,群眾方便對法官監(jiān)督。立案工作需要進一步提高透明度和公開度。保障當事人對立案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jiān)督權。立案公開需要堅持完善立案等記制。立案登記制度 2015年5月一日實施以來,到2015年12月全國法院總共登記立案994萬4千件,同比增長了29.54%,當場立案率達到了95%。這反映了立案公開制度的實際作用明顯。審判公開是人民司法工作的一項重要原則。各級人民法院實行審判公開原則,便于人民群眾監(jiān)督審判工作也利于提高審判人員的工作責任感,改進審判作風,利于核實證據(jù),查清案情;也利于向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建立庭審公告和旁聽席位信息的公示與預約制度。對于依法應當公開審理,且受社會關注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已有條件范圍內,優(yōu)先安排與申請旁聽者數(shù)量相適應的法庭開庭。有條件的審判法庭應當設立媒體旁聽席,優(yōu)先滿足新聞媒體的旁聽需要。執(zhí)行公開,是指人民法院將案件執(zhí)行過程和執(zhí)行程序予以公開。法院應依法公開案件執(zhí)行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有關信息,但涉及國家秘密、商業(yè)秘密等法律禁止公開的信息除外。公開內容:執(zhí)行案件的立案標準和啟動程序;法院對當事人的強制執(zhí)行申請立案受理的;法院對當事人的強制執(zhí)行申請不予立案的;執(zhí)行費用情況;重大執(zhí)行事項的審查。;
(三)完善司法監(jiān)督制度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利用好就能夠造福百姓,如果脫離了正常的法律程序則必然傷害百姓的利益。要切實強化對司法權的監(jiān)督,就必須將司法權關進制度的籠子里面,加強權力的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
1.完善人大監(jiān)督司法
權力如果不受到監(jiān)督和制約,那權力必然濫用,必然導致腐敗滋生。人民代表是我國的權力機關,人民法院由相應的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其負責,接受讓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但是人民代表大會是由社會各界具有代表性的人組成的,所以人大對其的監(jiān)督并不是專業(yè)的直接的監(jiān)督,而是在不影響司法獨立的情況下,對人民法院進行的事后監(jiān)督、間接監(jiān)督、整體的監(jiān)督不是對具體案件的監(jiān)督。完善人大監(jiān)督制度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制定相關配套的監(jiān)督制度,嚴格規(guī)定監(jiān)督的方式、程序和機構設置等,但是要避免對審判干擾,防止司法公正被破壞;人大對法院的監(jiān)督,是整體的監(jiān)督,不針對個別案件,不能影響法官對案件的判決的獨立性;對法官任職的監(jiān)督,完善法官任免前和罷免后的機制;對人民代表大會報告制度,可以增加報告通不過的處罰辦法;人民代表大會提高自身的監(jiān)督質量,對自身能力素質進行提高。人民代表大會的監(jiān)督是集體監(jiān)督,是事后監(jiān)督,不針對具體的個案,也不參與案件的審判工作。人大的監(jiān)督是人民監(jiān)督的體現(xiàn)。
2.規(guī)范媒體監(jiān)督司法;
監(jiān)督司法離不開媒體監(jiān)督,司法公開也是媒體監(jiān)督的重要作用。但是,媒體的監(jiān)督還有改進的空間。首先,從法院的角度來講,應該端正心態(tài),摒棄偏見,懷揣讓司法更公正、透明的想法來監(jiān)督司法。改變舊有想法,積極配合媒體的監(jiān)督,主動講社會關注度高、具有教育示范意義的案件予以公開。公開要合乎法律程序,對于要公開的實際內容包括判決文書和結果要給予一定的專業(yè)解釋。解釋的時候要用最通俗的語言和民眾能接受的表達方法,最大限度地使民眾能看懂、讀懂。對于群眾不能接受的、不能理解的、專業(yè)性較強的法律知識,應該給予宣傳講解。媒體要達到群眾和法院之間溝通的橋梁,這樣法院也應該暢通溝通渠道,要和媒體積極交流,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及時、有效的更新案件信息。在媒體的角度上來講,媒體應該有自己職業(yè)操守。做到如實報道,還原事實真相,不添油不加醋,不胡亂報道,不能為了吸引群眾眼球,對報道的新聞進行加工。要把握好合適的限度,堅持新聞自由的原則上,如實報道新聞,尤其是社會關注度較高的新聞案件,不能誤導公眾和煽動公眾的不良情緒,更不能對法官審判給予壓力,影響案件審判的獨立性。防止輿論綁架司法,要積極宣傳和解釋法律,平衡二者間關系,做好公眾和法院見溝通的橋梁。
媒體監(jiān)督也要在法律規(guī)定范圍內進行,對于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等案件不納入媒體報道的范圍。媒體監(jiān)督要起到懲惡揚善的目的,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構建社會主義法治中國而努力。
3.保障公眾監(jiān)督司法
司法作為一種社會公共資源,不僅要有當事人、其他訴訟參加人的參與,還需要社會公眾的參與。而人民陪審員制度就以一種新的方式,增強了司法的公開和透明,讓公眾也能參與到司法審判中來,這樣既加強了司法的公開的力度和廣度,同時也能夠為司法或得公眾支持和認可提供了有利根據(jù),針對當下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具體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方面來改進。首先,對陪審員的資格審查要拓寬。讓更多公眾參與到司法審判中來,加入到陪審員隊伍來,只要有意愿,符合法律規(guī)定條件的人都有資格成為陪審員,對學歷、性別、職業(yè)都不應該加以限制。其次,對于陪審員范圍,應該加強陪審員的自由流動,針對陪審員比較固定的現(xiàn)象,縮短陪審員的任期,并擴大陪審員的選擇范圍和方式。最后,要給予陪審員較高的待遇水平,保障陪審員的權利。陪審員的具體權利,要規(guī)定清楚分明,對于陪審員合理的權利應該予以支持,如調閱案卷,查閱案情,參加庭審等權利要支持,還有對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陪審員權利遭受損害的情況下,要有救濟的手段,讓陪審員真正起到監(jiān)督司法的作用。
當代中國發(fā)展既面臨大有作為的重大戰(zhàn)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諸多矛盾相互疊加的嚴峻挑戰(zhàn)。反映在司法領域,就是司法公信力不高的問題。雖然我國司法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進步,但是我們也看到我國公眾普遍信任司法的局面還沒有形成,實行全面依法治國依然任重道遠。司法公信力的提升是一個即復雜又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它事關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社會公眾具體權利和經濟利益,不是光司法領域的事情。司法公信力的提高應該循序漸進的,它需要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互動有機結合,需要全民參與、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建設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符合我國發(fā)展的公信力體制和機制,為全面依法治國,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中國提供司法保障。
作者簡介:李娟(1982- ),女,漢族,河南澠池人,本科,中共漯河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