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伍龍寺山門。
深山中的一座孤山,巍巍如燭,依山豎建其上的古寺,山、寺一體,臺臺生姿,雄奇峻絕,從明至今,閱盡人間春色,風(fēng)華不改。論其建筑藝術(shù),文物和建筑專家都嘆為明珠,譽之為絕品,登之,觀之,游之經(jīng)久難忘。這就是黔西滇黔古道上天龍鎮(zhèn)境內(nèi)的伍龍寺。作為一個游客,無法精準(zhǔn)地描述它的形貌,這不能不說是種遺憾。
2又一座山臺上的石門。
天臺山在天龍屯堡旅游區(qū)內(nèi),距天龍鎮(zhèn)僅1.5公里,驅(qū)車眨眼就到,步行也不算遠,20分鐘左右的腳程。
在那棵據(jù)說是伍龍寺開山祖師白云大師親手所植的古銀杏樹旁,我仰望著絕壁上的寺墻,久久不肯離去。游人都在圍著銀杏樹奔忙,選角度照相,留影,因為它太粗壯,太高拔,太招搖。這是幾百年的老銀杏樹了,全身披著金葉,爍爍放光,在陰霾的天氣里,它就似太陽。一棵挑戰(zhàn)著歲月,挑戰(zhàn)著風(fēng)雨,證明著生命頑強、生命奇跡的滄桑老柯,一年中最顯風(fēng)華的時日就是晚秋,就是冬季,融糅在綠的平淡里多少個日日夜夜,干嗎不痛快淋漓地燦爛一回!葉子該黃就黃,黃它個通身上下,徹頭徹尾。
3山門上的石雕。
4天中之天。
我是在北京見的古老銀杏樹太多了的緣故,還是事先已知天臺山的巍峨?天臺山側(cè)的老銀杏樹的風(fēng)采并未細細觀賞,隨眾圍著銀杏樹轉(zhuǎn)了一圈,便急切地逡巡起那近在咫尺的天臺山。此處的天臺山,不是一座連綿不絕的大山,它是大山圍峙中的一座孤山,一山獨聳成峰,像青灰色的蠟燭。那如燭的孤峰陡直地向上拔起,雄霸地占據(jù)著天空。從銀杏樹方向看過去,崖壁一線垂直,在崖壁頂上有寺宇高聳,但寺墻寺頂只能看到一點點,它與崖壁同色,雜樹密荊給那堅質(zhì)的灰白補些斑駁柔韌的淺黃老綠。寺院墻體是個謎,有的只是崖頂上的一小截兒,有的崖壁就是寺墻,有一段兒墻是在峰崖下腰巖縫中疊壘的頁巖石片墻,石片層層托舉著。頁巖石片墻最下面的只有一塊,越往上鋪疊,面積越大,直鋪到巖頂,與巖頂寺墻連為一體,獨掌舉塔的雜技演員似的,驚險出仰觀者的戰(zhàn)栗來。我想更多地看到峰巖上的寺廟,更清晰地用目光掠獲危壁上的雄絕,擇路上爬,爬到峰腳,無奈樹們草們藤們追星粉絲般地簇圍在千仞石壁上,糾纏得欲仙欲死,90度的折角又是膨脹“壁星”表現(xiàn)欲的最佳角度,寺廟就只那么一點點,怎么看都一點點,倒是石壁縫中的石片離得近了,看到斷裂欲墜的石片放大了承托的兇險,仿佛能聽到它們嘎嘎的斷裂聲?;寐?,還是真實?有了這道崖腰上的墻,峰崖頂上的寺廟成四合院,沒有這面墻,寺廟只是三合院。四合院一面墻的最底層就只是一塊石片,若不是親眼目睹,打死也不敢相信。
托舉著伍龍寺的天臺山,總不能讓我認為是山,我只認為是一座峰。它的那種孤絕高拔陡峭的氣勢,寺在層層崖臺上、峰與寺渾然一體的形貌我沒有見過。是它的這種形貌讓我聯(lián)想到石蠟燭,聯(lián)想到巍然拔天聳地的石蠟燭。
伍龍寺有三門三臺,登寺山道在三臺一側(cè)圍孤峰向上纏繞盤旋。
1門匾。
2殿是由層層石片托舉著的。
3石壁如崖。
6在中月臺望寺。
從銀杏樹下向上登著一級級石階,過牌坊式山門。山門凸字形,中高側(cè)低,上額“天臺山”門額橫匾刻“天中之天”四字,兩側(cè)是浮雕陽刻的八仙過海圖案。石塊壘的山門墻和門洞,由于潮濕,石墻上生出青苔,改變了石門的顏色,且見斑駁。這道石門很有氣勢,誘人遐想。入門,見小廟,右拐。上天臺山第一臺小月臺,迎目的是拱券形的第一道廟門,廟門也是石的,橫“印宗禪林”匾,匾上圖案還是八仙過海,雕刻精細,是民國作品。這天上之天有點讓人搞不清此廟究竟屬于道家還是佛家。過廟門再上二十余臺階,再轉(zhuǎn),到中月臺。在中月臺望寺,寺就是古堡,弧圓形與豎長方體的石墻組合成的外立面,堅實巍拔,分布著小小的洞窗。寺頂部錯落著,呈牙狀凸凹線,整體形貌,與其說是宗教場所不如說是軍事防御性建筑。這是寺墻展現(xiàn)得比較充足的地方,空間算是開闊的了。在中月臺下望,墻與崖一線深垂的險絕便歷歷在目了。多有小憇觀景之臺的石護欄,如果沒有石護欄,沒有恐高癥的也會陡生出恐高癥。不看下面,轉(zhuǎn)身上望,又一石拱門,進去,就是寺廟的主體建筑區(qū)。左側(cè)是陰暗的碾房,右側(cè)是巖石和靠懸崖墻體的登道,墻體上有集采光、瞭望、射擊為一體的窗戶。登上登道,臨到盡頭,見一方寺院豁然開朗。小院不大,迎面是正殿,兩側(cè)是配殿,從石階上說,右手的配殿只有一兩米大小,外面方正直平,里面墻是弧狀的。這小配殿幾乎沒有進深,外窗給人的是錯覺,以為這是處比較大的殿。里面弧墻就是崖壁腰上疊石托起的那道墻。從右配殿旁出去,又有向上石階,通到大月臺。大月臺上有趣得很,一面是下方寺院龍鳳脊幾乎與身腰相平的殿頂,一面是建在正殿上方的玉皇閣的閣頂,月臺兩面凌空,憑欄可遙望崇山峻嶺。
4石獅。
5寺中飛檐。
懂不懂建筑,都會為伍龍寺空間布局上的精思巧構(gòu)叫絕。天然大燭臺上能利用的空間一點沒浪費,全利用了,還有拓展。利用得也大膽,灑脫,是大手筆的空間分割,以險營構(gòu)出崇、偉、奇、雄的效果。外觀看是凌空飛宇,崖墻危銜,壁壘森嚴(yán),鳥驚獸怕的一座古城堡;內(nèi)走,卻是高低有致,交疊有序,張馳有度,直曲相濟,大小相間,舒緊相宜的建筑群。在寺墻里面,你已感覺不到兇險,它已化險為夷,最多只是爬爬高階而已。尤其是站在主殿院內(nèi),就是肅穆幽靜的小四合院,梵音悠悠,香煙裊裊,而且小中見大,平中見奇,殿后有殿,閣上有閣。迎倒座房的正殿后一個狹長夾院,夾院有長方水池,石板護欄,水池與登閣臺階,與木柱小門,與后殿閣廊檐的空間組成的畫面緊湊中見舒朗,體現(xiàn)出意趣盎然的建筑結(jié)構(gòu)藝術(shù)。夾院的另一建筑是幢大閣樓,幾層空間都很舒展,走進閣內(nèi),甚至有開闊豁朗的感覺?;匚端哌^的,就是一曲優(yōu)美的凝固的建筑旋律,且節(jié)奏鮮明。還有,它是依峰就勢的建筑群,造就了多角度多層面欣賞建筑美的條件。站在殿院里,看殿脊上的龍吻鳳吻,是仰望;站在大月臺上則是平視;在院里抬頭仰望,巍巍的造型奇特的玉皇閣,層層立柱,重重回廊,居高傲偉,別樣雕刻別樣組合的垂花柱與窗,透著古樸的華美。精美絕倫的重檐閣頂,在大月臺上才看得周全,它近得觸手可及,所有細節(jié)毫發(fā)畢現(xiàn),而且殿與殿之間上下左右的木構(gòu)件如何咬合,如何交疊,在大月臺上也一覽無余。大月臺上看建筑,就像一部立體的精美的建筑美學(xué)著作,打開讓你閱讀。
伍龍寺始建于明萬歷十八年(1590年),經(jīng)清康熙、嘉慶、道光等不斷增修,才有了現(xiàn)在見到的這個規(guī)模。建筑大師張開濟、單士元贊譽它是“藏在深山的明珠”“中國古代山地石頭建筑的一組絕唱”。
1龍鳳殿脊的風(fēng)采。
2垂花柱的別樣組合。
3門道。?
伍龍寺是石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在軍事上的功能顯而易見。二道山門內(nèi),有一個石臼,可以舂米,也可以舂火藥。各臺觀自然之景,各得其所,且不到最高的臺上,不知大山之深之復(fù)雜。天龍鎮(zhèn)聚落在崇山峻嶺之中,一條大道,逶迤在山嶺間,那就是可通到云南的古驛道,它是那么幽遠,疲憊地穿越了漢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蛇一樣倒臥著喘息。
古道不是明代才開發(fā)出來,才有了活力。我在大月臺上,望古道好一會兒,思緒如長了翅膀,在古遠的時空中翩然飛翔。
登山觀寺很緊張,下山時輕松了一下。我們在景區(qū)門口買了據(jù)說已有3000年歷史的當(dāng)?shù)靥禺a(chǎn)屯堡黃酥。今年50歲出售屯堡黃酥的朱保順家,五代都做黃酥。上山時,我們嘗過黃酥,好吃之極,它的主料是黃豆,另有各占百分之十的花生和芝麻。做黃豆酥,全是手工,很費時,前后要16個小時。它不放糖,用糯米、麥芽蒸飯,用濾干后的開水拌和炒過的黃豆面,卻有高于糖6倍的甜度。緊封在塑料袋中裝在小盒里,攜帶輕便,還不會壞。天龍屯堡的小吃很誘人哦!
地理位置: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天龍鎮(zhèn)
交通:在貴陽客車站或體育館汽車站乘到安順的大巴,在天龍高速出口下車,步行3000米到天龍古鎮(zhèn),也可從安順乘到平壩的中巴,在天龍下。
4喜迎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