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玉川 劉本同 薛錦松 王麗玲 楊 柳 方 茹 賀 亮 王衍彬
(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1,杭州 310023) (溫州瑞雪農(nóng)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2,溫州 325500)
山茶油,又名油茶籽油,是山茶科(Camellia)植物油茶(CamelliaoleiferaAbel)種子經(jīng)加工制得的食用油脂。油茶廣泛分布于中國的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西等省,山茶油一直是我國南方的高端木本食用油,除其抗氧化、護肝、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發(fā)生率[1,2,3]等營養(yǎng)保健作用外,也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本草綱目拾遺》記載:茶油,甘,涼。具有清熱化濕,潤腸清胃,殺蟲解毒的功效[4]。一直以來,山茶油作為我國重要的高端木本食用油,在長江以南地區(qū)深受熱崇,特別是壓榨毛油,在許多山茶油的傳統(tǒng)產(chǎn)區(qū)都將其作為“月子油”,用來保障產(chǎn)婦與嬰兒的營養(yǎng),以及促進產(chǎn)婦的身體恢復。
山茶油的制取方法一般分為傳統(tǒng)溶劑浸出法[5]、壓榨法[6]、亞臨界萃取法[7]、超臨界萃取法[8]和水酶法[9]等。亞臨界萃取法、超臨界萃取法和水酶法,由于設備昂貴、技術不成熟等原因尚少用于工業(yè)生產(chǎn)。熱榨法、冷榨法、傳統(tǒng)溶劑浸出法是目前油茶籽油生產(chǎn)中最常用的提取方法,但由于傳統(tǒng)溶劑浸出法對環(huán)境的不友好,逐漸被淘汰[10],現(xiàn)主要用于壓榨油茶籽餅中殘油的二次萃取。雖然壓榨法對于油的提取率要低于溶劑提取,但是由于其對油品的損害相對最小[11],因此越來越成為當今食用油制取的主要方式。基于此本實驗擬選取工業(yè)上常用的冷榨法和熱榨法對山茶油的品質差異進行研究。
熱榨法制取山茶油,需要經(jīng)過蒸或炒的預處理工序,原料溫度達100 ℃以上,部分炒制工序溫度達250 ℃以上,部分螺桿壓榨的榨膛溫度也會達200 ℃以上,高溫會增加茶油中營養(yǎng)元素的氧化,并導致多環(huán)芳烴等危害物含量增加[12]。冷榨法制取山茶油,不經(jīng)過蒸或炒的預處理,整個壓榨過程,油溫不超過60 ℃,營養(yǎng)元素不會因高溫致氧化損失,但冷榨工藝加工時間較長,生產(chǎn)效率和出油率要低于熱榨工藝[13];已有研究表明,山茶油的制取方法不同,產(chǎn)量和質量會存在差異[10],如油的理化指標,包括酸價、過氧化值、磷脂、色澤和氣味等,油的營養(yǎng)元素、維生素E、角鯊烯、脂肪酸等,因此為了詳細全面地闡明冷榨法和熱榨法制得的山茶油品差異,本研究詳細評價和分析了兩種山茶油的脂肪酸組成、風味物質組成、營養(yǎng)物質組成與含量和危害物的含量,以期為山茶油的工業(yè)生產(chǎn)和工藝改進提供參考。
1.1.1 原料
油茶籽,采自浙江省青田縣。
1.1.2 儀器設備和材料
YB-260液壓榨機;6YL-180螺桿壓榨機;7890A-5975C GC-MS聯(lián)用儀;TDS3熱脫附儀;訂制索氏提取儀;Hei-G3旋轉蒸發(fā)儀。
氫氧化鉀、甲醇、硫酸氫鈉、無水硫酸鈉、三氯甲烷、乙酸、碘化鉀、淀粉、硫代硫酸鈉、丙酮:分析純、正己烷、異辛烷:色譜純。
1.2.1 樣品準備方法
將新鮮樣品,于烘箱中40 ℃烘至半干,脫蒲,再于烘箱中烘至含水率(6±2)%,裝于PE袋中真空密封,冷藏備用。使用前脫殼、粉碎。
1.2.2 冷榨方法
將脫殼、粉碎至80 目的油茶籽粉,用200 目棉布包好,加入YB-260液壓壓榨機中,常溫加壓壓榨,保持壓力60 MPa,15 min,收集壓榨出的山茶油,離心除雜。
1.2.3 熱榨方法
將脫殼、粉碎至80目的油茶籽粉加入油料預炒鍋中,150 ℃預炒加熱20 min,再加入6YL-180螺桿壓榨機壓榨,收集壓榨出的山茶油,離心除雜。
1.3.1 樣品甲酯化方法
采用改進GB/T 17376—2008甲酯化方法:精確稱取60 mg樣品至具塞試管中,取4 mL異辛烷溶解試樣,加入200 μL氫氧化鉀甲醇(2 mol/L)溶液,劇烈振搖30 s,于80 ℃金屬浴中加熱5 min,靜置至澄清。再加入1 g硫酸氫鈉,振搖,中和氫氧化鉀,沉淀后,取上層溶液,0.22 μm膜過濾,進行GC-MS分析。
1.3.2 脂肪酸甲酯組成GC/MS分析
氣相色譜條件: DB-WAX(30 m×0.25 mm,0.25 μm)色譜柱,進樣口溫度250 ℃,進樣量1 μL,載氣為高純He氣,流速為1 mL/min,分流比15∶1。程序升溫:初始溫度50 ℃,保質2 min,以5 ℃/min升至150 ℃,保持1 min,再以8 ℃/min升溫至260 ℃,保持2 min。
質譜條件:接口溫度280 ℃,進樣口溫度250 ℃,離子源溫度230 ℃,MS四極桿溫度為150 ℃,載氣(He)流量1 mL/min,分流比50∶1,掃描質量范圍33.00~550.00 amu,溶劑延遲時間3 min。定性方法采用NIST 08質譜庫檢索比較鑒定,采用峰面積歸一法進行定量。
1.3.3 角鯊烯分析方法
準確稱取2.00 g山茶油樣品,于250 mL燒瓶中加入1.0 mol/L氫氧化鉀乙醇溶液50 mL,沸水浴回流皂化2 h,加入50 mL水混合冷卻,用50 mL正己烷提取3次,合并萃取液,用90%的乙醇25 mL洗至中性,于旋轉蒸發(fā)儀中真空濃縮,殘留物于105 ℃烘箱中烘至恒重,計算不皂化物含量,然后用10 mL正己烷溶解,過0.22 μm有機濾膜,待測。
氣相條件:DB-5MS毛細管色譜柱(30 m×0.25 mm,0.25 μm),進樣量1 μL,分流比10∶1,溶劑延遲5 min,質量掃描范圍33.00~550.00 amu,進樣口溫度300 ℃。
質譜條件:接口溫度280 ℃,離子源溫度230 ℃,四極桿溫度150 ℃;升溫程序:初始溫度50 ℃,保持1 min,以8 ℃/min升至150 ℃,保持1 min,以5 ℃/min升至300 ℃,保持10 min。
定量分析:用色譜純正己烷溶解角鯊烯標準品,配置成0.1、0.2、0.4 mg/mL和0.8 mg/mL 4個梯度,分析方法同不皂化物分析,計算不皂化物中角鯊烯的準確含量。
根據(jù)角鯊烯濃度與響應面積間的關系,獲得標準曲線:
y=2.17×109x+5.15×109,R2=0.987 8。
1.3.4 維生素E分析方法
參考GB/T 5009.82—2003方法。
1.3.5 揮發(fā)性成分分析
吸附方法:將100 mL茶油樣品倒入250 mL孟式氣體洗瓶中,樣品表面超過玻璃管底部小孔,進氣端接氮氣,壓力0.1 MPa,出氣端接吸附管,50 ℃溫度下吸附15 min,兩端密封,待測。
TDU條件:初始溫度20 ℃,初始化時間1 min,升溫速度60 ℃/min,結束溫度300 ℃,傳輸管溫度300 ℃。
CIS條件:初始溫度~150 ℃,平衡時間1 min,升溫速率10 ℃/s,結束溫度200 ℃。
GC條件:DB-5MS色譜柱(30 m×0.25 mm×0.25 μm),初始溫度40 ℃,保持5 min,以5 ℃/min升溫速度升至180 ℃,保持2 min,再以10 ℃/min的升溫速度升至280 ℃,保持2 min。
MS條件:接口溫度280 ℃,進樣口溫度230 ℃,離子源溫度230 ℃,四極桿溫度150 ℃,載氣(氦氣)流量1 mL/min,分流比50∶1,無溶劑延遲。定性方法采用NIST 08質譜數(shù)據(jù)庫檢測鑒定,采用峰面積歸一法定量比較。
1.3.6 不皂化物萃取與分析方法
準確稱量2.000 0 g山茶油,采用“GB/T 5535.2—2008第二部分:己烷提取法”萃取、計算不皂化物。稱取所獲得干燥山茶油不皂化物0.100 0 g,用色譜純正己烷溶解,過0.22 μm尼龍濾膜,氣相色譜-質譜分析,分析方法參考文獻[14]1.2.4方法。
1.3.7 苯并(α)芘含量分析方法
參考GB/T 22509—2008方法。
1.3.8 塑化劑測定
參照GB 5009.271—2016 第二法。
1.3.9 酸價測定
參照GB/T 5530—2005方法。
1.3.10 含水率測定
參照GB/T 5528—2008。
1.3.11 磷脂含量測定
參照GB/T 5537—2008方法二-丙酮稱重法。
1.3.12 過氧化值測定
參照GB/T 5538—2005。
表1 冷榨與熱榨山茶油常規(guī)指標對比
冷榨山茶油色澤淡黃、清澈,具有茶油的清香氣味,熱榨山茶油色澤深黃、混濁,具有強烈的茶油香氣。從表1和圖1可以看出,冷榨與熱榨茶油中,除水分含量差異不大外,冷榨山茶油的酸價、過氧化值、苯并(α)芘含量和磷脂含量均低于熱榨山茶油,特別是苯并(α)芘含量僅為0.87 μg/kg,是熱榨的1/38。苯并(α)芘是一種多環(huán)芳烴類化合物,具有強致癌性,廣泛存在于環(huán)境及受環(huán)境污染的植物體內,熱榨山茶油在加工過程中的高溫預處理和榨膛高溫是產(chǎn)生苯并(α)芘的主要原因。
圖1 冷榨與熱榨山茶油營養(yǎng)與危害物指標對比
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也是一種天然抗氧化劑,角鯊烯是一種三萜類化合物,具有提高SOD活性、抗衰老、抗腫瘤等活性。冷榨茶油因未經(jīng)過高溫處理過程,且液壓壓榨時間較長,壓榨腔內不會急劇升溫,其維生素E和角鯊烯的含量要高于熱榨茶油。冷榨山茶油維生素E含量為46.9 mg/100 g,是熱榨茶油的1.3倍,角鯊烯的含量為10.09 mg/100 g,是熱榨茶油的1.3倍。說明冷榨是保留山茶油中營養(yǎng)保健成份的一個較好加工方式,山茶油中的維生素、角鯊烯、多酚等保健因子,均有熱不穩(wěn)定性,有氧環(huán)境下的高溫預處理和高溫加工過程,均會導致山茶油中功能因子和營養(yǎng)元素的損失,降低其營養(yǎng)價值。
表2為冷榨和熱榨兩種方式獲得山茶油的脂肪酸組成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兩種加工方式所獲得的山茶油,其脂肪酸組成差異不大,不飽和脂肪酸所占總脂肪酸的比例分別為82.00%和82.96%,冷榨山茶油中亞油酸略高,油酸略低。微量脂肪酸中肉豆蔻酸、棕櫚油酸、十七烷酸、十七碳烯酸、十八碳三烯酸、十九碳烯酸、二十碳烯酸和二十烷酸,兩種來源的山茶油中均有檢出,且含量差異不大。從表2的脂肪酸組成和含量可以得出結論,常溫冷榨與高溫預處理熱榨兩種加工方式,對所獲得山茶油中脂肪酸組成的影響較小,說明油茶種子中甘油三酯的組成較為穩(wěn)定,熱處理對其影響較微,這與梁帆[15]的研究結果相符。
表2 冷榨與熱榨山茶油脂肪酸組成表
表3是冷榨和熱榨兩種來源山茶油揮發(fā)性成分組成表,兩種來源山茶油共檢出59種揮發(fā)性成分,其中冷榨山茶油中檢出48種,熱榨山茶油中檢出38種。山茶油中揮發(fā)性成分,主要包括烷烴類化合物、烯烴類化合物、醛酮類化合物、酚酸類化合物、酯類化合物和一些雜環(huán)化合物。
在所有揮發(fā)物中,含量最高的為醛類化合物,冷榨山茶油共檢出10種,熱榨山茶油中共檢出8種,在總揮發(fā)物中分別占44.49%和44.11%,其中又以異戊醛和己醛為主,分別占總揮發(fā)物的39.59%和40.92%。在所有揮發(fā)性成分中,熱榨山茶油中的烷烴、醇類、酸和酯類化合物占比高于冷榨山茶油,應該是熱榨加工過程中溫度升高,使得這些化合物更易產(chǎn)生所造成的,特別是酯類化合物,在熱榨山茶油揮發(fā)物中的占比為13.24%,是冷榨油的3.3倍,酯類化合物應該也是熱榨山茶油香氣更為濃郁的原因。在冷榨山茶油揮發(fā)物中,烯烴類化合物、酮類化合物和雜環(huán)類化合物占比高于熱榨山茶油,特別是可以產(chǎn)生清香氣息的萜類化合物α-蒎烯、β-月桂烯和d-檸檬烯,在冷榨山茶油揮發(fā)物中占3.42%,是熱榨油的1.65倍,這應該是冷榨山茶油較熱榨山茶油更為清香的原因。
表3 冷榨與熱榨山茶油揮發(fā)性成分組成表
注:“-”表示未檢出。
經(jīng)過萃取、干燥、正己烷溶解、GC/MS分析,表4列出了冷榨和熱榨兩種工藝獲取山茶油中不皂化物的分析結果。從表4中可以看出,熱榨山茶油中檢出33種不皂化物成分,冷榨山茶油中檢出20種,主要為包含甾醇、角鯊烯和香樹素等在內的三萜類化合物,熱榨和冷榨山茶油中分別檢出12種和9種,含量在總不皂化中的占比達82.97%和84.60%,其他脂肪烴、脂肪醇、烯醇、酮類化合物,分別檢出21種和
表4 冷榨與熱榨山茶油不皂化物各類與含量
11種,但在總不皂化物中的占比僅為17.02%和15.40%。在所有不皂化物中,含量占比超過10%的有4種,均為三萜類化合物,分別是羊毛甾醇、角鯊烯、β-香樹素和環(huán)阿屯醇。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PAEs)作為產(chǎn)品改性劑被廣泛應用于現(xiàn)代工業(yè),研究表明,塑化劑會引起肝、腎、肺、心臟、生殖系統(tǒng)等組織中毒,特別是對雄性生殖系統(tǒng)的危害尤為嚴重,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還和成年男性肺功能衰退、肥胖癥、糖尿病以及甲狀腺功能衰退等有一定關聯(lián)性[16-18]。由于塑化劑在使用過程中會向環(huán)境中遷移,在空氣、水源、土壤等環(huán)境中均有檢出[19,20],白酒、食用植物油中亦多有報道[21-25]。
表5 冷榨與熱榨山茶油中塑化劑含量
本研究分別對實驗室制得的冷榨和熱榨山茶油,及市場上采購的熱榨山茶油原油進行PAEs檢測,表5為油中塑化劑含量的分析對比結果,實驗室獲得的冷榨山茶油和熱榨山茶油中均未檢出塑化劑,但市場和產(chǎn)區(qū)榨油坊收集到的熱榨山茶油樣品12個,其中10個樣品檢出含有塑化劑,檢出率83%,其中含量最高的樣品,油中塑化劑含量達9.02 μg/kg。在檢出的塑化劑中,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檢出率最高,其中DBP檢出8次,DEP檢出4次,DEHP檢出4次。
市售茶油中殘留較高的塑化劑,主要有以下幾種主要來源:1)環(huán)境污染混入,主要包括大氣污染和簡陋粗加工環(huán)境;2)加工過程中產(chǎn)生,不安全的添加劑、輸送管道和周圍容器等;3)溶劑帶入。鄒翀等[26]研究分析認為,食用油中塑化劑的來源,還可能來自于土壤污染,而土壤污染與現(xiàn)在化肥、農(nóng)用地膜的使用息息相關[27],因此茶油從種植到工業(yè)生產(chǎn)都急需制定相關的栽培和生產(chǎn)標準來確保不受塑化劑的污染。本研究實驗室壓榨油中未檢出塑化劑,可能與所用原料來源于高山林業(yè)基地,多年未受農(nóng)業(yè)活動的影響有關。
山茶油的提取方法不同,油品質量會有顯著差異,首先,針對油的感官分析,文獻中報道冷榨法制得的油茶籽油澄清透明、色澤較淺、滋味柔和,熱榨法制得的油茶籽油顏色較深,香氣濃郁,有少量的沉淀物,加熱后顏色變深,有少許析出物[12]。其次,針對油的質量指標,何浙華等[28]也發(fā)現(xiàn)低溫冷榨工藝制油,常溫下在 3a貯藏期內,其酸價、過氧化值和苯并(α)芘增幅都明顯優(yōu)于浸出油和土榨油。其次,冷榨工藝制取的山茶油抑菌活性成分含量和抑菌效果也明顯優(yōu)于熱榨等其他4種提取方法[29],這都說明對于山茶油加工技術來說,冷榨工藝能獲得更優(yōu)的品質。
本研究結果也表明,冷榨因溫度低,獲得的山茶油色澤淺黃透明,具有淡淡的油茶清香,其酸價、過氧化值為熱榨山茶油的0.77 倍和0.66 倍,磷脂含量是熱榨山茶油的0.36倍,維生素E和角鯊烯是熱榨山茶油的1.29 倍和1.28 倍,苯并(α)芘是熱榨山茶油的0.03 倍。實驗室熱榨山茶油和冷榨山茶油均未檢出塑化劑,而市售原油中塑化劑的檢出率高達83%,說明加工溫度并非塑化劑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環(huán)境污染,加工過程中加工輔料、添加劑、運輸管道、包裝材料等是塑化劑污染的重要來源[26,27]。
本研究的熱榨工藝相對冷榨工藝,為避免水中可能攜帶的危害物對產(chǎn)品品質造成影響,未采用蒸汽處理工藝,僅在前處理階段增加了炒制工序。熱榨由于壓榨溫度高,不僅會導致茶籽中的氨基酸與還原糖發(fā)生大量美拉德反應,造成山茶油色澤加深[30],亦會在高溫和氧氣的作用下使油中維生素E、多酚類物質氧化造成營養(yǎng)損失,增加苯并(α)芘等危害物的含量[31,32],而且高溫也是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33]。山茶油冷榨工藝因無蒸炒等高溫預處理工序,加工溫度不高于60 ℃,油的色、香、味、營養(yǎng)元素含量和危害物含量等指標均優(yōu)于熱榨山茶油,在食用山茶油加工中,特別是非精煉食用山茶油加工過程中,冷榨是一種優(yōu)良的加工方法。
冷榨法制取的山茶油,在感觀、風味、物理指標、危害物含量、抑菌性能、營養(yǎng)元素保留率等方面,均優(yōu)于熱榨山茶油,冷榨工藝在山茶油中的應用會更有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