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雯 孫永光
(內(nèi)蒙古醫(yī)科大學外國語學院 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 010000)
大學公共俄語教學是大學外語教學的重要組成。內(nèi)蒙古某大學從1956年建校以來一直開設大學公共俄語課程。近年來,受政治、經(jīng)濟、歷史等原因的影響大學公共俄語正逐漸從高等教育領域淡出人們的視線。但隨著“中俄蒙”經(jīng)濟走廊建設的推進,內(nèi)蒙古需要大量“專業(yè)+俄語”“俄語+蒙語”人才。一方面,亟需俄語人才;另一方面,大學公共俄語的生存空間狹窄甚至消亡。二者的矛盾使得大學公共俄語既面臨機遇又面臨挑戰(zhàn)。
由于大幅縮減或取消基礎教育階段(中學)俄語課程,導致大學公共俄語生源接近枯竭。從2006年起,呼和浩特所有市區(qū)的中學全部取消俄語課程。全市僅有一所縣級中學開設俄語課。內(nèi)蒙古某大學2008-2018年總共招收28名俄語生。最多一年4人,最少一年0人(如圖1)。
圖1
由于在中學階段學生選擇學習俄語的動機主要有二:(1)高考俄語的試題難度相對較低,希望獲得較高的外語成績;(2)初中階段英語成績過差,被迫改學俄語。這部分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語言學習策略、自主學習能力相對薄弱。但學生需要在高中三年迅速學習并掌握初、高中六年的學習內(nèi)容,使得中學俄語教學只得以“高考”應試為中心,無暇顧及聽、說、讀、寫、譯及俄羅斯文化知識的學習。上述原因?qū)е聦W生的俄語基礎薄弱。
大學公共俄語學生相對于大學公共英語學生為小眾。同時,面對鋪天蓋地的、新鮮的英語資訊與英語資源,部分俄語生有自卑心理。此外,目前使用的中學俄語教材與大學俄語教材在難度、要求、體系、內(nèi)容等方面不能自然銜接,學生的自信心與學習積極性受挫,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與大學公共俄語生源日漸枯竭的狀況相反,公共俄語教師的相對過剩成為了新的問題,教師面臨著“轉崗或下崗”的危機。內(nèi)蒙古某大學共有公共俄語教師2名。由于高校實行績效工資制度,課時數(shù)直接影響教師的工資收入。生源枯竭使得俄語教師無法完成規(guī)定課時:一方面導致其收入、評聘職稱方面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嚴重影響教師的教學、科研積極性。
內(nèi)蒙古某大學俄語教學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公共俄語(第一外語為俄語)及俄語類通識選修課。
(1)底子薄:由于在中學階段俄語教學以應試為主且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有限,學習策略欠佳,導致其應試技能強、俄語語言基本技能低下、俄語語言文化知識匱乏。
(2)跨越大:由于中學俄語教材與大學俄語教材的難度跨越大且大學公共俄語課時少(128/學年),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力。由于目前常用的大學公共俄語教材內(nèi)容編排相對陳舊,難以引起學生共鳴,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3)自信低:由于學生過少且分布在不同的院系、專業(yè),只能在周末或晚上上課。加之,俄語生不能與英語生一樣使用多媒體教室、網(wǎng)絡教室、網(wǎng)絡教學平臺等,導致俄語生自信心不足。
(4)由于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單一且缺乏進修深造的機會,導致教學水平提高緩慢。
上述原因?qū)е鹿捕碚Z教學質(zhì)量難以提高。
面對殘酷的現(xiàn)實,大學公共俄語教學必須要從學校和教師兩個層面做出積極的應對。學校層面:開設俄語語言、文化類通識選修課。教師層面:由單純的語言知識的教授者轉換為語言、文化的傳播者。故內(nèi)蒙古某大學開設了通識課“趣味俄語入門”與“俄羅斯社會與文化”。但在教學過程中遇到以下困難:
(1)生源不穩(wěn)定:選課學生人數(shù)受教師水平、上課時間、考試難度、考試形式等多種因素影響。
(2)缺少適用于通識類課程的俄語語言文化教材。目前出版的《俄語語言文化》教材多針對俄語專業(yè)的學生編寫。為了適應俄語語言通識課程的教學,教師需要整合多套俄語專業(yè)的語言、文化教材進行教學,備課難度大。
(3)教師自身知識結構單一且缺少在俄羅斯學習、進修的機會,導致其授課多為“紙上談兵”“現(xiàn)炒現(xiàn)賣”,上課時“底氣不足”。多數(shù)公共俄語教師的專業(yè)為俄語語言文學,其知識結構相對單一,難以迎接“俄語+文化”“俄語+專業(yè)”等新模式課程的挑戰(zhàn)。
(1)“中蒙俄經(jīng)濟走廊”是“一帶一路”規(guī)劃建設中的六大經(jīng)濟走廊之一。內(nèi)蒙古聯(lián)通俄蒙,區(qū)位獨特,優(yōu)勢明顯,既是連接中俄蒙三國的重要樞紐,又是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隨著“中蒙俄經(jīng)濟走廊”建設的加強,對“俄語+專業(yè)”“俄語+文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為大學公共俄語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2)為了提升大學公共俄語教師的俄語語言、文化水平,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開設了“大學公共俄語教師專項”,選派優(yōu)秀教師赴俄羅斯普希金俄語學院訪學,為公共俄語教師提供了寶貴的學習機會。
(3)近年來,國家逐漸恢復、擴大中學俄語招生規(guī)模。從2015年起,為了鼓勵更多中學生選學俄語,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選派優(yōu)秀高中畢業(yè)生赴俄羅斯公費留學。
上述政策的實施為大學公共俄語教學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
俄語通識課的開設客觀上要求教師具有更完善的知識結構和更多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公共俄語教師專項”的開設為大學公共俄語教師提供了職業(yè)能力拓展與提升的平臺。筆者在普希金俄語學院訪學期間力求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自我的職業(yè)能力。
(1)提高自身俄語語言能力。從參與課堂教學、融入俄羅斯日常生活、開拓文化視野三方面著手,盡快適應語言和生活環(huán)境。同時,盡量利用日常生活場景學習和使用俄語,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2)提高學科的內(nèi)容駕馭能力。人文通識課程要求教師不能固守教材,局限在教材的范圍內(nèi)講授,“而應從整體上把握所授學科的內(nèi)容,建立一個開放的學科知識體系,不斷地吸收本學科所涉及的新知識、新方法、新材料,根據(jù)學生的情況恰當靈活地處理使用,幫助學生理解和把握學科的思想方法、基本規(guī)律,構建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不僅能使本學科知識形成網(wǎng)絡,而且還能在不同學科之間進行知識整合,從而順利地實現(xiàn)本學科的教學目標?!盵1]為此,訪學期間筆者除了學習必修課外,還旁聽了“俄羅斯文學”“俄羅斯文化史”“俄羅斯歷史”等課程。同時,利用周末時間參觀了大量的文化場所及名勝古跡,搜集了大量的音頻、視頻、圖片、文字材料,為回國后開設“俄羅斯社會與文化”課程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3)提升教學研究能力。利用有利的學術資源,有意識地研究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使科研源于教學、利于教學、用于教學;使教師成為教學科研的直接參與者、研究者、實施者。真正做到“以教為本、以研為基、教研互助?!睘樘岣叽髮W公共俄語的教學水平扎實基礎。
(4)提升運用信息技術能力。信息技術素養(yǎng)是當代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尤其對于大學公共俄語教師而言,此能力更加重要。首先,教師需要利用海量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借助信息技術及時自我充電,促進自己的知識結構更加完善,使自己能夠勝任“俄語+專業(yè)”“俄語+文化”模式的課程。其次,針對大學公共俄語教材內(nèi)容陳舊、通識俄語教材匱乏的現(xiàn)狀,需要教師篩選、使用俄語網(wǎng)絡學習資源、俄語網(wǎng)絡學習平臺,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提高大學公共俄語教學的有效性。
抓住“一帶一路”、“中-俄-蒙”經(jīng)濟走廊建設的機遇,改革俄語課程模式,完善教師知識結構,充分利用國家給予“中學俄語”“大學公共俄語”的優(yōu)惠政策,不斷提升大教師的職業(yè)能力是大學公共俄語教學突破“困境”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