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惠敏,王 璐
(新疆烏魯木齊市婦幼保健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據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超過45%的初產婦在分娩時均會經歷會陰側切,一旦分娩后護理不當,極容易出現(xiàn)切口愈合不良的情況,影響產婦的健康及生活[1]。因此,護理者需要細致分析造成切口愈合質量不理想的原因,完善護理措施,保障護理質量。本文以2019.1-2019.12我院70例會陰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為例,論述優(yōu)質護理的作用,如下。
此次研究時間開始于2019年1月,結束語2019年12月,抽選我院會陰切口愈合不良患者7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進行分組,對照組共計患者35例,年齡最低為22歲,最高為38歲,平均年齡(29.4±1.3)歲,其中24例為初產婦,11例為經產婦。觀察組共計患者35例,年齡最低為23歲,最高為39歲,平均年齡(29.5±1.2)歲,其中23例為初產婦,12例為經產婦。比對結果所示,兩組產婦基礎資料相近(P>0.05),符合研究所需。
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護理人員輔助產婦完成指標檢查,對其進行健康宣教等。
觀察組施以優(yōu)質護理,具體內容為:
首先,助產士在產婦分娩期間需嚴格遵照無菌操作原則,如需對會陰側切口進行縫合,必須更換一次性無菌手套,并將側切口進行二次消毒。在縫合時一定要注意保持縫合線與肛門之間的距離。要求縫合時必須將切口兩側皮膚、皮下組織完全對齊,不留死腔,首針位置必須要超過切口頂點約1cm處,加固的同時也可降低線結反應,每針針距要適中,不得出現(xiàn)過松或過密的情況,在縫合完畢打結時也要注意不可過緊,以免造成組織褶皺,影響局部血液循環(huán)[2]。其次,在產婦轉運回病房后強化病情觀察,定時測量和記錄其體溫、切口有無滲血、紅腫、硬結及膿性分泌物等,如發(fā)現(xiàn)存在早期感染指證,需立即進行處理。同時每天需使用碘伏(濃度僅為0.2%)對切口即周圍皮膚進行擦拭消毒,2次/天。另外還需叮囑產婦排便時切忌用力,以免造成切口開裂。第三,開展相關健康教育護理,為其提供科學的飲食指導,多挑選易消化、富含蛋白質、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叮囑家屬在為產婦擦拭大便時需規(guī)避切口,向背側做統(tǒng)一方向擦拭。日常休息時指導產婦盡量選擇健側臥,并定時更換會陰墊。最重要的是說明炎性病變的產生原因、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3]。第四,側切口已經裂開的產婦必須接受規(guī)范治療,同時定時進行高錳酸鉀坐浴。要求高錳酸鉀溶液需加熱至50℃左右,以溫坐浴的方式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更好地發(fā)揮高錳酸鉀消毒的作用。另外對于病情嚴重的產婦需開展紅外線照射護理,根據具體情況制定護理方案。
記錄兩組患者經護理干預后切口愈合時間,并通過發(fā)放調查問卷方式統(tǒng)計患者對此次護理服務的滿意情況,問卷總分共100分,分數(shù)與滿意度呈正相關。歸納分析所有患者引發(fā)會陰切口愈合不良的因素。
匯總研究結果,錄入SPSS 19.0 軟件系統(tǒng)處理分析,以P<0.05形式體現(xiàn)數(shù)據間差異性。
觀察組患者通過施行優(yōu)質護理,切口愈合時間相較對照組更短,且患者滿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切口愈合時間、護理滿意度記錄比對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造成切口愈合質量不良的因素主要包括::感染、縫合技巧、陰道炎及拆線時間過早,具體見表2。
表2 會陰切口愈合不佳的因素分析
會陰切開屬于自然分娩過程中在短時間將產婦的分娩結束而選擇實施的一種手術,屬于產婦分娩過程中防止出現(xiàn)會陰裂傷的一種方法,為創(chuàng)傷性手術。在產后修養(yǎng)時也會出現(xiàn)愈合不良的情況,繼而對產婦造成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傷害。根據臨床研究顯示,造成會陰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主要包括四類,分別是切口感染、縫合技巧、陰道炎、拆線時間選擇失誤等[4]。其中切口感染是由于產婦產后身體虛弱,抵抗能力相對降低,此時切口繼發(fā)性感染幾率大幅提升,加之側切口距離肛門較近,接觸糞便的幾率也會有所提升。而縫合技巧主要與每針針距、打結力度等有直接關系,針距過密或過松、打結力度過緊或過松均會導致切口愈合不良的幾率提高。陰道炎的發(fā)生也與產婦身體虛弱有關,且如果其具有原發(fā)性陰道炎,就會進一步惡化愈合不良的程度。拆線時間通常為產后5天,如提前拆線則不利于組織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