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梅
摘 要:新高考選科模式與傳統(tǒng)高考相比,打破了文理科劃分的絕對限制,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實現(xiàn)了學生跨文理科學習的可能。語文學科里,實用類文本與其他文本相比,具有信息性、兼容性這兩個顯著的特點,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獲取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和提高綜合素養(yǎng),對學生跨文理選科的學習能起到極大的積極作用。然而,由于實用類文本在高中語文教學之中始終處于被忽視的地位,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筆者試從幾個方面給出具體對策。
關鍵詞:高考改革 實用類文本 教學問題 對策
實用類文本通常包含極大的信息量,融合了其他領域和學科的相關知識,具有廣泛的實際作用和應用價值。學生閱讀實用類文本,新奇有趣的內(nèi)容吸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做題的過程中增長了知識,提高了成績。在新高考背景下,提高學生對于實用類文本的閱讀和應用能力,對促進學生學習其他學科具有重要作用。
一、實用類文本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
1.過分關注高考,功利性過強
在當前的實用類文本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都將目光緊緊聚焦于高考,一切教與學都圍繞答題準確率而展開。教師過分注重高考大綱,教學內(nèi)容主要以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實用類課文和考綱中涉及的實用類文本題型為主。教學內(nèi)容單調(diào),教學視野狹窄。學生在學習中也只是一味地進行機械化重復,反復進行實用類文本試題練習,缺少拓展閱讀和相關的知識積累。
2.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
實用類文本注重語文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在教學方式上強調(diào)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文本內(nèi)容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多為老師講授和學生練習相結(jié)合,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缺乏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課堂氣氛沉悶無趣,學生始終處于被動的地位,這削弱了學生自主進行學習、探索的興趣。
3.學生學習途徑狹窄,出現(xiàn)厭煩心理
還需指出,學生學習實用類文本的途徑狹窄,多為通過單一的模式化做題來提高實用類文本閱讀能力。長期以來,由于大量枯燥乏味的應試訓練,學生很容易產(chǎn)生對實用類文本的逃避、厭煩心理,從而影響學習的效果。
二、實用類文本教學方案及對策
1.拓展教學視野,提高人文素養(yǎng)
在高中教材中,實用類文本大多選取說明文、科普文、社會科學類等通俗讀物,強調(diào)跨學科領域知識的融合,因而具有一定的專業(yè)性。在高中實用類文本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利用文本資源,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積累相關科學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而不是僅僅局限于應試高考的狹窄視野中。例如在教《喜看稻菽千重浪》這篇實用類文本時,老師可以引領學生學習雜交水稻發(fā)現(xiàn)的歷程,學習袁隆平身上崇高的科學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2.豐富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
實用類文本相比其他類型的文本來說,更為嚴謹、科學,不如其他文本類型生動有趣。老師作為教學的引導者,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呆板無趣的講練方式,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開展多樣化的豐富的教學活動,打破課堂的沉寂氛圍,調(diào)動起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索的興趣,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提高實用類文本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例如教《心有一團火,溫暖眾人心》一課時,老師可以引領學生思考相關的拓展性問題,如“在生活實踐中還有哪些人物、事例”等。然后教師以此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小組課堂討論,從而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同時又活躍了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中實現(xiàn)了對文本的深度理解。
3.開拓學習方式,注重課外訓練
實用類文本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篩選整合、快速處理信息知識的能力。身處于網(wǎng)絡信息化時代,學生不能如同井中之蛙,實用類文本學習方式僅僅只局限于課堂講解和試題練習,我們可以引領學生開拓多種多樣的實用類文本學習方式。例如,可以引導學生跳出課堂與書本,打開視野,利用好信息資源豐富的網(wǎng)絡,充分了解熱點信息,學會對同一新聞事件進行專題了解,從不同角度把握信息,這樣在課外閱讀時也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譬如教授《以工匠精神雕琢時代品質(zhì)》一課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走出課堂,讓學生利用網(wǎng)絡收集有關“工匠精神”的新聞報道,讓他們自主思考不同新聞報道之間的立場態(tài)度、側(cè)重點的差異,學會辨別不同文章的立場傾向,從而對“工匠精神”有整體性的了解。學生通過對網(wǎng)絡信息的歸納、整合、處理這一課外學習過程,可以有效掌握實用類文本閱讀技巧。
4.提高教師自身素質(zhì),豐富課堂內(nèi)容
實用類文本廣泛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具有簡單易懂的特點,閱讀這類文本,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在快速閱讀完文本之后可以概括文本的大概內(nèi)容,對問題進行分析和回答。教師的一言一行影響著學生,老師的教授方法和教授內(nèi)容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對實用類文本的理解。因此,老師為學生講授一篇文章時,不能只告訴學生文章的表面知識,而是應該進行深入挖掘。這就需要每一位老師在備課上下足功夫,讓學生在學習答題技巧的同時學到更多的課外知識,拓寬思維。例如講《訪鋼琴演奏家傅聰》這篇人物傳記時,為學生講述傅聰與翻譯家傅雷的關系,以及傅雷對傅聰?shù)某砷L有什么影響,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做人,才做藝術家”的真正內(nèi)涵。這樣就豐富了課堂內(nèi)容,有利于學生活躍思考,增長知識。
總之,新高考背景下的實用類文本教學中,主要有教學功利性、教學單一化、學習途徑狹窄三個問題,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從拓展學生人文視野、豐富教學方式、充實課堂內(nèi)容、拓寬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教師自身素質(zhì)這幾個方面入手,全面提高高中實用類文本教學的效率,把學與考緊密結(jié)合起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他們在快樂中學習知識。
參考文獻:
[1] 史亞星《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高中實用類文本閱讀教學研究》,陜西理工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
[2] 梁倩《高中實用類文本教學研究》,廣西師范大學2019年碩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