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莎莎
[摘要]物理解題的成敗關鍵在于能否正確審題。在多年的物理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審題能力不足,在具體的審題過程中常出錯。文章分析了學生審題錯誤的原因,并從“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理解題中的關鍵字詞,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這三方面進行分析探討,以期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關鍵詞]初中物理;審題錯誤;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17-0050-02
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審題出錯。多數(shù)學生的審題能力比較薄弱,尤其是對一些熟悉的題型,大部分學生還沒把題目看清楚,就著急答題。由于他們沒有看清題日的關鍵詞,沒有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導致原本可以做對的題目,因?qū)忣}不清而大量失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qū)е聦W生審題錯誤呢?下面,就結合教學實例進行分析。
一、審題錯誤的原因
1.粗心大意導致審題錯誤。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過于強烈或缺乏動機,情緒過于興奮或低落,都會導致思維混亂,導致注意力無法集中。而注意力不集中會讓學生變得粗心,導致學生將本來能做對的題目做錯,將本來很簡單的問題想得很復雜。比如,學生剛被老師狠狠地批評過,情緒十分低落,這時如果馬上做作業(yè)或參加考試,學生的注意力便不能集中,錯誤率也較高。
2.思維定式導致審題錯誤。在教學中,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科成績,往往會采用讓學生做大量練習的方法來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然而在大量解題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遇到不少相同或相似的題型,因此他們會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維定式,一旦遇到創(chuàng)新的題日,或某些關鍵條件改變,許多學生就很容易上當受騙。
[例1]在星港學校第十屆校運會中,小王同學參加了鉛球比賽。假設他用200N的力,將重為50N的鉛球投到了10m遠處。則下列關于他在投球時做功情況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做功2000 J
B.條件不足,無法計算
C.做功500 J
D.沒有做功
很多學生選擇了D:沒有做功。因為他們受了以前所做題日的影響,認為鉛球在空中是由于慣性飛出去的,而不是人對它做功?!般U球,由于慣性飛出去”不假,但這個題目問的是“他投球時的做功情況”而非“鉛球在空中飛行時,小王是否對它做功”。所以答案應該選B。
[例2]使杠桿AB在圖示位置靜止,面出在A點所用最小動力F的示意圖。
很多學生會將最小力的作用點畫在B點,方向垂直于杠桿AB向上。因為以往解答過不少相關問題,都是找出離支點O最遠的點作為動力的作用點。但是這道題要求學生在A點作出最小力,因此正確答案是將動力的作用點畫在A點,并垂直于杠桿AB向下。
3.概念掌握不透徹導致審題錯誤。許多學生在審題時,常常感到概念模糊,感覺題日無從下手,筆者認為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是由于學生對概念掌握得不透徹,甚至對概念的理解是錯誤的。
[例3]對密度定義式p=m/V的下列幾種理解中,正確的是(
)。
A.密度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
B.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
C.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正比
D.密度是物質(zhì)本身的一種特性,與物體的質(zhì)量和體積無關
[例4]下列對公式c=q/m△t認識正確的是(
)。
A.物質(zhì)的比熱容與Q成正比
B.物質(zhì)的比熱容與m成反比
C.物質(zhì)的比熱容與m、△t成反比,與Q成正比
D.比熱容是物質(zhì)本身的物理屬性,與Q、m、△t無關
以上兩個題目都是考查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情況。解題時,許多學生往往會根據(jù)公式中數(shù)學的正比、反比關系進行分析,而錯誤地選擇“密度與物體的質(zhì)量成正比”“密度與物體的體積成反比”“比熱容與m、△t成反比,與Q成正比”等答案。形成這些錯誤的原因主要是學生片面地從數(shù)學角度去理解概念。密度和比熱容都是物質(zhì)本身的一種物理特性或?qū)傩?,只要物質(zhì)本身或外界條件不變,密度和比熱容一般不變。所以例3和例4的答案都應選擇D。此外,與之類似的物理量還有燃料的熱值、導體的電阻等,學生都容易出錯。
二、糾正審題錯誤的措施
1.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可以簡要地歸納為四句話:①眼看要專注;②嘴讀要認真;③動手畫要勤;④腦思要敏捷。所謂“眼看要專注”是指:審題時要全面、專心、細致地看清題日,特別要看清題目中的每一個數(shù)字、符號和條件,做到不看錯、不看漏。所謂“嘴讀要認真”是指:學生在專注看題的同時,還應當跟著默讀,這是強化審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它能解決學生錯看、漏看等問題。所謂“動手畫要勤”是指:學生在“眼看”和“嘴讀”的基礎上還應多動手,運用“手畫”的方法畫出合理的草圖,以展示其完整的物理過程,使物理現(xiàn)象更直觀。所謂“腦思要敏捷”是指:在完成以上三步后,學生應根據(jù)所掌握的信息迅速、及時地進行思考,并給出合理的答案。
2.理解題中的關鍵字詞。許多物理問題在敘述中往往存在關鍵性的詞語。在審題過程中,如果抓不住這些“關鍵詞”就相當于抓不住問題的本質(zhì),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因此,學生在審題時除了要明確問題的整體背景以外,還應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展開思維。
[例5]將一個小木塊輕放入一個裝滿水的杯子中,小木塊漂浮在水面,則放入木塊后(
)。
A.水對杯底的壓強不變 B.水對杯底的壓強增大
C.水對杯底的壓力減小D.水對杯底的壓力增大
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容易忽略“裝滿”這個關鍵詞,因此很多學生會選B。而實際上,由于杯子中裝滿水,所以即使將小木塊放入水中,溢出部分水后,水面的高度不會發(fā)生變化,所以正確答案應選A。在分析試題時,筆者讓一位學生介紹自己成功的經(jīng)驗。他說:“我認為我能做對這道題的秘訣是,在審題時我將‘裝滿這個關鍵詞圈了出來。”通過這個例子,使學生明白,老師教的方法、提的要求,只有真正落實了,才會有收獲。
3.挖掘題中的隱含條件。有些題日為了增加難度,部分條件并沒有明確給出,而是隱含在文字敘述中。常見的有知識性隱含條件、臨界性隱含條件、數(shù)據(jù)性隱含條件等。因此學生審題的關鍵就是要把這些隱含條件挖掘出來。
[例6]將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一個凸透鏡前30cm處,在透鏡另一側的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等大的像。若把蠟燭從原來的位置向透鏡方向移動20cm,則此時蠟燭經(jīng)該透鏡所成的像是_________(放大/縮小/等大)的_________(實/虛)像。
此題有兩個隱含條件:①焦距f =15cm,這可以根據(jù)蠟燭在凸透鏡前30cm處成一個等大的像得到。②第二次的物距變?yōu)?0cm,所以根據(jù)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得到所成的是放大的虛像。
綜上所述,糾正審題錯誤、提高審題能力的工作迫在眉睫,這是當前學生提高物理成績的關鍵,也是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客觀需要。全體物理教師和學生應該行動起來,積極投身到課改大潮中,充分發(fā)揮集體的智慧,運用創(chuàng)新的教學方法,促使每個學生摒棄落后、陳舊的學習方法,幫助他們提高審題能力,增加物理學習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高國訓.高中物理中學生錯題集的建立和實際應用[J].新課程(下).2016(9):106.
[2]孫發(fā)有.突破瓶頸提高物理審題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2(5):112-113.
(責任編輯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