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強, 廖光輝, 趙加偉
(東莞市中醫(yī)院 外科, 廣東 東莞523000)
腦室出血是神經外科常見病, 占亞洲腦卒中發(fā)病的25% ~55%, 占歐美腦卒中發(fā)病的10% ~15%[1-2]。 其中, 自發(fā)性腦室出血起病急, 致死率、 致殘率高, 占腦室出血的30% ~60%, 約有35%的患者出現腦積水[3]。 腦脊液外引流術是神經外科常見手術之一, 包括腦室外引流術和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不僅有助于將血性或炎性腦脊液引流至顱外, 也可用于監(jiān)控顱內壓或行鞘內治療, 是腦室出血的重要治療手段, 已得到神經科醫(yī)師廣泛認可, 但多少腦脊液引流量對患者更有利目前尚無確切的證據。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不同腦脊液引流量對自發(fā)性腦室出血患者的影響, 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67 例自發(fā)性腦室出血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排除腦動脈瘤及血管畸形患者,圍手術期均行腦脊液外引流術, 其中腦室外引流術46 例, 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21 例 (其中1 例為腦室引流管脫落, 改行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 1 例行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引流不暢, 更換部位后再次行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 男性38 例, 女性29 例; 年齡22 ~88 歲; 未開顱58 例, 腦室鏡下血腫清除9 例。 A 組(37 例): 日平均引流量≤250 mL; B 組 (30 例): 日平均引流量>250 mL。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隨訪并記錄1 年。
1.2.1腦室外引流術 術前CT 掃描定位, 中線旁2.5 cm、 冠狀縫前1 cm 處, 選擇非優(yōu)勢半球的額葉入路, 穿刺方向與矢狀面平行, 指向雙側外耳道假想聯(lián)線, 導管置入深度自頭皮算,不超過7 cm, 引流管經皮下潛行3 ~5 cm 后引出, 外接腦室引流瓶, 引流管最高點位于側腦室平面10 ~15 cm。 當右側腦室鑄型、 穿刺部位皮膚感染等原因不宜穿刺時, 改左側額葉入路, 也可雙側置管引流。
1.2.2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術 患者取左側臥位, 屈頸、 屈髖、 屈膝, 選取L3/L4間隙為穿刺點, 采用腰大池持續(xù)引流裝置, 以5%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 左手固定穿刺點皮膚, 右手持20號硬膜外穿刺針垂直穿透皮膚后緩慢進針, 進針約5 cm 后有落空感, 抽出針芯, 可見腦脊液流出, 緩慢置入硅膠引流管到蛛網膜下腔間隙4 ~6 cm 左右, 拔除穿刺針, 固定引流管, 覆蓋無菌紗塊, 膠布固定, 接腦室引流瓶。
兩組患者均定期復查頭顱CT, 血腫基本清除、 腦脊液澄清時夾管24 h, 無異常后拔管, 并記錄引流時間。 術后2 周, 采用格拉斯哥意識評分法 (GCS) 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術后3 個月, 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法 (GOS) 評價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 GCS 評分越低, 患者的昏迷程度越嚴重;GOS 評分越低, 患者的預后情況越差。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s) 表示, 比較采用t 檢驗; 計數資料以n (%) 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2 周, 兩組患者的G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術后3 個月, 兩組患者的GO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B 組的引流時間明顯短于A 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引流時間比較 (±s)
表1 兩組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及引流時間比較 (±s)
組別 n 術后2 周GCS 評分(分) 術后3 個月GOS 評分(分) 引流時間 (d)B 組 30 13.77±2.49 4.53±0.86 5.37±0.76 A 組 37 13.78±1.81 4.76±0.49 6.86±0.67 t 0.019 1.376 8.523 P>0.05 >0.05 <0.05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腦積水發(fā)生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A 組術后腦積水發(fā)生率明顯高于B 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術后腦積水發(fā)生率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
腦室出血是腦積水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出血后慢性腦積水發(fā)生率較高, 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嚴重的影響。 腦積水發(fā)生及形成機制尚不明確, 目前認為腦積水形成機制主要包括血紅蛋白和鐵離子學說、 蛛網膜下腔纖維化學說、 炎癥及纖毛學說等[3]。 腦脊液外引流是治療腦室出血的重要手段, 能夠引流血性腦脊液, 減少破碎紅細胞釋放的血紅蛋白毒性刺激, 減輕感染[4], 并促進腦脊液的生成、 循環(huán)和吸收, 從而改善腦組織缺血、 缺氧狀態(tài), 減輕腦水腫, 對降低腦積水、 腦梗死發(fā)生率均有積極作用[5-6]。 關于腦脊液引流量多數認為不超過500 mL, 控制在200 mL/d 左右, 也有研究[7]認為300 ~400 mL是安全的, 關于多少腦脊液引流量對患者更有利則缺乏深入的研究支持。
本研究中, 67 例自發(fā)性腦室出血患者圍手術期均行腦脊液外引流術, 結果顯示, 術后2 周, 兩組患者的GC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術后3 個月, 兩組患者的GOS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B 組的引流時間明顯短于A 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分析其原因可能為, 腦室出血后腦積水等所有并發(fā)癥的出現, 均由血液刺激引起, 腦室外引流能夠減少血液的刺激, 降低腦積水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 那么, 自發(fā)性腦室出血者血性腦脊液引流越多, 腦積水發(fā)生率是否越低, 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說法, 但這種觀點是在勻速引流且不過分引流致腦室塌陷的前提下, 即保留約100 ~150 mL 腦脊液, 畢竟引流量過多、 腦室塌陷引起的硬膜下/外血腫、 反常性腦疝等是致命的。
綜上所述, 腦脊液外引流治療腦室出血療效確切, 腦脊液勻速引流且腦脊液每日總量在400 mL 以下是安全的, 在此范圍內腦脊液引流量越多, 帶管時間越短, 1 年內腦積水發(fā)生概率越低, 且不會影響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