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金文
(肇慶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廣東 肇慶5260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多因膽紅素生成過程中肝臟對其攝取和結合能力降低, 肝-腸循環(huán)增加所致。 目前國內(nèi)對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多集中在病因、 診斷、 療效方面, 對其免疫功能影響方面關注較少。 相關研究[1-3]表明, 光輻射可有效抑制新生兒炎性細胞因子, 防止膽紅素生成過多, 是一種退黃、 廉價、 方便、 安全性較高的治療方式。 隨著光療治療方式的廣泛應用, 雙面藍光療法與單面藍光療法相應出現(xiàn)。 本研究探討單面藍光光療與雙面藍光光療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效果,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7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80 例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jù)光療治療方法分為單面組和雙面組, 每組40 例。 單面組中, 男性24 例, 女性16 例; 胎齡36 ~40 周, 平均胎齡 (38.70 ± 0.37) 周; 平均體重 (3 483.00 ± 78.56) g; 平均日齡 (4.52 ± 0.25) 天。 雙面組中, 男 性25 例, 女 性15 例; 胎 齡36 ~40 周, 平 均 胎 齡(38.91 ± 0.62) 周; 平均體重 (3 474.14 ± 83.77) g; 平均日齡(4.50 ± 0.61) 天。 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80 例患兒均放置在溫度為29 ℃~33 ℃, 濕度為60% ~65%的培養(yǎng)箱內(nèi), 對患兒眼部和會陰進行遮擋, 暴露其他皮膚, 治療過程中需保證充足的熱量和水分。 單面藍光治療儀選用BT-400LED 型冷光源治療儀, 治療方式為每天一次,照射時長為24 小時, 需保證光管與患兒距離為30 ~50 cm。雙面藍光治療儀選用型號為XHZ 型的雙面照射箱, 治療方式為每天一次, 照射時長為24 小時。
1.3 觀察指標①所有患兒均于治療前后進行股靜脈采血, 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膽紅素濃度, 包括血清總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濃度。 白介素-2 (IL-2)、 白介素-10 (IL-10)血標本則在采集后凝固, 應用離心機離心20 分鐘, 放置在冷凍冰箱保持, 分批測定[4]。 ②觀察兩組患兒外周淋巴細胞姊妹染色單體交換 (SCE) 試驗結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 標準差 (±s) 表示, 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比較治療前, 兩組的血清總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濃度比較無明顯差異 (P >0.05);治療后, 雙面組的血清總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單面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比較 (±s, μmol/L)
表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膽紅素濃度比較 (±s, μmol/L)
組別 n 總膽紅素 間接膽紅素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雙面組 40 300.14±12.35 125.37±3.68 250.36±11.02 111.62±3.65單面組 40 300.25±10.98 128.51±5.98 254.36±15.24 113.52±4.12 t 0.042 2.828 1.345 2.183 P 0.967 0.006 0.183 0.032
2.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IL-2、 IL-10 水平比較治療前及治療后, 兩組的血清IL-2、 IL-10 水平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IL-2、 IL-10 水平比較 (±s, pg/mL)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的血清IL-2、 IL-10 水平比較 (±s, pg/mL)
組別 n IL-2 IL-1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雙面組 40 2754.25±21.05 4496.25±3.58 488.69±3.55 736.25±20.61單面組 40 2746.65±26.35 4495.62±4.09 489.12±4.03 731.28±15.35 t 1.425 0.733 0.506 1.223 P 0.158 0.466 0.614 0.225
2.3 兩組患兒治療后的SCE 頻率比較治療后, 雙面組的SCE頻率為6.57 ± 0.36, 明顯低于單面組的6.94 ± 1.02,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t =2.395, P = 0.019)。
藍光作為人工照射最好的光源, 其波長主峰為425 ~475 nm。 藍光光療照射下會出現(xiàn)異構化和光氧化作用, 生成水溶性雙吡咯化合物、 膽綠素等經(jīng)膽汁和尿液排出。 研究[5-6]表明,當新生兒額血清總膽紅素濃度超過225 μmol/L 時, 光療治療后可有效降低50%總膽紅素濃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雙面組的血清總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濃度明顯低于單面組 (P<0.05), 表明與單面藍光光療相比, 雙面藍光光療可顯著降低血清總膽紅素及間接膽紅素濃度。 本研究亦比較單面組與雙面組治療后的血清IL-2、 IL-10水平, 結果顯示, 治療前后單面組的血清IL-2、 IL-10 水平與雙面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表明單面藍光光療與雙面藍光光療均能夠提升免疫細胞因子活性, 增強免疫功能。 分析其原因為, 血清IL-2、 IL-10 與血清膽紅素濃度呈依賴性, 其水平變化受到血清膽紅素影響。 相關研究[7]表明,單面藍光光療與雙面藍光光療均能夠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 進而解除對免疫細胞的免疫抑制毒性, 增加IL-2、 IL-10 分泌,極大程度恢復免疫細胞活性。 此外, 雙面組治療后的SCE 頻率低于單面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表明與單面藍光光療相比, 雙面藍光光療對新生兒外周血淋巴細胞SCE 水平影響較小。 分析其原因為, 當新生兒染色體完成復制到分裂前期間, 姊妹染色單體間會進行交換, 生成姊妹染色單體交換(SCE)[8]。 目前為止, 對SCE 形成機制尚無定論, 但多數(shù)認為其在DNA 合成期及DNA 損傷后修復存在密切關系, 且SCE增加會為染色體畸變提供相應條件, 雙面光療治療儀波長420~470 nm, 強度為8 ~15 μW, 而單面光療波長450 ~470 nm,強度為42 μW[9]。 單面藍光光療因波長和強度均會增加SCE,增加對新生兒DNA 的損傷, 增加DNA 修復機理的缺陷; 而雙面藍光光療因其光輻射強度較低, 并不會影響新生兒淋巴細胞SCE 對新生兒DNA 修復機理的損傷[10], 具有一定安全性。
綜上所述, 與單面藍光光療比較, 雙面藍光光療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能夠顯著降低血清膽紅素濃度, 且對新生兒外周血淋巴細胞SCE 水平影響較小, 具有一定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