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志娟 杜曉君 王 律 張海燕
(靖江市植保植檢站,江蘇省泰州市 214500)
江蘇省靖江市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qū),目前靖江市土地流轉(zhuǎn)面積達1.22×104hm2,占總種植面積的69.8%。同時,由于水稻規(guī)模化種植戶隊伍的不斷壯大,水稻機插秧技術(shù)得到了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但因水稻機插秧田采用淺水灌溉活棵技術(shù),極有利于水生、濕生等多種雜草種群的發(fā)生[1],導致機插稻田的雜草發(fā)生和為害嚴重,這不僅制約了水稻的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甚至部分雜草種群的發(fā)生還直接影響了水稻植株的正常生長?;瘜W防除是當前治理雜草最便捷、最有效的防控手段,但長期使用單一或同類除草劑以及大劑量使用除草劑,使得稻田雜草抗藥性問題日益突出[2-3],例如,目前水稻田中稗屬雜草、千金子、馬唐、野慈姑、耳葉水莧、異型莎草等多種雜草已對二氯喹啉酸、五氟磺草胺、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芐嘧磺隆、吡嘧磺隆等多種常用除草劑產(chǎn)生了抗藥性[4]。據(jù)統(tǒng)計,靖江市機插稻田雜草共有8科17種,其中,禾本科雜草的稗草和千金子,闊葉雜草的鴨舌草、耳葉水莧、丁香蓼、矮慈菇、醴腸,莎草科雜草的異型莎草等均為稻田雜草優(yōu)勢種。在此背景下,筆者于2019年選擇幾種新型稻田除草劑進行了機插稻田雜草防除試驗,以期篩選出適宜于靖江市水稻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的高效新型除草劑。
試驗設(shè)在靖江市靖城鎮(zhèn)光明村一機插水稻田進行。試驗田土壤為油沙土,pH為7.8,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為小麥。供試水稻品種為靖江市具有一定種植代表性的“南粳5055”,于2019年6月19日機插移栽,機插時秧苗處于4葉期,栽插密度為13 cm×20 cm。供試田塊的田間雜草以稗草、千金子、鴨舌草、耳葉水莧、丁香蓼、異型莎草等抗性雜草為主,且歷年發(fā)生較重。
供試藥劑為35%丙噁·丁草胺EW[秋之寶,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19%氟酮磺草胺SC[墾收,拜耳作物科學(中國)有限公司]、3%氯氟吡啶酯EC(靈斯科·丹,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100 g/L氰氟草酯EC(千金,美國陶氏益農(nóng)公司)、53%芐嘧苯噻酰WP(雙超,江蘇快達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68%吡嘧·苯噻酰WP(樂邦農(nóng),江蘇快達農(nóng)化股份有限公司)。
試驗設(shè)6個處理(每667 m2施用量):(1)機插秧移栽前5 d采用粗噴霧法噴施35%丙噁·丁草胺EW 100 mL,且移栽后8 d采用藥肥法撒施19%氟酮磺草胺SC 12 mL+53%芐嘧苯噻酰WP 60 g;(2)機插秧移栽后5 d采用粗噴霧法噴施35%丙噁·丁草胺EW 100 mL,且移栽后8 d采用藥肥法撒施19%氟酮磺草胺SC 12 mL+53%芐嘧苯噻酰WP 60 g;(3)機插秧移栽后26 d采用細噴霧法噴施3%氯氟吡啶酯EC 70 mL+100 g/L氰氟草酯EC 60 mL;(4)機插秧移栽后5 d采用藥肥法撒施53%芐嘧苯噻酰WP 60 g,且機插秧移栽后26 d采用細噴霧法噴施19%氟酮磺草胺SC 12 mL;(5)機插秧移栽后5 d采用藥肥法撒施68%吡嘧·苯噻酰WP 70 g;(6)空白對照(CK)。每處理小區(qū)面積為 300 m2,不設(shè)重復,小區(qū)間筑小田埂隔離,隨機區(qū)組排列。
施藥時間分別為6月14日、6月24日、6月27日、7月15日,施藥前1 d 、施藥當天、施藥后1 d 均無降雨,且日最低氣溫均在18 ℃以上。
分別于水稻分蘗前期(約施藥后10 d)、分蘗拔節(jié)期(約施藥后40 d)、抽穗期(約施藥后60 d),對各藥劑處理區(qū)的水稻生長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水稻有無藥害發(fā)生。
于各處理最后一次施藥后15 d、45 d,每小區(qū)調(diào)查4個點,每點選取0.25 m2,調(diào)查各處理區(qū)的雜草種類和株數(shù),計算防除效果。
據(jù)施藥后目測,各藥劑處理區(qū)水稻均生長正常,無藥害發(fā)生,說明各試驗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均對機插稻生長安全。
由表1可知,處理(1)和處理(2)對雜草的防除效果較好,施藥后15 d對雜草的防效均達100%,稻田內(nèi)均未出現(xiàn)明顯雜草;施藥后45 d對雜草的防效分別為96.3%和97.0%,稻田內(nèi)零星出現(xiàn)鴨舌草、丁香蓼、稗草。處理(3)施藥后15 d對雜草的防效為80.5%,稻田內(nèi)雜草已大部分出現(xiàn)枯黃現(xiàn)象,部分稗草、千金子、丁香蓼生長正常;施藥后45 d對雜草的防效為75.7%,防效一般,稻田內(nèi)已無枯黃雜草,稗草、丁香蓼、異型莎草等生長正常。處理(4)施藥后15 d對雜草的防效為67.6%,稻田內(nèi)雜草主要為稗草、千金子、丁香蓼等,且生長正常;施藥后45 d對雜草的防效為64.9%,防效較差,稻田內(nèi)雜草主要為稗草、千金子、鴨舌草、丁香蓼等,且生長正常。處理(5)施藥后15 d對雜草的防效為79.6%,稻田內(nèi)雜草主要為稗草、千金子和少量丁香蓼等,且生長正常;施藥后45 d對雜草的防效僅為47.5%,防效較差,稻田內(nèi)出現(xiàn)了大量稗草、千金子、丁香蓼、異型莎草等,且生長正常。
表1 不同處理施藥后15 d和45 d防除機插稻田雜草效果
試驗結(jié)果表明,機插秧移栽前5 d或移栽后5 d,采用粗噴霧法每667 m2噴施35%丙噁·丁草胺EW 100 mL且在栽后8 d采用藥肥法每667 m2撒施19%氟酮磺草胺SC 12 mL+53%芐嘧苯噻酰WP 60 g進行土壤封閉處理的田塊,機插稻植株生長正常,且對雜草的防除效果較好,施藥后15 d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均為100%,施藥后45 d對雜草防除效果仍達96%以上。這兩種藥劑處理方法可在靖江市水稻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應(yīng)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施藥前需精細整地,以確保田面平整;施藥后需保持3 cm水層4~5 d,但要避免水淹水稻心葉造成藥害;若水稻生長后期田間出現(xiàn)零星雜草,如對水稻生長影響不大且未達到采用化學防除的程度,也可進行人工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