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羲之的書法卻是正統(tǒng)的象征,且萬世不變。而王羲之的《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審美追求。欣賞《蘭亭序》要從時代背景、文章內(nèi)容、書風特點等方面來對其進行觀照。
關鍵詞:王羲之;蘭亭序;欣賞
項穆說“宰我稱仲尼賢于堯舜,余則謂逸少兼乎鐘張,大統(tǒng)斯矣,萬世不易。”他將王羲之在書法領域的正統(tǒng)地位與孔子在思想領域的神圣地位相類比。這也對應著現(xiàn)實,王羲之的書法卻是正統(tǒng)的象征,且萬世不變。而王羲之的《蘭亭序》作為“天下第一行書”,可以說是代表了中國書法藝術的最高審美追求。《蘭亭》的真跡早就不得親見,現(xiàn)在廣為流傳、并被普遍認同的是唐太宗時期馮承素的摹本-神龍本。
欣賞《蘭亭序》首先要從時代背景來對其進行觀照。魏晉時期,因統(tǒng)治集團的激烈斗爭和戰(zhàn)爭的連綿不斷,使得兩漢經(jīng)學呈現(xiàn)衰退之勢,文人士大夫開始重新詮釋天道自然,這種思想體系以老莊思想為本的玄學對儒學進行改造,并吸收了佛教的唯心論,發(fā)展為玄學和放逸曠達的人生觀。玄學成為風靡大勢,人性由此得到解放。以瑯琊王氏為代表的門閥士族高談玄學、放情山水,在充分感受自然美的同時,對宇宙、人生也有了高超的感悟。
王羲之《蘭亭序》的文章內(nèi)容與書風特點就得益于此。對于大半部分人來說,最開始接觸《蘭亭序》就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中,由“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钡健凹捌渌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痹俚健半m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文章由景入情,層層遞進,動靜相合,表達了作者對于人生苦短,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的感慨。使品讀者與作者擁有同感,實乃王羲之所言“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碧蘸刖啊墩摃鴨ⅰ酚醒裕阂萆僮詤桥d之前,諸書猶為未稱。凡厥好跡,皆是向在會稽時、永和十許年中者。在會稽任上與去官歸隱的這段時期,是王羲之書法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也是書法風格的成熟期。這與時代背景下王羲之等文人所追求的精神品質(zhì)相契合。
我們都知道《蘭亭序》是屬于草稿,但是正因為如此,書者揮筆自如,心無旁騖,隨心所致,落字涂抹毫不避諱。因此《蘭亭序》給人的第一觀感就是運筆從容、率意恣肆。再深究其點畫技法,可以看出王羲之用筆熟絡、操縱自如,正側(cè)鋒并用,曲直轉(zhuǎn)折因時度勢,鋒芒無遮無掩而不失法度。宋高宗贊《蘭亭》:右軍筆法,變化無窮。二十個“之”字“變轉(zhuǎn)悉異,遂無同者”。實乃孫過庭所言“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真實寫照。由此可以看出王羲之的高超書寫技巧和嫻熟的筆墨功夫。
從其章法來看,字體大小不一、字形錯落有致、字與字相互映襯、互為掣肘,然而盡能各放異彩。包世臣稱:其筆力驚絕,能使點畫蕩漾空際,回互成趣。就仿佛在二維平面上看到了三維立體的流動和深遠。包世臣還稱:晉人所謂殺字甚安。他將沙場作戰(zhàn)比作書法,細觀《蘭亭》確有短仞長矛相見、步步為營列陣之感。《蘭亭序》妙在它的精神很難從法度、中和、飄逸、致遠等一種規(guī)范來進行判定,黃庭堅稱“右軍筆法如孟子道性善、莊周談自然,縱說橫說,無不如意?!蓖豸酥畷ǖ母叱记芍?,是一個充滿血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的性格和品格?!短m亭序》無論從內(nèi)容還是書寫風格都與王羲之的精神人格達到了高度一致。
王羲之的書法有“窮變化,集大成”、“總百家之功,極眾體之妙”之稱,所以關于王羲之的是書法很難從任何一方面去把握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自王以后的書家都或多或少的從王羲之的書法中汲取養(yǎng)分,而任何一家取法逸少所形成的一家之言都是局限于自己偏好的冰山一角來深入的。我認為書法藝術確實不像西方藝術一樣可以用概念概括、歸類,當對于書法藝術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會發(fā)現(xiàn),反倒是最飄渺的話才能抓住其中的內(nèi)涵。因此欣賞《蘭亭序》自要感受其放浪形骸而風規(guī)自遠之態(tài)。
作者簡介:馮天祎,黑龍江安達人,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碩士學位,專業(yè):美術,研究方向: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