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目的 研究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變化。方法 本次研究樣本選取2016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均為老年人。按照患者就診先后順序,將60例患者分別成立兩組,對照組30例與實驗組30例。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法基礎上行心理護理,將兩組間護理前、后患者認知功能進行對比。結果 護理后,對照組患者認知功能與實驗組患者認知功能相比,實驗組具明顯優(yōu)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上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其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從而提高患者認知水平,此方法具有參考價值。
【關鍵詞】老年;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認知功能;效果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8..02
慢性心力衰竭多發(fā)生在老年人群,其為心血管疾病中各功能以及結構向中、晚期發(fā)展的一種綜合征,臨床死亡率在40%左右[1]。臨床資料顯示,慢性心力衰竭疾病發(fā)展中的主要因素為糖尿病,兩者合并發(fā)引發(fā)的死亡率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約8倍左右,而糖尿病又是導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發(fā)生癡呆和認知障礙的主要因素,其會加速患者的認知障礙,因此,現已引起臨床高度重視[2]。為進一步探討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的護理效果,本次研究,對我院60例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均實施常規(guī)護理與心理護理干預,皆在探討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的護理效果,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2月~2019年4月我院接受治療的患者,均為老年患者,共計60例。經確診后,均診斷為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將所有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n=30)與實驗組(n=30)。對照組30例患者中男15例,女15例,年齡47~75歲,平均(61±1.6)歲;實驗組30例患者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48~76歲,平均(62±1.6)歲,將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基本均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開展臨床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護理方法基礎上行心理護理,方法為:①心理護理:為減輕患者患病后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分別給予其心理護理,可通過康復視頻、康復案例等內容給予患者康復信心,同時,對患者心理存在的疑慮進行及時解答,以消除患者心理顧慮。建議每天應與患者進行15分鐘以上的交流,緩解其心理壓力的同時,幫助其建立康復信心。②健康教育:定期對患者進行健康知識講座,并通過模型、圖片以及文字等方式對患者進行講解,從而加強患者的印象。③心理暗示:對于伴有不適癥以及焦慮情緒的患者,護理人員可通過松馳療法以及心理暗示緩解其心理狀態(tài),改善患者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間護理前、后患者認知功評分。自制認知功能量表,包括語言即刻記憶、閱讀理解、語言理解以及查短程記憶、語言復述、為物體命名等評分內容,滿分為30分,分數越高代表越好。
1.4 統計學方法
將本次研究數據進行統計,核實無誤后將其輸入SPSS 14.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應用n(%)描述,組間經x2檢驗,計量資料(年齡、認知功評分)應用(x±s)描述,組間經t檢驗,差異P<0.05時,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對照組與實驗組護理前、后認知功能對比,護理后,對照組患者認知功能與實驗組患者認知功能相比,實驗組具明顯優(yōu)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 論
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發(fā)生慢性心力衰竭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而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時,會對患者認知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導致患者理解能力和應用信息能力明顯下降。本次研究,通過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暗示等護理方法,使患者認知功能水平明顯提高,從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
綜合以上分析,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其能緩解患者心理不良情緒,通過對其實施健康教育方法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從而提高其認知水平,此方法具有臨床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呂素潔,齊艷紅,朱辰蕊,梁 欣,張 暉,李艷梅,邢愛軍.心理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合并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的影響[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7,20(08):977-980.
[2] 楊秀梅.心理護理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情緒及心功能影響[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2,28(14):2199-2200.